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片呢,首要看个打。本片营销吃透这规律,预告把胃口吊得比风筝还高,看得我激动得直捏拳头。漫画布景赛博造型,超人体极限神功,撞碎砖墙咬烂刀刃凌空拼杀,密集酷炫又劲道,看似是打足全场的无尿点大爽片。可一看正片,叹口气——想象很完美,落差很吊诡,优缺点一样明显,最多算半部爽片。
最大缺点,文艺病重。从林峰逃入城寨挨了古天乐两拳,一直到任贤齐闯进来寻仇前,将近一小时内都是武戏真空,除非你把戴面具揍混混和闪回那几下也算上。
不拍打,在拍什么呢?黑帮老大情深义重,小弟相处亲密无间,城寨生活其乐融融,坏人阴谋蠢蠢欲动。费了大笔墨表现人物关系,许多奔着细腻感人而去的台词和表演,一些镜头配乐甚至是文艺片调性。可见导演郑保瑞对本片定位,不像《龙虎门》《风云2》之类快餐港漫电影,文戏绝不是给打戏当陪衬,是真的打算以情节触动观众。
创作初衷当然值得赞赏,但问题是搞得过于文绉绉,跟热血爆裂的武戏从气氛到节奏都完全不在一个频道,弄在一起仿佛混剪。加上编剧才华欠奉,常常没能把感情戏写到点上,情绪靠台词口说,浮于表面,戏出不来。我甚至不信原著就这么粗枝大叶,这个锅多半得编剧全背上。
随便举一例,几个年轻人鼓捣完卡拉OK机唱起了歌,此时给林峰一个表情。下场戏就是他向古天乐请求留在城寨,可见被刚才的玩乐气氛感染,舍不得离开朋友。可是回想前场,无论视听还是表演,都不足以传达他内心波动。前后有情理上的递进,但只是逻辑说得通,缺少情绪的承接。
这有心无力的文艺病一直延续到结尾,四人坐在城寨上远眺,还要来句“香港变了,但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中学作文结尾点题式的主题总结,特别尴尬和无病呻吟。有想法缺才华的编剧常如此,理念一堆传递乏力,靠台词硬说,说得鸡皮疙瘩。估计郑保瑞导的时候心里都骂——四人同生共死的行为早已说明事实,还有必要总结一遍吗?
熟悉港片和港漫的朋友,自然能从片中看出许多主题与情怀,无论是向《省港旗兵》《功夫》等致敬的城寨美学,还是城寨与香港之间寓言般的命运关联,都有许多话可以说,这也是预告片能相当漂亮的重要原因。但港迷追捧,不是因为电影表达出色,而是几十年港片集体记忆借机爆发。
抛开文艺病,打戏能给满分吗?也难。一大原因,老辈角色不是上了年纪就是非武行出身,动起手来相当刁难摄影和武指。设计上只能一顿乱拳猛抡,或者反反复复“迎面一击、对手飞出好几米”的威压辅助。一到稍微有点挑战的拳脚和摔打,全是替身,你都不用去看那脸,百分百确信无疑。
只有等到老家伙靠边,少壮派过招,才终于突出优点。除了第一幕林峰巴士逃脱和初入城寨的“僵尸式追逐乱斗”可圈可点,更够水准的就是高潮那十几分钟的癫狂复仇。四人清光杂兵围斗硬气功护体的伍允龙,这是我从童年就饱览的许多武侠大决战的经典模板——群侠激战一个战力高过他们之和的魔头,最后得以险招怪招取胜,现代背景的例子也有《东方三侠》和《男儿本色》等。
本片这戏非常罕见甚至是逆时代地编排成一种老派的妖异坚忍,一面层层加码,建筑反派的坚不可摧,先是有机关枪接着拳脚霸道最后硬气功克一切,另一面升级受阻,铺染英雄绝杀努力的连番失败,不论如何舍命攻击都以卵击石。
如此此消彼长几回合后,几乎将获胜希望榨干到近乎于绝望,眼看油尽灯枯之际借助超自然之力扭转局势,接着顺流直下摧枯拉朽,将顽石逐步粉碎,前面积攒的“打不动”情绪一股脑儿释放,整段厮杀艰辛而耐心地呈现了一套完整的战局变化,看完也有一种筋疲力尽的酣爽。
这戏尽显传统港产武打片、功夫片和部分动作枪战片的精髓,蓬勃的情绪随着打斗起伏呼啸,让人完成宣泄。尽管同类横向比较,其娱乐性也就中上水平,但放在本片乃至这个时代,已经鹤立鸡群,咆哮的气势彻底冲垮前头的所有不尽人意。
要没有这场打,我估计会把此片列入不值买票的行列。但既有这刚猛压轴,不但电影变成今年不可错过的港片文化现象,还意外便宜了那些看完隔壁场溜厅来蹭个尾巴的——省下一张票钱,精华一点不漏,这样的美事,别处哪里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