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and Empire比之Mulholland.Dr.的剧情容量更大、结构自由度更高,很多细节还需要再拉片才能搞定。这片子~表面上讲的是一个过气女星如何接下新剧本后重回巅峰的故事,实则是一个中年女性如何破除心魔从而拯救另一位年轻女同胞的故事;表面上讽刺好莱坞造星的泡沫工程,实则是想表达自己才是最会拍电影的导演;表面上是悲观拒绝“倘佯在忧郁的明天”的价值观,实则是想说我们从当下的“今天”就要开始改变。常见的林奇元素在片中极度膨胀,媒介自反的凝视,以暴力为介质切换梦境(枪、刀、闪电、钉书机、尖叫),人物面部的特写,邪典cult血腥场面。语词也极为精耕,A.x.X.o.N,gym与jim,47号,猴子寓言。所谓困境不只是男性无耻的家庭暴力,还有女性伤痕经历的精神障碍与自我束缚。还有,街道和村庄才是女性回到自由,拥有自在状态,从自由出发的场所,以及村庄中那个全片只提到一句却极具反讽的“内陆帝国”计划。林奇啊,媒介实验玩到底啊,剧本杀,密室逃脱,数码游戏,炫技啊,又借鉴塔可夫斯基《潜行者》(结尾的room,全片摄影棚的zone,蓝色结晶的不可知性),又借鉴伯格曼《假面》(女性相互拯救,语词之无效与混乱,人物面部特写), 又借鉴费里尼(妓女团登场,结尾狂欢化团圆结局),佩服佩服,你敢拍,我敢看哈????????????
你所走过的街道与村庄,都好过什么所谓的“内陆帝国”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安德烈·卢布廖夫》是塔可夫斯基作品中相对枯燥、无聊的一部,可能很多人提及塔可夫斯基就是他对以俄罗斯东正教为代表的宗教的虔诚信仰,实则不然,塔可夫斯基绝对不是耶稣一般的艺术基督,他是向固有教条发起反叛的现代教士,以其艺术创作重构信仰 ...
爱情呼叫转移
典型的剧场戏,一看到是意大利出品,不禁想到费里尼式喜剧。约会双方的男主女主背后都有一个四人智囊团,约会的地点女主家里更像是剧组拍摄场地,而智囊团也像是观众我们自己。约会刚开始的气氛并不融洽,男主内心很龌龊,女主则是真诚的思考如何招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