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ho是不折不扣的摩登族,60年代英国摩登文化场景的重要参与者与缔造者。本片上映正值70 年代末朋克浪潮带起的 mod revival之际,以臭名昭著的摩登族与摇滚客在布莱顿海边度假区的一系列武力冲突为主题,再现那些经典摩登元素:军风派克大衣下的修身意大利西装与尖头皮鞋,安装多到疯狂的照灯和镜子的scooter脚踏车,安非他命与节奏蓝调中的放纵舞步和不眠夜晚。

摩登族是工薪阶层,冲突结束后还要回去上班,但Jimmy陶醉其中走不出来,最终失去一切:家人,朋友,工作,脚踏车,以及对摩登偶像的英雄式幻想,然后在the who 十分应景的歌声中,“我受够了一切”,冲下悬崖。(the who是摇滚歌剧的创始人,第一个开始用专辑来做完整的叙事,拍电影,然后才有pink Floyd的 the wall)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都很好地展现出亚文化青年中精神困惑和空虚。

当然摩登族不止这些,电影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们对mod是一个打砸抢的流氓群体的刻板印象—正如媒体报道中大肆渲染的那样。Mod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一种代表60年代英格兰工人阶级青年国民的思潮——在1961-1964还是小众亚文化,到1965—1966“摇摆伦敦”时期就很主流了——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和摇滚客对立的帮派。通过时尚,音乐,生活方式的选择,工薪阶层有意识地反叛战后落魄帝国沉闷的氛围,mod—摩登—现代,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态度,是青年对工业革命污染与战争破坏后的国土废墟的审美改造,他们崇尚青春胜于阶级,珍视闲暇而非工作。随着1964年的英伦入侵—音乐界有披头士,时尚界有Mary Quant和卡纳比大街——这种精神被带向全世界。这是真正的摩登。

“生活可以像艺术品一样活着。”——奥斯卡·王尔德

“摩登族跟泰迪男孩、摇滚客不同,他们一般踏实地从事稳定工作。这类工作对他们的打扮、着装、“整体气质”与时间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他们更珍视周末。他们生活在商业日程表的缝隙(例如银行假日、周末活动、通宵达旦)和零碎的自由时间里,也正是这些自由时间使工作有意义。在这些闲暇时间里(有时候只能通过安非他命艰难地延长),他们有真正的"工作"要做:擦亮速可达摩托、买唱片、熨平或改小裤子、从洗衣店取回裤子,以及洗头并吹干头发。”——《亚文化:风格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