因果关系是叙事的基础,但因果都是在一定时间维度内发生的。电影的叙事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转化建构,形成完整的视听结构,从而指向影片的最高主题。《布达佩斯大饭店》以四层转述,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嵌套式叙事结构。影片开始时,正面水平机位中,少女拿着书走进墓园,站在作家雕塑之下,一个利落锋利的180度正反打对切镜头转拍墓碑,影片由此引领观众进入第一层讲述空间,也就是现代的欧洲;紧接着镜头切回打开书的少女,随着特写镜头中书封上的作家照片变为彩色,作家首次出现在框架式的居中构图中开始讲述,并以直面摄像机的方式,打破了电影叙事空间的封闭性,电影随之进入第二层讲述空间—1985年的作家公寓,这一层的叙事主体转换成作家,并将作家的口述回忆嵌入到下一层叙事空间;伴随着作家的旁白,中近景镜头中年轻时的作家正与服务员简对话,此时电影进入第三层讲述空间—1968年的布达佩斯饭店,在这一层叙事空间里作家从老年的零口中听到了大饭店第一任经理古斯塔夫的故事,展现了这一时空中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破旧和衰败;最后再由年轻作家的视点,引出故事的讲述人穆斯塔法带领观众进入故事,而当正面水平机位拍摄下的主人公古斯塔夫出现在画面正中央时,电影由此进入了第四层讲述空间—1932年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并以章回体的形式将这一时空的叙事分成了五个章节,分别讲述了古斯塔夫的性格;古斯塔夫的情人D夫人意外去世,在遗嘱里将名画《苹果少年》赠予古斯塔夫,引来D夫人儿子德米特里的不满;古斯塔夫遭德米特里诬陷进入监狱,在零和女友的帮助下成功逃狱;古斯塔夫寻找到D夫人的管家,管家却在即将说出真相时被杀害;以及零和女友意外发现第二份遗嘱,帮助古斯塔夫拿到所有遗嘱,但在火车上,古斯塔夫被士兵处死的这五个章节,以此在嵌套式的叙事结构中又构建出了新的叙事层次,使电影更加具有传奇感。
伴随着四层叙事空间的不断转变,影片的画幅比例也展现了相应的变化,前两层空间中,影片的画幅比例采用的都是16:9的宽银幕比例,第三层变为2.40:1的宽画幅比例,而第四层则使用了20世纪30年代5:4的标准比例,画幅的变化让观众清晰直观地感受到叙事文本中不同年代的改变,配合贯穿其中的旁白与独白的引领,让观众在层层嵌套的叙事空间中不至于感到混乱和迷惑。同时,画幅比例的改变也代表着电影发展的历程,影片上映时,胶片电影已宣告退幕,整个电影行业正经历着历史性的沉重转型,韦斯·安德森在电影中采用的不同画幅的切换方式,也传递出他对20世纪胶片电影的辉煌所做出的回望与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