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感受】
一个出了柜的文艺小青年,拿摄像机离家出走式的,以留学为赌气口,反抗着,个性着,拍点日常画面,配点自以为是的小散文旁白,就是大师了,就演绎痛苦成仙了?
套用影片中的一句旁白:“我在思考,我在这里干什么呢?”
敢这么拍画面的,起码文字功底了得,但可惜并没有。文艺不文艺,实习不实习。无论画面还是旁白,毫无意义可言,这种无病呻吟式的矫情,拉着大伙强行交流什么呢,让人不适。
非要说这就是意义,那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有无数这样的时光,我跑到这里来,看你的,花钱花时间的,是为什么呢?还是那句:我在这里干什么呢?
电影院里不断有人离场,线上那些说看哭了的评论,脸上挂得住吗?整片靠着一个出柜的性取向撑着。对不起,没共情上。
【问答环节】
都要被问到是否是委托拍摄,都不知道拍摄目的和意义,呵呵,第一个问题问的是真好。
除了回答是个人生活还能有什么可解释的呢。
第二个问题可以理解是说咱们拿些平时攒的素材,就能剪电影圈钱了?
他否认了,但又无法否认用了。
第三个问题涉及唯一片中有调动情绪的旷工部分,那么突兀,是情绪化的表现呗?
大部分都是不堪回首。没错,是真的不想再看。
第四个问题声音的处理,并不匹配画面和文案,是有什么独特的考量?
问得好,我还忘了毫无意义的还有声音了。原来是学习性的尝试,好家伙,观众是被练手的。
第五个问题,现在的影像形式那么丰富,你这些会有市场吗?
避重就轻讲电影院的观影必要性,真搞笑。讨论的又不是电影院没市场。
【观众交流】
第一个问,为啥叫这名字,怎么理解温柔。
又是一个侧面举证没看懂的。名字越简单越好,拍啥叫啥,这不是更模糊了么?恰恰是因为拍的啥温柔啊?没看懂。哦,说温柔就是妈妈,跟他妈对抗自己性取向问题,把妈妈气的直哭,说妈妈是温柔的,看这深逻辑。
第二个问,性取向在家庭关系中的理解与被理解,有什么给年轻人的建议。
既然拍了,就不该回避吧!居然传授的经验是,如果很突然的说对方无法接受,那就一点一点渗透才行。这像是小孩子一样的幼稚逃避的解释吧。躲了,缓释了,矛盾就不存在了吗?而且你在电影里可是用突然的方式快速哗众取宠袭击了观众哇!
第三个问,找到这些拍摄素材的时候,自己与电影的关系觉得改变了吗?
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矫情了吗?会拍电影了吗?拍之前还有计划,拍着拍着就有新内容了,尽量不跑偏,总之咱就是没脚本,全靠群演。
能够感觉得到,大家都在尽量礼貌的交流了。实在听不下去也没必要继续听了,起身离席。这一场看完,我觉得我也可以当导演了。年轻新锐导演,我只看到了年轻,真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