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在戏院看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观感尚可。虽然很多人不喜欢哪吒的设定从原本的「拆骨还父,割肉还母」这一弒父象徵,演绎成父慈子孝的温情戏码,但新哪吒精神里「我命由我不由天」,至少保留了反抗姿態,甚至將「弒父」的对象从家庭中的父权上升到格局更大的「天命」。《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聪明在於它很符合中国式的主旋律,却又保留了足够的詮释空间,令不同意识形態的人都不至於太反感——一个哪吒,各自表述而已。

当第二部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中国的集体狂欢,我实在不想参与到这场中国动画电影征服全球的戏码里。直到它上线了串流媒体,出於一种「了解一下也无妨」的心態,还是看完了它,发现水准甚至不如前作。

这一部几乎每一位角色的演出,都像样板戏,感觉锣鼓一敲,他们几乎就要用戏曲腔將台词唱出来。魔丸哪吒和灵珠敖丙在最终大战中突然嘶吼出几句口號式金句,不仅没有点燃我的热血,简直令人尷尬。哪吒从一个爱搞恶作剧的魔童,变成了復仇者,又完成了从復仇者到「革命者」的觉醒,要和敖丙携手改变世界。一个只想著自己的魔童,终於立志要成为人民的英雄,只是他直到最后也没关心过陈塘关人民的死活。当他站在陈塘关城墙上慷慨陈词之时,他浑然不觉自己脚下正是陈塘关全城人民的尸骨。天下苍生,只是英雄敘事的背景板。

在原本的故事里,哪吒闹海的起因是东海龙宫欺压百姓,仗著掌管气候的权力而向百姓索要活生生的童男童女作为祭品,如今变成了坏仙人以阴谋诡计故意离间哪吒和东海,而哪吒闹海只是误以为父母被龙王所杀,要为父母报仇。闹海的动机从行侠仗义,矮化成了个人的復仇。影片中被熔浆烧死的陈塘关人民,根本不在哪吒关心的范围內,甚至换不来哪吒一滴眼泪。他只为自己的父母流下了眼泪。

魔童这个角色受小孩乃至父母喜欢,是可以理解的。他带著几分痞气,言行举止都不符传统定义的「乖小孩」,但他又没有坏到骨子里,是一种可控的坏、有型的坏,甚至骨子里孝顺父母、能分辨是非、有正义感。他就是「中国有说唱」里的rapper,纹身、打耳环、奇装异服,不驯服於传统道德,但是每当红旗飘扬,却总归还是唱好主旋律。在当代父母眼中,太乖、太循规蹈矩的小孩反而未必是最理想的小孩,这样的小孩在竞爭激烈的当代中国只会沦为失败者、强者的猎物。敖丙原本也很乖,唯父命是从,却不是电影想要鼓吹的样板,乖小孩最后也受哪吒影响,决定走出父荫,和哪吒一同去反抗天命。

连申公豹也获得了洗白,甚至共享了与哪吒类似的反叛內核。原来他也本性不坏,甚至一心只为求得修仙之道,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是受坏仙人无量仙翁的利用,才在过去干了很多坏事。他决定脱离阐教、助龙族反抗,正是认清了阐教的面目。你会发现,申公豹其实也是哪吒,他也同样在「反抗天命」,甚至他也同样孝顺,心狠手辣却为父亲、弟弟的死亡流泪。他只是家庭出身不如哪吒,要反抗阐教的腐败仙人就只能「勾结」妖族。

殊不知,哪吒的「反抗天命」就是天命安排给他的「命」,在一个早已划定好的圈圈里扮演一个「天命反抗者」的角色。封神演义本身,也不过是天庭早已写好的剧本。无量仙翁在东海炼丹如此轰动的事,天庭却毫无所知。也许身在天庭的导演们,正嗑著瓜子,满意地看著这齣年度大戏,精准地走完了剧本的每一个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