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文化领域,不说人话,不接地气,不面对现实,全心全意媚俗媚上,这样的话,无论搞光伟正,还是搞政治正确;无论在东海西海,还是古今中外;恐怕都不成,观众不会买账。这几年,大部分的美剧,一味玩少数、边缘、性别这些身份政治,僵化到了无聊无趣的地步。也真是看不下去。
但事情总在变化。君不见,这边已经为民营经济撑腰鼓劲了,那边白宫换了主人,躲过一枪的懂王加火星人马斯克两人组带领着MG小将们一顿操作猛如虎。全世界目瞪口呆之下,白左主导的影视圈似乎被刺激得似乎有了点生气。
我是在这个背景下看《白宫杀人事件》的。看完后快乐之余,还有些意犹未尽。不由得想:剧集是好看的,可是没有现实的韩国总统的戒严、泽连斯基在椭圆形办公室与特朗普的公开争吵、白宫群英拉大西洋主编群聊打击也门胡塞武装神奇。要说不可思议,现实比想象更不可思议。
《白宫杀人事件》制作水准在线:情节紧张,对白利落,故事不断生发、推进、翻转,人物个性鲜明,剪辑明快,配乐熨帖。特别是故事设定噱头十足:白宫、杀人案件。就是看角色们在白宫里转悠,经过那些著名的大厅、办公室,看到各位美国总统的画像、雕塑,华美的家具、地毯、瓷器,都让喜欢美国历史的我心满意足了。何况还能下到地下两层,上到禁止游览的总统家人亲友居住的区域,这就很有类似沉浸式游览的乐趣了。
这部剧集没有超级明星,但各位演员表演都不弱,比如温特正经但不死板,蒙混进来的“第三者”与女酒鬼招待员喜剧效果十足。其中差一点的,是清洁工艾尔丽,我觉得她有点用力过猛,显得太凶,而不是角色的隐忍有力。警察顾问这位女主角的表演很精彩,那种对自己能力的自得,对笨人的不耐,对凡人的同情,对推理的投入、执着,表现得充分又微妙,加上她的观鸟爱好者的人设,就显得魅力十足,几乎可以与英剧里的马普尔小姐、福尔摩斯抗衡了。当然,她应该也是从前辈塑造的伟大的侦探角色中学了不少。
主角侦探是黑人女性,助手是亚裔,总统是男同,这些设定很难说这不是在迎合欧美时代风气。因为剧集拍得好,所以这些也无关紧要了。要紧的是,我从剧里又看到那股子美国知识分子的机敏、狡黠、自信、尖锐。
推理剧好看,很大程度在于案件的奇特与推理的严密。《白宫杀人事件》情节不断反转,注意的焦点随着侦破的进程不断转移,事实的碎片一点点拼凑起来,最后成为一张完整的图画,这个过程让人紧张而着迷。但这里头有些情节巧则巧,却禁不起认真推敲。比如总统弟弟如此无能与不着调,他何以有那么强大的动机搞出那么多事情?又布鲁斯和艾尔丽并排仰躺在地毯上诉说与安慰,浪漫的确是浪漫,但为何要躺在老太太的房门前?还有那座莉莉用来砸死温特的闹钟,莉莉事后那么多天的时间,怎么不去直接销毁这个最重要的罪证,反而以重新装修做掩盖?在国宴期间,让那么多人出状况,让几乎所有人都可能杀死温特,这也太闹了。
更主要的,剧集一方面在突出白宫里这群职业公仆的专业性,一方面又在大量表现他们的内卷与混乱,这里头是有些矛盾的。因为容易把这群人与总统一家人与莉莉这样的新贵等量齐观,而非形成对比了。但它也有很巧妙的安排,首先是以国会听证会的方式展示剧情与人物;第二是大侦探时不时地观鸟。这些都大大增加了讲故事的角度与趣味,让节奏跌宕起伏,不至于平铺直叙,令人昏昏。
尽管如此,用八集的长度讲一个案件,就推理而言,也似乎过于冗长了。但它可以辩护的理由是,它使用这些时间展现了好多动人的细节与故事,大大丰富了角色,使得好几位都变得立体而生动起来。比如水管工与清洁工的爱情,女侦探小时候帮助妹妹找袜子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制作者借着这个案件意图呈现出不仅仅是人性的社会的冲突,还有更深的隐喻。
凶手莉莉,代表的是新贵里的解构派。他们蔑视传统、历史、体制,他们幼稚无能,傲慢刻薄、莽撞可笑,却充满自信地认为自己必将打造一个新世界。被害者温特,代表的是体面的专业官僚、职业经理人,他们珍视传统价值、历史、荣誉,他们保守、稳健、隐忍,为维持体制的运行苦心孤诣、忍辱负重。新贵莉莉杀死了老公仆温特,弄得总统搬出了白宫。其中的隐喻很明显。有意味的是,温特与莉莉都在为总统一家人服务。这位总统和他的家人是怎样的呢?为淋浴抓狂,遇事不决的总统,颓废无聊的弟弟,拉着虎皮充大旗的亲密朋友,就这样一帮人,只能称之为草台班子。
女侦探最后的经典的总结发言,说明作者是站在公仆温特一方面,至少对被害者有着更大的同情。那她斥责的,她反对的,邪恶的毫无同情心的莉莉,在现实中是哪些人,是呼之欲出的。 这个态度,在美国影视圈,是理所应当的。他们大概是美国最反对与警惕懂王与马斯克联盟的一群。
但这个商人总统与高科技资本的新保守主义结合,能量还没释放完。他们的毁灭,最好的情形还得等一段时间。最坏就是拉着全人类加速毁灭。 我的问题是,这个世界靠温特是不够的,靠女侦探也不够。白宫也许真的要翻新了,但莉莉肯定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