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与路易十四》围绕商贸、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三方面展开,讲述十七世纪,中法两国的友好往来。这段情谊,从一艘名为“安菲特力特号”正式开始。
当时,船上承载的,不仅仅有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挑选的法国商品,还有领队的玻璃业商人儒尔丹,外加六名国王的科学家,出航的名义为“文明交流”,当然,这只是路易十四的借口,其目的,实为以此打开中国的市场。
可是路易十四,一个法国国王,一个在欧洲蒸蒸日上的霸权国家,为什么要偷偷摸摸地进行航海行动呢?
影片中,梅谦立教授给出了答案:当时航海霸权在梵蒂冈教皇的主持下,被西班牙、葡萄牙瓜分。
法国作为信奉天主教的国家,自然也必须遵从教皇的旨意。但信仰敌不过利益的诱惑,有野心的路易十四,把自己称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想要称霸欧洲的路易十四,必须打开海外市场,攫取财富,为称霸欧洲打下结实的经济基础。
但路易十四没想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反倒稳居贸易顺差的地位,瓷器、漆器、丝绸等等等等,成为路易十四的心头好,也由此带动了贵族们的中国风。此时国力强盛的中国,不是财库紧缺的法国所能咬下的一块肥肉。自然而然的,和平的对话,文明的交流,成为法国的唯一选择。历史再一次为我们证明:“落后就要挨打”的硬道理,只有强盛的国力,才不会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中成为他国的板上肉。
而此时法国能与中国互通商贸,还得益于康熙皇帝对西方科学的向往。作为清朝最负盛名的皇帝,康熙的一生似乎满是传奇。从天花中逃过一劫,因此成为储君,十几岁干掉鳌拜掌握实权,熟读子集经书,又热衷研究天文数学医学……妥妥的一名学霸。也因此,康熙接见了来自法国的教士科学家,让他们成为自己的老师,甚至允许他们在京城建教堂,保持自己的信仰。西方的科学技术由此得以传入中国,准确而言,是传入中国的深宫,成为宫廷的专属知识。西方的科学技术并未能在中国掀起波澜,未能改变当时中国的科技落伍状况,这估计也是原因之一吧。
与中国相反,当中国的儒学传入法国时,却风靡全法,甚至成为大思想家伏尔泰的思想源泉。儒学中的仁爱仁政、道德伦理,与伏尔泰所追求的理想的全人类幸福社会的构建核心相契合,而这种契合并非某种神奇的玄幻的心意相通,结合影片在商贸篇中,梅谦立教授所提到的点,再剖析十六、十七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为何伏尔泰对儒家的“仁政”推崇至极。
整体来说,《康熙与路易十四》是一部好的历史纪录片,美中不足的是篇幅稍短,在许多知识点上未能展开深入分析。不过能在电影院穿梭古今,看到许多有趣的历史小知识,感受到文明互鉴的魅力,也不失为一件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