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围绕着女佣克莉奥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墨西哥家庭的故事。尽管来自截然不同的阶级和种族背景,女佣克莉奥和女主人索菲亚的人生却有着某种相似性。克莉奥的男友在得知她怀孕的消息时选择消失不见,被苦苦找到后,却以恶毒的威胁脱净了干系。女主人索菲亚的丈夫抛下她和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切断联络和金钱资助,投向情人怀抱和享乐的人生。在某个夜晚,喝醉的女主人索菲亚对克莉奥半哭半笑地说:「身为女人,我们总是孤身一人。」

...
这句话也是贯穿电影的核心之一。

虽然如此,影片绝大多数都是缓慢而平静的日常景象,将悲伤和残忍的一面掖住。我们看着克莉奥在房顶收起晾干的衣服、做早餐、唱着童谣叫醒要上学的孩子们、清理房间、快步穿行过拥挤热闹的街道。在克莉奥的个体生命背后,我们得以瞥见历史的洪流。

电影里的时间线是跳跃而混乱的。片中矛盾的线索使得故事发生的时间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之间摇摆不定。这部影片的情节是基于导演阿方索 • 卡隆童年的回忆,而年代的浮动正对应了记忆本身的不确定性。在个人的生命体验中,年份的数字被模糊,被铭记的是来自过去的情景和意象——暴雨、狗吠、大火、和天井中的天空。

...
镜头、色彩、光线表达着平凡生活的神圣感。

克莉奥的平淡生活下涌动着冲突的暗流。在森林中打枪取乐的美国游客与本属于这片森林的原住民静默地并峙于画面中,而后者如今已是白人家中的佣人,他们仅剩的土地也逃不过被征收的命运。新年前夜,主人家布满节庆气氛的豪宅与佣人偏僻拥挤的地下酒馆形成强烈反差,如同《泰坦尼克号》里的不同等级船舱,暗示着不同肤色生命的不同价值。在背景里,奥运会的海报、宇航员的意象、和天空中轰鸣的飞机时隐时现,无一不描绘着现代化的掠影,炫耀进步和野心的同时预示着滚滚而来的厄运。

影片自后半部分掀开幕布,把藏匿已久的残酷性暴露在眼前。我至今很难分清那场运动对应的究竟是墨西哥历史上1968年还是1971年的场景。亦或许,电影刻意把它们模糊为一个,让真实的过去在挫伤的记忆中肆意扭曲、纠缠,变得面目模糊。

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克莉奥来到商店为即将诞生的孩子挑选婴儿床。此时,年轻的学生们正热情洋溢地走上街头,有人带着切格瓦拉的画像,人们唱着歌和口号。接下来却让所有人——包括屏幕外的观众——猝不及防。街道上响起四面八方的枪声、棍棒声、叫喊声和悲号。年轻的女性抱着死去的亲友无助地嘶喊,室内的人埋头相拥流泪,炎热的街道上还淌着未干的血。

...

目睹着那样的场景,克莉奥的羊水破了。在几小时的剧痛后,奄奄一息地她诞出早已死去的胎儿。胎儿岂不正象征着某种理想的死亡?在炎热的下午,歌声和新生命的希望一同被白布包裹、草草掩埋。

我又想起当时看某部电影中旌旗招展的场景,不管几次都会泪流满面。对于那些在影片试图重现的这段文化记忆中浸濡生长的墨西哥人,不知他们看到这些情景会有怎样的感受。阿方索 • 卡隆导演在个体故事的细节与间隙里穿插着对历史的模糊和重现,无疑为影片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和意义——为社会记住过去,是来自过去之人的责任。

在不可言说的失去面前,人们身上总能展现出藤蔓般坚韧的黑色生命力。电影也至此再次将目光转回个体身上。尽管失去了胎儿,克莉奥却真心实意地爱着家里的四个孩子,孩子们也爱着她。为帮她散心,女主人索菲亚带着孩子们和克莉奥一同去海边旅行。初次来到海边的场景让人不禁想起《小偷家族》。索菲亚和孩子们在浪花中嬉戏,共同被赐予了短暂而不真实的、原始而酣畅的快乐。克莉奥就在不远处温柔地望着孩子们的身影,她们之间是超越血缘的爱——正如《小偷家族》所表达的一样。

...

那一晚,索菲亚也终于鼓起勇气向孩子们宣告他们被父亲抛下的事实,孩子们哭了,背景中却是一对新人在亲友的欢呼声中举办着婚礼——影片对塑造这种残酷的对比乐此不疲。克莉奥和索菲亚一言不发地抱着孩子们,仿佛是要保护他们不受某样看不见事物的伤害。她们的剪影形成了奇异的景象——在旧家庭破碎的同时,一种新的家庭诞生了,四个孩子和两位母亲,一个超越种族和阶级的,基于友谊、共情、和爱的女性同盟。

和《小偷家族》一样,电影暗示着对于传统夫妻家庭制度的反抗,并给出对于新家庭形式的想象。对克莉奥和索菲亚来说,相互支持的同盟关系让她们不再「孤身一人」。这让我想起上野千鹤子说的:

「女性主义的成熟,就是从“依存”(dependence)到“自立”(independence)再到达“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的过程。我们并不赞同以往那种“孤立”、“拒绝帮助”等狭义的“自立”概念。而这也是对“近代个人主义”的质疑。」

...
两位「母亲」。

从被男性伴侣抛弃、经历孤独和痛苦、再到相互支持的过程中,两个来自截然不同背景的人结成了女性同盟。或许导演的叙事过于理想化:一个是原住民血统的女佣,一个是来自中上层阶级有着良好教育的白人女性,她们也许注定不会获得平等的关系。而孩子们长大之后又会怎样呢?他们还会依赖、信任、爱着克莉奥吗?

导演阿方索 • 卡隆通过电影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他以回忆的视角讲述整个故事,将自己代入进了电影中唯一去性别化的角色——孩子。透过与儿童等高的低视角镜头,导演把对性别、阶级、种族的反思带入回童年记忆中。通过重新反刍、提炼、和讲述,呈现出一个孩童般真诚、却又充满痛苦而复杂性的故事。

影片是对阶级与种族的无声思考,对历史的留念,更是对于爱的致敬。正如影片名「ROMA」反写即是「AMOR」也就是西语中的「爱」,影片最后「献给莉波」的几个字也足以说明一切(莉波正是克莉奥在现实中的原型)——爱能跨过种族和阶级的尖刺,穿越记忆的迷雾,像潮水般将你我推向生命的更远处。

就像阿方索 • 卡隆本人所说:

「这是一次关于墨西哥社会阶层的探索,其中的等级与种族问题盘根错节;但首先,这是一幅养育我、与我有着亲密关系的女性们的肖像画,它关于了爱的识别,穿越了时间、空间与回忆。」

——最最重要的,它是属于这些女性的故事。她们经历战火、死亡、抛弃、阵痛、宫缩、撕裂、窒息、溺水、重生。她们就像土地一样坚硬。她们是种子,在粗粝的大地上咬牙扎根、生长、逆重力而上,用爱撑起家庭和整片大洲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