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下午看的,影厅内就我一个人包场。

之前我也在香港呆过一段时间,香港是一个很“纠结”的城市,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一方面很发达,一方面又特别传统,看看高楼林立的中环与香火旺盛的黄大仙就可窥知一二。

这部电影表面上讲的是死亡,本质讲的是破与立。讲死亡的电影不少,要么侧面,要么喜剧,可能死亡太沉重,如果再整得悲戚戚焉就不太好了,比如之前的《东北告别天团》。总之很少有直面死亡的电影。

我们的文化里对死亡一直是避讳的态度。我之前就写过,我们的传统文化最大的缺陷,就是对死亡没有一个交待,不管儒释道哪一家,关于死亡都是语焉不详。

过年期间去朋友家作客,友人的两个小孩争玩具,其中一个孩子争不过然后大叫,我打死你。朋友把孩子教育了一顿,大意就是大过年的说死多不吉利。孩子一脸无辜懵逼,他当然不知道“死”意味着什么。

我想这应该是生活中大家都有经历或遇到过的事情,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两件事一直是特别忌讳的:一是性;二是死亡。男欢女爱以后再探讨,本文主要想谈谈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也就是“死亡观”。

在我们的文化里,对待死亡都是避而不谈的,不管是小孩子还是大人,仿佛都在避讳死亡这件事。逢年过年不能说“死”这个字,因为不吉利;选车牌号手机号,不喜欢4,因为谐音死。家里有老人去世了,也叫喜丧。小孩子问大人,死亡是什么呀?大人往往搪塞过去……总而言之,对待死亡,我们都在选择一种逃避的方式。其实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的。哪怕将来的科学能让人永生了,但在我看来如果打破了生老病死这个规则,那可能会是灾难。

为什么我们会忌讳死亡?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对死亡没有解答。就是说从古至今,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都是避而不谈的。对比一下外国的宗教,他们都会给死亡一个解释,比如天堂地狱,比如永生等等。反观我们,虽然也有什么阎罗,但充其量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就像我们总是烧香拜神,是因为信仰吗?其实是想和神灵交换,或者说是一种美好的期待或想像。

就拿我们一直遵从的儒家文化来讲,儒家文化里涉及死亡方面的也是只言片语。”颜回死了,已经六十多岁的子路也忽然有了迟暮之感,于是问死。孔子安慰他若生得圆满,何必牵挂死的问题?《论语·先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传统文化对待死亡也是没有一个自洽圆满的解答。儒家文化主要讲究仁义,从死亡的角度怎么看仁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我想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似乎死,不能白死,总要换取点什么,通俗讲就是死的值不值得?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不记得在哪看过一篇报道,说国人死亡前一年治病的花费,大概占了一生所赚得钱的百分之八十五。假设你这辈子赚了一百万,那么你临死前一年为了治病,就花掉了八十五万。由此是不是也能看出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好死不如赖活着。

总体来看,我们的文化,没有教我们与死亡和解。从现实来看,大多数人的死亡都是两种:要么不得好死(不是骂人的贬义意思),要么不了了之。既然人都要死,我们体面尊严没有遗憾的赴死,是不是更圆满呢?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其它文化里求得一些解脱,比如佛教,佛教讲的是轮回,死亡只是身体的消失,有人说佛教并不是我们真正本土宗教,那我们再看看道教。对于死亡,老子采取一种自然主义的豁达的态度。“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万物生于天地之间,复归于天地之间,死亡是必然的归宿,这是自然而然的,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所谓“有生必有死”,“盛极而衰”,“物壮则老,老则死”。老子认为,死亡对于我们不过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规律罢了,如同我们会诞生,会呼吸,会奔跑一样。这样就决定了老子是不会排斥死亡的,“死亡”只是生命中的一件平常事。

可以看出道家讲求的是对死亡的超脱,死亡不过是一种经历的过程,它同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一样,我们不需要对它作特别的解释,而儒家讲求的是对死亡的重视,就是死得值不值。

正是因为我们总会想着死得其所这个问题,所以都无法坦然面对死亡这件事,心里会想着,我这么死了不值得,不甘心啊。从这个角度也正好能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功利心那么重。所以再求生这件事上,我们付出了太多!但死神是不会和你讨价还价的,不是吗?

《论语·颜渊》:“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草木一秋,人生一世,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希望我们能生死看淡,与死亡达成和解。

如何打破传统呢?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供作参考吧。

我喜欢牛肉,但并不喜欢牛,也不是讨厌牛,而是对牛敬而远之。我出生在农村,很小的时候被一头牛撞倒过,并没造成严重后果,其实都算不上顶撞。隔壁邻居家养了一头牛,我想摸它跟它玩,谁知牛轻轻一转头就把我碰倒了。从此母亲教育我,看到牛要离的远一点。

摔过一跤的疼痛让我明白了牛这种动物表面很温驯,可是力气很大。不过我又迷惑了,牛那么大的力气,为什么会被一个小小的树桩拴住?

邻居家的牛平日就拴在屋子后面的空地上,更进一步说是栓在一根小小的树桩上,那个树桩直径最多不会超过十厘米,比我儿时的胳膊粗不了多少,在我看来,在力大如牛面前,那根小小的树桩比我还要弱不禁风,牛只需要使用小小力气就能获得自由,可是牛为什么不会挣脱跑掉呢?

后来我还真就问过邻居大爷,牛那么大的劲儿,为什么会被一根小木头栓住?你大爷就是你大爷,他告诉了我答案,解开我心头之惑。

大爷说,这牛是从小买回来的,买回来之后就拴在那根木头上,它也挣扎过,但毕竟是小牛,力气不够,久而久之,便不抵抗接受了现实。

我恍然大悟。小牛长成大牛,但脖子上的那根绳子并没有消失,而是愈发地栓进了心里,越勒越深,因此哪怕仅仅是一根小小的木头,都能让牛寸步难行。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非牛,怎知牛的想法?

我是站在上帝视角去看这头牛的,从小被栓在小树桩上挣不脱,然后慢慢的放弃了挣扎认命了,多么的可悲可笑。

那么,假设我是一头牛呢?卡夫卡变成一条虫子,现在我变成了一头牛。

在我很小的时候,某一天我离开父母,突然来到一座陌生的村庄。一条细小的绳子套进脖子,然后栓到一根细小的树桩上。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我不想被栓住,我想去玩,想去田野山间里自由奔跑。可是我没想到,那根细小的绳子和树桩却那么结实牢固,我用尽全身力气也无济于事。

我不想认命,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后来的某天,我终于成功挣脱了绳子和树桩,可我还没走到田野,便被人发现了。我被牵了回来,一顿毒打在所难免,更难受的是整整两天没给我喂草喝水。你体会过饥饿的感觉吗,那应该是所有感受之中最痛苦的吧。我浑身无力卧在地上,喉咙发出悲鸣。

我认命了,我太弱小,无力对抗命运。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我又能去哪呢?田野山间风景秀美,可也处处隐藏危险,被拴在这里,至少有吃有喝,不必风餐露宿。我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并爱上了这种命运。

于是,我心甘情愿被细小的绳子栓住。世人笑我太笨蛋,我笑他人看不穿。

牛生如此,人生何尝不如此?

拴住牛的是树桩和绳子,栓住你的是房子车子妻子孩子位置票子……这些东西和绳子又有什么不同呢?诚然,不论是牛的绳子还是我的票子,至少都是表面的东西,一头牛只要想挣脱一根小绳子,其实易如反掌。

既然如此容易,牛为什么不挣脱?因为牛的心里还有根绳子,这根绳子更牢固更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