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一个香港电影的忠实影迷。

但对于一个出生于1988年的中国北方孩子来说,香港电影却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无论是电视台每个周末下午的电影时段,还是家里人租的录像带,抑或是后来同学家的VCD,到处都能看到香港电影,而这其中出现最多的,就是香港动作电影。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年少的我固执的认为,只有带动作戏的才是香港电影,没有动作戏的电影全部都该开除香港电影的影籍,当然这是十分狭隘的,但也足见动作戏在香港电影中的重要性。

而香港电影,特别是香港动作电影的辉煌,离不开最拼命的一群人:“龙虎武师”。虽然看了这么多年的香港动作电影,我也没记住几位武师的名字,也没机会去了解他们的故事。不过这一次,魏君子导演的纪录片《龙虎武师》,算是给我补上了这一刻。

...

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脑海里闪过的是徐浩峰的著作《逝去的武林》,没错,这部《龙虎武师》给我们呈现的,也是一个通过口述记录下来的“逝去的武林”。

如今各种各样的网络梗中,有一个meme是“大人,时代变了”,而这部纪录片展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时代不停变化,武行兴起又衰落的故事。

以下是根据片中所有人的口述整理出的时间脉络

龙虎武师,最早是京剧行当中的一个名词,但后来却成了香港电影行业中的一个职业名称。这就是第一次“时代之变”,由于战乱等原因,不少京剧名家在上个世纪初从中国北方流落到南方,进而漂泊到香港。京剧的唱腔不被香港市民所接受,但硬桥硬马的动作却是非常吸引人的,于是当电影兴起之后,京剧彻底没落,但这些在戏班里的龙虎武师,像洪金宝、元彪等人,却变成了电影的宠儿。

武行的第二次“时代之变”,来自李小龙。习武出身的他改变了武行中戏曲的“虚招”,强调接近于实战的“真打”,这让武打动作变的更好看,整个香港电影界的武行,也在他的引领之下逐渐改变风格。

...

接着,刘家良来了。作为职业武术家,刘家良让整个香港电影的武行界变得更加疯狂、更加的不要命,香港电影也因此迎来了“高光时刻”。成家班、洪家班、袁家班等几个著名武师带领的团队开始了更激烈的竞争,也让整个香港动作戏更加灿烂辉煌。

...

然而月盈则缺,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内地电影市场的开放,香港电影的武师们迎来了第四次的时代巨变,走向了没落与沉寂,但在一片灰暗之中,仍有钱嘉乐等人坚守和培养新人,守护着香港龙虎武师这个职业微弱的烛光。

...

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香港电影界武师这个职业从耀眼明星变成默默无闻。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一直在心里感叹时代的变化,也在思考着这个职业究竟为何会辉煌和没落,而这些,似乎也早就有了“固定答案”。

对于这个职业的辉煌,用片中几位武行界老人的话说,是因为当时香港电影没法跟欧美电影比拼技术,但我们缺钱缺技术却唯一不缺人,于是,这种类似于奥运会的、不断挑战人体极限的武打片才会成为全世界人都为之赞叹的一类电影。而在我看来,这其实也跟背后所处的大时代有关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整个东亚、南亚地区大崛起的年代,而在这崛起的背后,靠的就是一种不要命的精神,看看同时期韩国、日本、新加坡的经济大发展,大多也是一种不要命的精神在背后支撑起来的。但这种不要命,在另一个层面上也代表着技术的落后,亚洲各国大多依靠的还是代工和加工,真正能够赶超欧美的科技产业并不多。因此,香港电影武行的辉煌,其实就是当时的整个亚洲地区经济成长的一个缩影。

而对于这个职业的没落,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香港电影在2000年后的没落所引发的连带反应。不过这部纪录片里却给出了另一个视角,那就是这个行业没有没落,只不过是开枝散叶,不在只是在香港市场那一个小水洼里活动,而是进入了大陆这个更广阔的市场。

打个比方就是,原本香港电影界就是一个浓度很高的小水坑,大陆电影市场这片水域开放之后,香港这个小水坑的浓度被迅速的稀释,而这个小水坑里的分子,却扩散到了整片水域的每一个角落。就像片中那位内地武术指导说的,“整个大陆电影的武术指导行业里,没几个人不是师承自香港电影龙虎武师的”。

大陆不缺会打的人,因为遍地都是武校,却缺“会演”的人,龙虎武师们离港北上,其实是提升了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动作戏水平,也让香港电影武行获得了新生。而这又让人不得不想起,一百年前北方京剧班南下,为香港开创了电影武师行业的情形。

...

倏忽百年,竟是这样一个奇妙的轮回。

影片的最后,向我们展示了几代武师中的代表性人物,也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年轻一代的新人。这部纪录片并没有像某些人那样哭哭啼啼的感叹香港电影行业的没落,而是向我们展示了这个行业的时代变化,以及低谷中蕴含的新希望。

辉煌总会过去,但一个行业只要有老人肯带新人,那就一定还有再一次兴起的机会和希望,“逝去的武林”终将会以一种新的形势重新回到我们的面前。

...

最后说一句,影片结尾有彩蛋,让人泪目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