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是看完了。我不觉得电影有多少棱角,只觉得肤浅和呆板。 女权主义的“抗日神剧”。 蹭了个好的价值题材,但“抗日神剧”诸位喜欢吗?
看之前,听说是“女性主义”、“平权”主题的大作,一个朋友也给我发了一大段大段大段的影评,让我觉得能这么多感触是不是电影很精彩,然后还先听了插曲《What Was I Made For?》,这歌很喜欢,让我觉得电影可能是有些深刻内容的,有了马上看的冲动。是怀着尊敬和期待的心情去看的。
很失望,除了让我感到幼稚和迷惑,还有有些生硬的突然插入式升华片段强行上价值,剩下的只让我感到无聊和浪费时间。
它立意题材是大的,形式创意是有趣的,但是成片剧情的结构和表达,是唯心主义和自我中心的,剧情的发展逻辑是被动的,节奏是小品化的,价值观的塑造是片面和制式的,意识形态的呈现是刻板灌输(教条主义)的,所有动机与行为的反思、调整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形势很不对劲”上的,就连反夺权或者说平乱的指导思想居然也是“阴谋内讧”的(甚至策略是,通过情感迷惑勾引Ken们,使他们懈怠防备心,然后把沦陷芭比一个个偷出来洗脑回来,并在勾引Ken们上钩之后,通过若即若离,令Ken们焦虑互相内斗,达到停止他们“修宪”并夺回乐园的目的)。。
我是想问,这些演员很卖力的表演,但真的明白自己在演什么吗?剧情有什么哲学造诣或者远见启发吗?看完的感受就是这是一部发癫艺术,只是表达了“我行我素我很酷”,除了发癫外,对“女性主义”或“平权”而言没有实际意义。
这些话难听吗?但是我诚实的表达。愿意听吗?还是我应该闭起嘴来虚伪地加入称赞?
这部电影或许可以作为一种集体情绪发泄口,一份自我感动或自我安慰的沉溺片段,这个角度或许有其价值。但对于【平权】这个严肃的核心议题而言,相比于电影《芭比》时下热辣的浮名,它的表达还远远不够格,它的狂欢,也顶多被称作一种时尚现象,而不是什么进程或“贡献”,也称不上什么能在青史留名的里程碑式作品,热闹之后什么都不会留下,因为根基不稳,因为肤浅,因为没有硬核价值。过誉了。
陶醉于自我同情和感动让人心情舒缓,但带来不了进步,也无法正面影响圈外人。沉迷肤浅而又呆板,就是这样。
本来我的观后感只想到几个词:肤浅、迷惑、浪费时间,不值得多费口沫。(并非一无是处,也有搞笑片段和有趣细节。但总体上烂片)。
写这么长一段反倒是我对舆论声浪的反弹了,由观影热潮所引发的,不乏有影迷对差评的“委屈”控诉和对“Ken(男人)果然无情”的声讨。颇感吊诡,不言不快。
女权主义的“抗日神剧”、发癫艺术。蹭了个好的价值题材,但“抗日神剧”诸位喜欢吗?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