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想大哭一场,为绝美的非洲草原和总也无法圆满的人生。
女主(梅姨那灵动的青春岁月啊)和先后两位男主(前一位长相粗陋,后一位神似布拉德•皮特)之间的过往撑起了一个绵长的叙事,三人里并无所谓的恶人,可为什么爱情来过的地方仍是凄凉?
大概因为,女主的所想和男主们的人生关键词发生了不小的偏差罢。第一任从没爱过女主,他从友情里定义他们的爱情,而第二任从没停止飞翔,他从自由里定义他们的爱情。两任伴侣都流连着外面的海阔天空,把“家中天使”的位置留给了她,于是乎,她只能独自挑起料理农场的重担,在一日又一日的孤寂里等待浪子偶尔的归家。的确,与伍尔夫的维多利亚时代不同,无人逼迫她真的做天使,两任伴侣也予以她充分的尊重和自由,可那一颗期盼陪伴的心啊,本身就是牢笼。
我其实很想替女主问一问两位男主(尤其是后一个): 我知道你们都是good guys,但又想要远方又想要家算怎么回事儿呢?
第一位男主犹豫了片刻便回答: 我喜欢她。但家,我是可以放弃的。
第二位男主痛苦了良久也回答: 我爱她。但家,我同样是可以放弃的。
梅姨啊,你拿什么和他们计较呢? 不足够在乎你的人并不承受和你同等的煎熬。
所幸她真的没有计较。第一任传染给她梅毒复又移情别恋,她挽留过也挣扎过,最后选择原谅。第二任虽然和她灵魂共鸣(那一幕幕的浪漫往昔啊)但拒绝了一纸婚书的束缚,她痛哭过也心碎过,末了也是选择原谅。她的原谅是干脆利落的,在一切褪色之后,她从不翻旧账,她仍然和他们谈笑风生,仿佛伤痕已云淡风轻。
可我仍想替可爱又坚强的女主问问上天,如果历尽沧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明白每个他者都是一座孤岛,都是一团将昔日柔情燃烧殆尽的大火(一如那团将她多年辛苦经营的农场燃烧殆尽的大火),这样充满恶意的生活是否还值得? 起火的当晚,女主家的黑人赶来叫醒她,口中惊呼“上帝来了”,她飞奔出去,看到了上帝送来的大火正在吞噬着她生命里的最后一点念想。如果上帝之手可以像捉弄苔丝那样随意把玩我们的命运,我们从灰烬里学到的东西是否不过一种掩耳盗铃式的自欺?
不少友邻指出,这是一部深沉的女性主义电影,见证了女主在精神和经济上的成长。何谓成长? 按照他们的理解,成长就是放弃对男人的期待,把所有的浪漫寄托在自己的身上(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成长还是放弃对生活的期待,把拥有过的物质全归还广袤无垠的野性非洲。这个结论也许有道理吧,搭配着生态主义哲学,在自欺欺人的语境下完美生效。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醒来后只能孤身告别非洲。那些无限留恋她的非洲原住民竟成了片中最赤诚的一群人儿,唯有他们配得上她不打折扣的热情。女主在片尾为了原住民们的未来而向权贵的屈身一跪,永远定格在了天地留给她的灰烬里。
Out of Africa and out of hope, although you deserve something much much better.
另: BGM美妙,黄立行与刘若英一同演绎的《分开旅行》以及孙燕姿的《风筝》若切入此片,大概也是同样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