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漫画第一部的全部内容,以及漫画第二部的部分内容和关键情节的披露。请酌情阅读。
由于内容为文章作者(本人)基于主观意识和认知,结合漫画内容,所得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因此难免就想法和观点上和大家出现冲突。不足和缪误的地方让大家见笑了,也请大家多多包涵和谅解,求同存异。全文约为一万九千字。
*
*
*
*
*
玛奇玛是“爱”电次的,只是那个时候的玛奇玛和电次都并不知道真正的“爱”是什么,更不知道应该如何实现和获得“爱”;于是你也可以说她没有“爱”电次,因为她连自己都不“爱”。
从客观角度上来说,玛奇玛是在乎电次的;最简单的道理,如果不在乎电次,她就不用做那么多的事情来伤害电次的感受了——这是一种在乎,但是负面的在乎。
从角色的主观角度上来说,第一部漫画内容在最终篇章之前,玛奇玛都在试图把“电次”和“电锯人”区分开来,觉得“电锯人”是“电次”按照她的想象中的完美方式来发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的所呈现出来的最终完美形态——那是她心目中的“电锯人”
玛奇玛忽略的是,哪怕和她想象中的不一样,但电锯人就是电锯人,电次就是电锯人。这就好比很多人在追星和暗恋中,其实追求和喜欢的是心中想象的、片面的对方,而不是真实的、完整的对方;于是在发现对方与自己想象不符时,有的人就会试图去改变对方,把对方引导至自己理想中的状态,而全然不顾对方的真实感受。
并且漫画第一部的中心、主旨和线索之一就在于表达“电次就是电锯人”。
举个不太恰当但很好理解的例子,甲和乙,他们两个人是同学或者同事,但平时眼中好像都没有对方;他们两个人都喜欢偷偷地网上交友,没有人能够把网上和现实中的他们给对应起来。
这两个人网聊了,而且是好长一段时间,是老感情了,恰好网恋的对象就又是日常里朝夕相对的对方,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没有发觉。他们在网上热恋得死去活来,非常地为对方着想,想要对方变得好,想让对方开心快乐,他们分享彼此间的想法和感受,甚至到了一天不交流就像是要死了一般;然而现实生活里他们却对彼此不闻不顾,好似不在乎对方发生了什么,甚至是没有半点儿实际接触。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从客观角度上,我们能说甲对乙(或者乙对甲)不在乎,他们彼此间是不喜欢或者不爱的吗?就因为他们不知道、不自觉、不认为他们在网络上彼此日夜交流的对象就是对方吗?就因为是能够接触到的,或者暂时想要了解的,不是完整的、真实的对方吗?
显然是不能的,或者说这么一种说法是不准确、不确切的。虽然他们只对网上的对方热络,然后网上的他们本就是他们自己,是同一个主体、意识和灵魂;网上的他们,是主体的、真实的他们的一个表现面,是生活的其中一种体现和实践的方式;网络是生活的一个具现层面;但是他们就是他们自己,网络上的他们哪怕没有表现出来他们完整的面貌,但也同样是真实的他们,是他们的真情实感。网上的他们,就是他们。
从主观角度上,或许他们会以为自己并不在乎、不喜欢、不爱对方。
然后我们再把思维放回来漫画里面去进行思考,大抵就很好理解了。
*其实漫画的作者点出“玛奇玛小姐只会一直注视着电锯人,而不是我,她从一开始就完全没有注视过我”这一句并不是为了说“玛奇玛不爱,也不记得电次”。
玛奇玛想要平等地爱世上的所有人,她怎么会不想爱电次呢?只是她在实现“爱”的道路上本末倒置了。
“爱”,哪怕自己没有接受过,那么也是需要自己先懂得是什么东西,才可能给予别人的。结果玛奇玛在还没接受过“爱”(实质上,波奇塔给予过她爱,只是她不懂得“爱”是什么,所以一直没有发现),还不懂得真正的“爱”是什么的时候,就试图去给予世人“爱”;以至于她目标和理想中的“爱变成只有了形式的空格,而没有实质。
“平等”,显然是“爱”的前提,也是“爱”的表现之一;然而对于玛奇玛来说,她还没有找到“平等”的理由,只是知道“爱”的出现需要“平等”,所以一直在向着这么个方向前进;以至于希望电锯恶魔能够消灭自己来实现“平等”。然而,连自己都不爱,又怎么可能会爱别人?但她又真的在试图给予别人“爱”,寻找实现“爱”的道路,于是就是本末倒置了。
玛奇玛空洞地追逐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自身却缺乏了来自于理想和目标的推动力;她希望世人和自己都获得“爱”——这么一个想法本身就是“爱”的表现,然而她又不知道“爱”是什么,没有获得和感知过“爱”,只有容器而没有内容物,以至于没有从自己出发,没有“爱”自己——这便就是失去了“爱”的本质。
也因此,波奇塔才会说玛奇玛想要的是拥抱,让电次去抱抱那由多。
*回到原先的问题上,漫画里按照电次说出那句“我赌玛奇玛只记得电锯恶魔的气味”的真正意图和作用其实有三个:
1、表明玛奇玛、波奇塔和电次其实是惺惺相惜的三个同类;他们其实都是“狗”;“狗”是通过五感六蕴,尤其是其中的嗅觉、味觉和触觉来感知和认出对方的。
2、电次和波奇塔,从某种程度上是一体的了——这一点在剧情的推进也有提示。一开始的时候玛奇玛用于指代波奇塔时用的是“电锯恶魔”,指代变身后的电次时用的是“电锯人”。到了后来,尤其是最后的大战时,玛奇玛对电次说“毕竟你不是电锯人”;这也就是说他觉得电次不光不是“电锯恶魔”,还不是“电锯人”。后面玛奇玛又说“要怎样做才能让你再变回电锯人呢”、“电锯人他啊才不会吐痰”、“电锯人他啊,才不会穿什么衣服,也不懂得怎么说话,做的事情一定要搞得乱七八糟才对”、“然而你明明什么都不知道,却还是被电锯人选上了”。
这一部分用的称呼都是“电锯人”,而不是“电锯恶魔”。玛奇玛说得头头是道,似乎好像她自己对电锯恶魔(电锯人)非常了解,和对方是熟悉的知己一般;然而这么一种了解和描述,却和之前还没和波奇塔结合之时的,被当作“野狗”的电次颇有几分相似。
玛奇玛甚至还说了“如果你敢妨碍我们的话,那就去死吧”;她明知道武器人是不会死的,最起码是不可能通过这么一种方式来解除契约的。这么一种说辞,反倒是让人不明白她是不是神经错乱,分不清电锯恶魔和电锯人了,搞不清楚她这么一些话到底是对电次说的还是对波奇塔说的。
3、正是因为玛奇玛区分不出来电次和电锯人的味道(气味),觉得电次和电锯人是同一种,并且只有一种味道,所以电次在最后的佯攻偷袭计划才能得以成功。否则,玛奇玛应该会在第一时间发现开战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味道,一种是电锯人(或者完整形态的电锯人)的,另一种是电次;从而提前意识到了电次的计谋,知道电次把波奇塔(电次也就是电锯人的心脏)从自己的身体内拿了出来,让波奇塔独自生成一副躯体来和玛奇玛自己战斗。要知道玛奇玛的嗅觉是极其灵敏的,她的感应和控制力是异常强大的;哪怕正如电次也猜测的,也许玛奇玛未必记得特定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种事物的味道,但她一定能够临时发现和区别出来味道上的不同,知道当时存在着不同的味道。这就好比一条“狗”;“狗”的大脑比不上人类,记忆力不强,未必就能记住陌生人或者事物的气味,但是如果突然出现了别的,它不熟悉的气味,“狗”一定能够第一时间察觉出来,并且变得警觉,找出气味的源头。
这么一来,电次的计谋就不可能会成功。又或者玛奇玛早已经知道了电次的计谋,却还是假装扮演着不知,顺应着剧本来出演,从而来让电次在最后吃掉了自己。然而不管是哪一种可能,都说明了玛奇玛在最后的时刻是分辨和区分不出来电次和电锯人的,是觉得和认可了电次就是电锯人的。
*在此之后,不抽烟的玛奇玛第一次抽了烟。还对波奇塔(心脏)说:“这是我第二次赢了您。电锯人……这样子,您就会属于我了。今后就可以一直在一起了。可以一直吃得饱饱的,睡得饱饱的,一起过着幸福又快乐的生活吧。”
然后就是玛奇玛察觉到了电次的偷袭,却没有反应过来的名场面。
这里,首先是吸烟的设置是别有用心的。在这一本作品里,每次出现角色尝试着抽烟,或者抽特殊的烟,又或者在特殊的情景里抽烟(尤其是没有抽烟经验的角色),都与角色意识到不久之后可能将要面临永久的分离有关——可以说是专门为了这么一个情景而设置的剧情关联。
那么这就和玛奇玛之后口头上所表述的话语相悖了。第一次抽烟时,强烈而又苦涩的不适感,恶心和头晕,以及尼古丁带来的短暂兴奋和欣快感;尼古丁对于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的暂时放松,对于情绪和感情上的压抑的暂时遮盖;恰好所对应的正是这一部分内容所在的那一话的标题——《如此滋味》——显然,对于玛奇玛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好的滋味。
第二,玛奇玛一直以来的理想和目标都是让电锯恶魔消灭自己来达到“平等”。既然被消灭了,又谈何永远在一起,更别提“吃饱饱”、“睡饱饱”了——这些会是电锯恶魔(而非狗狗形态下的波奇塔)所需求的吗?怎么看,都更贴近于人类的,尤其是内心空荡荡的电次之流的人的需求。
所以玛奇玛是精神错乱了吗?这一番话就像是她知道了未来的事情所发表的言论?
更别提玛奇玛居然在察觉到了电次的攻击,却没能反应过来的这一点了;毕竟她之前赤手空拳也能对电锯人形态下的电次的攻击进行反应。
以及她受伤了居然没有转移伤害来恢复——当然,这一点和她之后被吃掉,却没有恢复的情况采用同一个解释——那就是因为电次的攻击出处对玛奇玛的“爱”,因而没有算是“伤害类型的攻击”,所以玛奇玛没有恢复;以及如电次所说的,用帕瓦的血做出来的电锯,以此来让血在玛奇玛身体内连串,阻碍其恢复身体。但这都是站在电次的角度而言。
而造成这么一种现象的背后原因,不可能只有这么一种。毕竟烧肉情况下的玛奇玛因为已经被分割,可以解释为没办法自主地转移伤害,只能靠契约的被动来恢复自己,而电次的“爱”不触发这么一个被动。
但是被“偷袭”之后,是存在着巨大的时间空间来让玛奇玛来进行操作的;帕瓦的血真的厉害到能让玛奇玛不光没办法恢复,而且还动弹不得吗?在之前的战斗中,玛奇玛头掉了,身体断成两截,但四肢的运动都没有停下来。难道契约里的转移伤害只能实施给直接被链条连接上的人吗?
剧情上这么设置是为了:1、致敬“烂片”的这么一个贯穿整个故事的要点。
2、首尾呼应,和第一话所起的绝妙标题相呼应,即“电锯人就是电次,电锯恶魔就是电锯人”的故事中心之一,并引出故事背后隐藏的“三位一体”的线索。
这一部分的剧情内容的在创作时表述目的之一就是:波奇塔和电次是一体的,波奇塔是电次的心脏和底层,是电次不可或缺的组成,从身体到精神上的一部分。
这同时也说明玛奇玛在最后接受和承认了“电次就是电锯人”的事实。玛奇玛曾对岸边说过:“(如果被电锯人反噬)那这也算是遂了我的心愿;能被电锯人吃掉,成为他的一部分,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在这一段话的基础上,再结合起来玛奇玛被电次充满着“爱意”,怀着“爱”,以“爱”为行动的理由的前提下和基础上,把玛奇玛的身体烹饪成为料理吃掉后,玛奇玛的身体却没有重生复原的事实,也可以推导出来玛奇玛在最后是接受和承认了“电次就是电锯人”的,并且也同样认可电次的这么一种行为是“爱”的(以当事人和行为者,双方的观点和感受来作为评判和衡量的标准和依据,否则如何知道一种行为从主观和客观角度上来说到底是否属于“爱”),她是接受了电次的“爱”意,越发地明白和靠近了真正的“平等”和“爱”的,她是觉得和认为被电次吃掉,成为电次的一部分是光荣的,是她的荣耀的。否则,她就应该是会重生和复原的;毕竟“爱”不是说说而已;能够通过“爱”的名义,使之包裹住的行为绕过了“伤害转移”的前规律和潜规则,先发反应和深层逻辑,这样的“爱”更不是单方面自觉得是就可以、就成立的了,不然每个人想要攻击玛奇玛的人都只要把自己的行为,自欺欺人地包装成为“爱”就行了;而且在电锯人完整形态下(即黑锯,或者说电锯恶魔的形态下)被其吞噬掉的事物,是不会成为电锯人(身体)的一部分的,而是只会被装进一个可以被姑且理解为“电锯人的胃袋”的异世界空间里。电锯人的胃袋是可以联通不同世界的,是联通异世界与现实世界,来作为穿梭不同世界间的通道的。
*直到最后,玛奇玛发现自己支配不了电锯人,也必然是发现了自己还没有能够打败电锯人的。
或者她的支配能力本就是不能够支配电锯人的;这一切无非就是她自己的一个谎言,否则她应该打从一开始,趁着电次(电锯人)的实力还没变强之前动手,成功机率要比后来高得高——如果说要先逼出来电锯人变身的完全形态(黑锯,也就是电锯恶魔的形态),再打败电锯人,才能起到支配的效果,那么她只打败了(她自以为)不是变身完全形态下的电次(电锯人),把波奇塔(电次即电锯人的心脏)给拔出来,又能有什么意义呢?这样依旧也还是不满足支配的条件,不能够支配电锯人的;而且作为电锯人的电次,只要条件充足,例如给予足够多的鲜血,以及拉动拉环,就一定能够以波奇塔为中心,在心脏处开始重生和复原。
亦或是,玛奇玛打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支配电锯人;反过来,她想的是自己被电锯人所支配;她只不过口是心非罢了。否则,她在最后为什么没有再提诸如“我要利用电锯人的力量把这个世界存在着的阻碍人类生活变得更幸福的因素给抹除掉,来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此类,充满着所谓“崇高”、“伟大”的理想和目标的话语,而是变成了说“电锯人,你是我的了,以后我们要永远在一起,一起享用美食,一起睡觉,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这一种“甜蜜”的,像是小两口的,或者说是家人之间的“美好”话语?
想必,玛奇玛肯定是知道波奇塔,作为电锯人的一颗心脏,是没办法直接回应她的;她也肯定知道,只要波奇塔和电次之间的“契约”所在,不管打败电锯人多少次,只要条件满足,那么电锯人就一定会以波奇塔(电次即电锯人的心脏)为中心,重生复原成为电次的。那么她对波奇塔的这一段话,无非就相当于是她在对自以为昏睡着的(但实际清醒着的)电次所说的;只不过还是被电次听到了。
同样地,不管是哪一种可能,都会引向同一种结论;从中可以推导出来,玛奇玛在最后接受和承认“电次就是电锯人”的事实,并且是心甘情愿地接受了被电次吃掉,来成为电次的一部分,最终和电次结合成为一体的。
*这其实很好理解,故事里也充满着作者的暗示。当电次说出“玛奇玛小姐,她啊,是用气味来分辨我们的”这一句话时,漫画里的配图是一只哈士奇。
然后,电次所说的“她不是一个一个地记住别人的长相,而是只记得她所在意的人的味道”——这一句话便就是与电次之前,以及之后的的行为相呼应的。
毕竟,电次肯定是记得玛奇玛的“味道”的;而且,电次也是通过感觉来马上认出了玛奇玛转生之后所成为的,与之前长相不一样的那由多。要知道,玛奇玛第一次咬电次的手指时,放在当时的剧情和情节来看,是有性挑逗意味的。而那由多在被电次认出来之后,说的第一句台词就是“汪汪”。之后,转生之后没有了记忆的,没有上过学的玛奇玛在面对电次提问自己的名字时,回答的是“那由多”。那由多在回答电次提问“想吃什么的时候”说的是“面包”——这就是电次还处于“野狗”时期经常吃的,以及刚成为恶魔猎人时最想吃的。
所以,电次的这段话,既是在说玛奇玛,也是在说他自己。
*故事的最后,电次在梦中抱着波奇塔,和它进行对话。
波奇塔说:“电次,我的梦想啊,是希望有人能抱抱我。你觉得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吧?但是我太强了,那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过电次却实现了我的梦想。
电次,我希望你能实现支配恶魔的梦想。
支配恶魔,一直很想和他人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对于只会用恐怖的力量来建立关系的她而言,一直非常憧憬像是家族间的关系。虽然方法用错了,但她其实是想建立那样子的世界。
所以,你就帮她建立那样的世界吧。”
电次:“波奇塔,我该怎么做?”
波奇塔笑着说:“要多多地抱抱她哦!”
然后画面一转,在现实世界里,电次和那由多互相拥抱着,稳稳入睡。
到这里,作者的暗示就已经非常的明显了;不仅暗示了波奇塔和玛奇玛的对应和相似,也暗示了电次和他们的相似。
这段对话说明了一直以来波奇塔是了解玛奇玛的(对应着前面的,“玛奇玛是否了解波奇塔的问题”,和对于这么一个问题的答案,作者所给予的提示;以及,玛奇玛在大战时为什么没有能通过嗅觉来分辨出波奇塔和电次的原因——波奇塔和电次从“狗(玛奇玛)”的五感角度来说,各方面都是一致的,因此只能通过说话的习惯、穿着的衣服、行为的方式来区分,这便再次强调了波奇塔和电次是一体的),是想要帮助玛奇玛完成她的梦想的,只是不认可玛奇玛的方式,因为波奇塔知道那是错误的;于是波奇塔想通过正确的方式来帮助玛奇玛完成她的梦想——也是波奇塔和电次的梦想——这也说明了波奇塔是爱玛奇的——反过来,也变向地说明了玛奇玛是爱波奇塔和电次的,电次也是爱玛奇玛的(电次和波奇塔是一体的)。
*玛奇玛对待电次的情感并不能简单地被概括为“不好”、“不喜欢”或者“不爱”,而是更为复杂的。
毕竟她把那个一无所有,在生死边缘徘徊的电次给带了回家,将他由“野狗”变成“家犬”,然后又通过折磨他来迫使他反抗,自主地站起来,去变成“(电锯)人”,去和自己所追求着的一样的“平等”——这不就是“占有”和“同化”,不就是“喜欢”和“爱”吗?
只不过玛奇玛的“爱”是形式和过程化的,是只有空壳的,而没有本质和根源,内心和灵魂的;这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玛奇玛她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和正确的“爱”和“平等”,什么是好的“家庭”,但她却想要追寻这么些东西,所以一直都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并不是她明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又有哪一条是弯曲的、错误的,而刻意地把他人扔到错误的道路上去。她是推心置腹、待人如己的,只不过她自己本来就是错的罢了,所以把别人也带着错了。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好比现实生活里许多家庭中的“父母”那样——确实有的父母是真的不爱自己的子女和家人们,而他们是懂得什么是“爱”的,只不过他们只爱自己,而不愿意把“爱”给予他人——但有的“父母”在他人眼里好似是不爱他们的子女和家人们,但其实以他们自己的角度来说却是拼尽了全力在爱着的,只不过他们自己本身就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正确的“爱”,所以才一直都做错了。他们自己拥有着的是错误的东西,所以给予别人的也都是错误的,而不是因为他们不想给予——他们做出“给予”的这么一个行为时,就已经说明了他们是试图去实现和践行“爱”的,在萌生这么一个想法时,就已经是在“爱”了。
这就相当于,“有很多自己吃不完的好苹果而不给”,以及“只有一颗自己舍不得吃的坏苹果却给了对方”的区别。我们能够说“给了坏苹果,所以就表明了给苹果的人不想去爱对方”吗?当然是不能的。只不过,“给了坏苹果”是事实,“吃坏了对方的肚子”也是事实,以及“只有一颗苹果却给了对方”也还是事实;其实就是口袋里只有坏苹果,而给予的那一方其自身也不知道给的是个坏苹果或者觉得吃了坏苹果不会有事罢了。
玛奇玛对待电次,更像是“通过折磨对方来折磨自己”般扭曲的心理;她觉着折磨和痛苦,不管以任何一种方法和手段去“帮助”和“激励”对方脱离当前的困境,完成进步和蜕变,是一种“爱”,是一种推动和促使对方成长、变得更强大的,甚至是必须的、必要的,方式和途径。
这一切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她本身就是“病态”的,是性格不完整、不健全的,是长时间身心处于不健康状态下的,是认知不正确、不全面的,是没有在平等的、安全的、健康的、幸福的、快乐的,充满着“爱”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环境中成长的,是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正确的“平等”和“爱”的,却又不断苦苦追寻的。
因此我们才说电次、波奇塔、玛奇玛(那由多),他们三人是同一类“人(狗)”,是极其相似的,是心意相通的,是在人物的构思、设立和创作上“三位一体”的;他们既是照镜子般的相似,又是彼此的补全。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会说这一部漫画作品里充斥着“家庭”、“亲子”、“情感”的影子的原因。
*玛奇玛对电次的,人物之间的感情变化路线和过程有点像蕾赛和电次之间的:一开始因为某种目的而靠近电次,后来开始接受和认可电次,等到恍然大悟的时候已经来不及改变,结果已经注定了。
对于蕾塞来说,一开始自然是为了获得电锯人的心脏而靠近电次,说出虚假的“喜欢”,后来慢慢被电次的魅力所吸引,因为两人之间相似的经历和共同的感受而慢慢靠近,变得口是心非,不愿意正视自己的内心,说出“是为了任务”,最后坦诚和接受了自己的内心,想要去赴约,想要去私奔,却发现来不及了,所以才有了“电次,其实我也没上过学(一语三关,三层含义分别是:1、我没上过学;2、我之前骗了你;3、其实我和你一样——我也喜欢你,正如你喜欢我那样)”。
对于玛奇玛来说,则是从一开始知道波奇塔(电锯恶魔)与电次已经合为一体之后,她便认为靠近电次是让她能够接近波奇塔的唯一方式和途径;接着,她渐渐地开始分不清波奇塔和电次之间的区别,模糊了界限,她认为是波奇塔的行为其实却是电次的,她认为是电次的其实却是波奇塔的(其实整个故事都在围绕着三个人的转变和结合来进行展开,当故事处于不同阶段时玛奇玛对于电次的态度的转变,以及她自己对于电锯恶魔和电次认知是一条隐藏的线索,所以读者们很容易就能够发现电次和玛奇玛的情感的不断变化;最后,她终于醒悟过来,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和一直追寻的是什么,她明白了自己心目中的电锯人,其实就是电次。
漫画第一部结尾处,便就专注于描写“电次和波奇塔已经合为一体”、“他们是同一个整体”的这么一个中心。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接受“爱”的那一方,不认可施加“爱”的另一方的,称之为“爱”的行为,就是其心目中真正的“爱”的话,那么这能算作是“爱”吗?
那么为什么,电次吃掉玛奇玛躯体的行为会被视作是“爱”,而不是“伤害”呢?如果仅需要电次单方面觉得自己的行为那是“爱”就会是真的“爱”的话,那么玛奇玛对电次,对波奇塔(电锯恶魔),乃至于世人的行为不也是真正的“爱”吗?那么电次和玛奇玛有什么区别呢?
对“爱”没有自己的定义和概念,不知道“爱”是什么的人,是不可能获得和接受来自于他人的“爱”的;自己都不知道那是什么的东西,形容和描述不出来,倘若别人就真要是给了“爱”,自己也还是不知道,不认为那是“爱”,更不会觉得自己获得了真正的“爱”的。
就好比同样说一个“柿子”,A理解的是“番茄”,而B理解的是“红柿”;那么当A向B表达“给我一个柿子”时,那么B给予A的就会是一个“红柿”,而不是B想要的“番茄”;对于B来说,他确切给予A所表达过自己所需求的东西;而对于A来说,却又是觉得B没有给予A自己想要的东西的。
自己找到了错误的答案,那么带给别人的答案也会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可以从中很简单地推导出来,玛奇玛是认可电次的行为的;电次的“爱”的行为是符合玛奇玛心中对于“爱”的定义和概念的;以及,还可以通过以上的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不管“是”或“否”,从两面都可以推导出来),电次、波奇塔和玛奇玛其实是同一类“人”(“狗”),他们是类似的、一样的,甚至是一体的。
蕾塞和电次之间的情感,由一开始虚假的喜欢,到后面真的喜欢,就像是一开始懵懂和苦涩的初恋那般。玛奇玛和电次之间的情感,由一开始错误的爱,到后面真正的爱,就像是逐渐互相理解和支持的家人那般。
*“电次”就是“电锯人”,“电锯人”就是“电次”,这两个是一样的,只是换个称呼和外观罢了,但主体始终都是同一个。大家想想,不然为什么作品的标题是“Chainsaw Man”,而我们看到的却都是有关电次的经历?又为什么作品第一话的标题是《电锯与狗》?
哪怕就是把“喜欢电锯人”,改成“喜欢电锯人的心脏”,那么说法依然成立,还是一样的,也是“喜欢电次”。
举个例子,这就像在说“有的人喜欢布鲁斯·韦恩”和“有的人喜欢蝙蝠侠”,乃至于“有的人喜欢蝙蝠侠的内心(或者灵魂),都是一样的——“布鲁斯·韦恩”就是“蝙蝠侠”,“蝙蝠侠”就是“布鲁斯·韦恩”,都是一样的主体但不一样的称呼——唯一可能存在的区别就在于不同的描述体现了不种群体更侧重于喜欢和推崇同一个主体在不同方面和层面上的体现罢了。有的人可能更喜欢穿着西装革履,露着一身真面人皮,端坐在庄园和写字楼里的办公室时那个温文尔雅的他;有的人可能更喜欢穿着蝙蝠装,披着一袭面具黑衣,穿梭飞跃于哥谭市的天空时那个守卫正义的他;然而不管哪个他都是他,只不过是他的主体对于外界事物时的不同具现和表达罢了。这么一些具现和表达总是混合的,是互相影响和相互构成的——西装革履、真面人皮下的温文尔雅但心中时刻满怀正义,蝙蝠装、面具黑衣下的守卫正义却又时刻透露着绅士优雅。
“喜欢布鲁斯·韦恩”、“喜欢蝙蝠侠”和“喜欢蝙蝠侠(布鲁斯·韦恩)的内心(灵魂)”,这三种说法的意思、意义和本质都是一样的;毕竟“布鲁斯·韦恩”并没有患上多重人格。
这就好比是一个人的姓、名、字、号和不同笔名之间的区别:是同一个人的不同表示符号——兴许在不同场合,面对着不同的人群和需求,就对应着使用不同符号来进行表示,但在面对着特定的对象和特定的语境下,通过语言文字来使用其中的某一种符号或者代号时,所指代的就都是同一个人,同一个主体。
例如有的人只熟悉和了解,只获悉,甚至是只听说过某部作品或者作家的笔名,那么在对这位作家进行介绍时就不会首先点出他的真名,而是直接使用作品所对应的笔名。
又例如有的作家不希望他人知道自己的真名,或者其笔下不同类型的作品所署的笔名不一样,又或者现实生活里作家的身边是有人认识他却不知道他是作家的,而一直用真名来称呼他的,那么当外人使用不同的,在面对着特定的对象和特定的语境下,所属于他的符号、代号和称呼时,所想要表达的都是他。
我们不能说“有人喜欢周树人,有人喜欢迅行,有人喜欢戛剑生,有人喜欢树人,有人喜欢周豫才,有人喜欢鲁迅,有人喜欢迅哥儿,有人喜欢“朝花夕拾”的作者,有人喜欢“呐喊”的内心,有人喜欢“狂人日记”的灵魂,这些人是不同的群体,他们所喜欢的人都不一样”,因为这些无非都是鲁迅的符号罢了——它们所代表着的都是,“鲁迅”的意识规律的整体,以及组成和构成这么一个整体必须的要素和成分。
电次和波奇塔(电锯恶魔)已经结合成为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使用“电次”或者“电锯人”来作为外界称呼的;波奇塔(电锯恶魔),已经成为了电次(电锯人)的心脏,是构成和组成电次(电锯人)的,必须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当在作品里的世界观下,不存在第二个波奇塔时,那么使用“电次”、“电锯人(电次的另一个形态”、“电锯恶魔(电锯人的更深形态)”来进行描述,所想要表达的其实都是同一个整体,但根据语义和语境,对话情景的不同,也存在侧重面上的不同。
就好比,“戛剑生”和“鲁迅”都是“周树人”,但如果在描述中使用的是“戛剑生”那么就侧重于表达鲁迅早期的作品,而“鲁迅”则是侧重于表达鲁迅全期或者中后期的作品,描述和讨论所围绕着的方向和参照物是与“作品”和“时期”有关的;如果所使用的是“周树人”,那么则侧重于“生活”,描述和讨论所围绕着的方向和参照物是与“事务”和“行为人主体”有关的;但毫无疑问,在面对着特定的对象和特定的语境下,不管是“戛剑生”、“鲁迅”,还是“周树人”,所指代的都是同一个人。如果要对其表达喜欢,那么选择属于他的其中一种知名的、通用的称呼去进行语言构造,组成句子来表达即可。
*放回到这部漫画作品里来说,如果说“只想要波奇塔(电锯恶魔)”,或者“只想要电锯人的心脏”,那么指的就是只想要“电次的心脏”,想把“电次的心脏”单独作为一个部分,与其整体进行剥离;但如果说“喜欢波奇塔”,或者“喜欢电锯人的心脏”,没有特指的情况下,不在特定的语境之内,那么这就是一种一语双关,指的既是喜欢“波奇塔”,也是喜欢“电次”;因为“电锯人”就是“电次”,“电次”就是“电锯人”,“电锯人的心脏”是组成“电次”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和分离的整体,是不可以、不能够以局部的意识规律来单独实现自我表示和对外界造成影响的,而是整体做功的。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就好比有人对你说“好喜欢听到你在自己耳边说话,一天听不到都觉得难受,睡不着,以至于恨不得你能够时时刻刻都在自己跟前,跟自己有说不完的话”那般,表面上说的是“喜欢你所讲的话,觉得你讲的话很好听”,实际上说的就是“我好喜欢你,我离不开你”。
用回漫画里的例子,最经典的例子之一就是蕾塞说的那一句“电次,其实我也没有上过学”。这句话是一语三关,三层意思分别是:1、“(我和你一样)我也没有上过学”;2、“其实我骗了你”;3、“我也真的喜欢你(我和你一样)”。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上学”,其实说的是“人生的经历和自我的情感”,底层里所表达的是“我和你一样,我知道,(我想)你也知道我真的喜欢你,正如你真的喜欢我”。
以及电次和玛奇玛看的电影,和漫画第一部结尾的大决战前玛奇玛说的那一句“这个世界上不需要烂片”。表面上说的都是“电影”、“影片”,其实说的是“人”和“人生”,是“情感”和“爱情”,是“感受”和“结局”,底层里所表达的也都是“喜欢”和“爱”,是关乎“真”与“假”,“好”与“坏”的。
因此,平时不怎么流露情感的玛奇玛,以及与波奇塔合二为一后变成电锯人,从小感情缺失,不健康的生活环境下成长,自觉的好像逐渐失去了人类情感的电次,他们两人才会在观看票房不高,不热门、不卖座,被外界和大众一致和普遍认为是不好看的影片,是“烂片”的电影,在看到电影中出现“拥抱”的那一幕时,不约而同地流下了真挚的泪水。
这“烂片”,表面上说的只是“影片”,实际上是“人”和“人生”,是“情感”和“经历”。
于是,玛奇玛大抵也像是蕾塞那样一开始的不自知、不自觉,没有意识和察觉到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真正的想要的是什么;后来渐渐地意识和察觉到了,却又口是心非;其实玛奇玛她,也是觉得这个世界上是需要“烂片”的,“烂片”是合理的,是需要,而且还是必须要存在的。
毕竟,在最后一场大战的结尾,玛奇玛其自身的(漫画第一部的)结局,就是一部“烂片”的结局;她自己的一生,经历和情感,所作所为,所选择的道路以及在路的尽头所看到的结果,就是一部毫无意义的“烂片”。
“烂”得,她面对着千方百计才得到的,而且只要她想要,打从一开始就可以更轻易、更直接得到的,电锯人的心脏时,不知道该作何表情,说点什么。毕竟,无非就把电锯人的心脏从电锯人的躯体(形体)中扯出来罢了。如果她想要的结局是这样,只是物理意义上的把电锯人的心脏拿出来和得到,那么她打从一开始,在初遇见电次时,就可以直接这么做,而且还能够更简单、更不费力。
“烂”得,她坐在坟墓前,面对着这么“开心”的一件事情,得到了“朝思暮念”、“梦寐以求”的最终结果时,却吸了一口从来没碰过的烟。又有谁会在非常高兴的时候,心里萌生出尝试着抽烟,有这么个第一次的念头呢?又有谁的第一次抽烟经历是在极度高兴的情况下发生的呢?
就更别提最后还乐极生悲,被自己以为打败了的电次给“反杀”了;又或许这才是她真正的开心?看似无厘头,毫无逻辑的剧情和人物的过程和变化,这难道不正是他人口中所谓的“烂片”吗?
因此,玛奇玛她大抵也是骗了电次的,她究竟也是喜欢“烂片”的,或许她心里的想的会是“电次,其实我也喜欢‘烂片’”。最后,她还是明白到了“电锯人”的一体性。
在作品中的不同剧情阶段,尤其是早期阶段,并不是所有角色都意识和认知到了“电锯人”,其局部和整体的一体性的,是会有角色试图着去把电锯人的局部和整体进行切割和分离的,以为局部和整体从来都不会是一致和统一的,认为这么一种切割和分离的手法是可行和实际有效的;这么一种一体性,(从作品后面的剧情里,从故事的不断推进中)可以得知是必然成立和存在的。
作品中一开始没能意识和认知“电锯人”的一体性的最典型的角色就属玛奇玛了。玛奇玛从一开始自以为能够区分开来电锯恶魔、电锯人和电次,后来开始分不清区别,到了最后只能够通过外在、举止、语言和行为表现来进行区分——然而她所认为的区别和划分的标准和条件,方法和手段其实既是属于“电锯恶魔”、“电锯人”的,也是“电次”的,是没办法区分开来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无法被区分开来的,这作品的中心和想要表达的主旨之一——不同时期,不同部分的“你”,都是“你”——口头上所表达的“爱的是你的局部”,其实是“爱的是你的整体”的不自知的模糊意识和认知罢了。
直到玛奇玛反倒被自己那盲目自信的,自以为准确和到位的,通过外在、举止、语言和行为表现来进行区别和划分的,所谓的标准和条件,方法和手段所害,以至于落败于电次之后,她才恍然大悟;她究竟才明白了,原来自己一直以来所追寻着的,所喜欢着的,所爱着的都是同一个人;她才明白其实“电锯人”就是“电次”,“电次”就是“电锯人”,“波奇塔(电锯恶魔)”是“电次”的心脏,没有人的心脏是与自己跳动到不同方向上去的;她才明白,她一直想要的就是“电次的心”,是真正的平等和爱,是爱的拥抱,是一个充满着爱的家庭。
*话说回来,剧场版的ED的标题为“Jane Doe”,其字面上的意思指的是“无名氏”;类似于“某人”亦或是“某某某”,“小明”、“小红”,“张三”、“李四”,“甲”、“乙”,“丙”、“丁”,这种不知道或者不想透露准确信息时的简易代称;结合剧情内容来理解,就有三层意思:1、暗示剧情中的男主和女主互相是彼此生命中的“无名氏”,是匆匆过客;2、只留下了一些很重要的痕迹和记忆;3、而不再是身边的鲜活和陪伴着的人。
“电锯人”在身体方面目前是由“波奇塔”的心脏,“帕瓦”的血液(“帕瓦”也有“电锯人”的血液,相互交融),在意识和思想层面是由“电次”的灵魂和“玛奇玛”(“那由多”)的爱(情感和经历)来构成的。
“波奇塔”和“帕瓦”,一个给“电次”献出了心脏,另一个为“电次”献出了血液;“玛奇玛”和“那由多”,在试图寻找自己内心中真正的“平等”和“爱”的过程中,也逐渐地帮“电次”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既然说到了“蕾塞”和“帕瓦”,那就多聊一点。
“蕾塞”对“电次”的情感,说是“爱”不准确;因为在剧情推进到相应的节点时,“蕾塞”还没萌生出来“爱”的这么一种认知和感觉;只是纯粹的“喜欢”;但她确实是早期剧情真心喜欢“电次”,并且喜欢得最深的,主动察觉和知晓了自己的这一份情感的女性角色了。
要说“爱”的话,或许还是“帕瓦”、“波奇塔”和“玛奇玛”(“那由多”)要来得更贴切些;因为这三个角色,尤其是“帕瓦”和“玛奇玛”(“那由多”),都是在明知道自己很可能,甚至是绝对会遭遇不幸的情况下,仍要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牺牲掉自己来拯救“电次”。
而对于“蕾塞”来说,她在去赴约的时候并不是百分之百确认自己这么去选择和行为是会遭遇不幸的,虽然她确实知道这样做会有很大风险,但这么一种风险并不具备必然性;她会这么去做,是因为自己内心想要去做,但却是在不知道代价和后果的前提下和基础上的。以及,她的动机和目的,可以说是有一半是为了“电次”,为了让“电次”能够开心和快乐,为了让“电次”可以过上幸福和梦想的生活;但另一半同样也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开心和快乐,觉得这么做是可以让她自己过上幸福和快乐的生活——她既是为了对方,为了“电次”,但也是为了自己——她觉得这么做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对于两人来说都是好的。就结果而来,也不见得如果“蕾塞”成功赴约了,就能给予“电次”其真正所想要的、需要的,就能满足了“电次”未来的需求,不见得“电次”从那之后就会因此而得救,从而获得什么本质的改变和提升。反观,“帕瓦”、“波奇塔”和“玛奇玛”(“那由多”)的选择和举动,是踏踏实实、确确切切地拯救了当时剧情情景中和处境下的“电次”的,给予了“电次”生存所必需的东西和力量,满足了“电次”继续活下去的需求的;不管是动机,还是结果上来说都是如此;哪怕或许他们有时候采取的并不是最好的、最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办法和手段。
在这一点上,“蕾塞”的出发点和动机,在践行自己的选择和想法时的决心和觉悟,以及为了“电次”的“好”,为了“爱电次”,为了“爱”所作的牺牲和奉献,乃至于对“爱”的理解和感知,认知和思考就比以上三个角色可能要低上一小点。
“恋爱”和“爱恋”,以至于“爱情”,都是情感。“蕾塞”,之对于“电次”,或者说他们之间的情感,更多地侧重于表达“恋”和“情”;而“帕瓦”、“波奇塔”和“玛奇玛”(“那由多”),之对于“电次”,或者说他们之间的情感,则更多地侧重于表达“爱”。
“恋”、“情”和“爱”是三种不一样的内心情感;以至于恋爱”、“爱恋”和“爱情”是不一样的。
之前还看到有问题是:“电次和蕾塞的感情是Bad Ending吗?”
电次和蕾塞之间的结果既可以算作是Bad Ending(BE),也可以算作是Happy Ending(HE)的。就角色的当下,那个时期和阶段里来说是BE,就长远来说是HE。
举个例子来说,某人在中学时期的年幼的恋情被老师和家长们的介入和拆散,从而郁郁而终,没有了下文,这对于当时年幼的他们这一对情侣和恋情来说肯定是BE。
但如果后来他遇到了能够白头偕老、厮守终生,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另一半,那么当时的分手其实对于整个人生来说就是HE。
毕竟要知道,如果他们这一对小情侣继续在一起,他是肯定没有机会遇到后来人,遇到合适的另一半的并且在一起的;而他们这一对年幼的情侣在一起,也不见得能有后来各自的那么幸福。
如果这要算作是BE,那么后来遇到的人,和他厮守一生的人,算是什么?更加的BE?这是应该和能拿来形容那个和他互相相爱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的形容词吗?他若真心相爱,会舍得这么去描述他和对方之间的这段感情吗?
所以就都是HE,只不过后来的更加HE罢了。
“支配恶魔”,大抵在私底下是一个妒忌心很强,且又“傲娇”的恶魔;这有可能是因为一直以来都是支配恶魔在支配他人和万物,虽然其内心里追求着真正的“平等”和“爱”,甚至有时候会病态地希望自己反过来被特定的人物支配,例如被“电次”所支配,但实际上其还是不适应被他人和其他事物所支配,相比于被牵着走的感觉,还是更习惯和喜欢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和优势。
*剧场版临近片尾处,蕾塞已经失血过多了,却还是试图着用剩下的那一只左手去拉动拉环——这并不是因为她觉得只要变了身就可以打败玛奇玛——从交手中她明白双方实力差距如此之大是不可能获胜的,也不可能成功逃跑——只要玛奇玛不想让她跑,实际上玛奇玛知道她的目的之后也不可能让她跑;所以她真正的目的是想通过拉动拉环的变身来造出来点声响,而不是悄无声息地离开,好让电次知道自己来过,知道自己来赴约了,为了不让电次失望和难过。
正因此,玛奇玛最后也“惺惺相惜”般地握住了蕾塞的那一只试图拉动拉环的左手,以此来告诉蕾塞,她是理解和明白蕾塞的,但是让蕾塞就此放弃吧。这也是一种竞争对手间的“相识相争”、“相爱相恨”、“想依相惜”。
玛奇玛是不可能让蕾塞实现自己心中的想法,放任蕾塞去赴约、去和电次见面,允许蕾塞的影响力覆盖到电次身上,把她自己的影响力给遮盖掉的;玛奇玛是肯定不允许蕾塞像老鼠般,从自己的身边偷走电次——偷走她发现的,想要逐步引导和培养成为理想和信念中的“电锯人”的,日夜想念、朝思暮想的电次的。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这就好比一位母亲不允许他人夺走她自己的儿子,一位妻子不同意外人偷走她自己的丈夫那样。
所以玛奇玛才在动手之前说了那一段意味深长的,揭示她自己内心的,也暗示了她自己想法的话。下面让我们来逐句分析:
“我也喜欢乡下的老鼠”——和蕾塞说的“其实我也没上过学”类似和相照应,表明了她和电次是同类,她和电次、蕾塞有着相近的想法,表达了“我也喜欢你,钦佩你,理解你”。
“我有个朋友”——这里的“朋友”指的既是电次,也是公安、组织、首脑和国家。
“在乡下有几亩田”——“田”指的就是资产和财产,或者说宝物,亦或是宝贵的事物和特质;尤其是经过一长段时间耕耘和培养之后,预计会在特定时间段和季节里得到丰厚收获的资产;其实所指的就是“电次是电锯人,或者说会在经过引导和培养之后变成电锯人”的这件事。
“每年到了秋天我就会去帮一下忙”——“在收获的季节到来之时,我就会去帮忙确保丰收的成果不被窃取”,意思便就是玛奇玛时刻都会关注着这几亩田地和那上面的所缔结的成果(其实所指的便就是“电次”)。
“田里藏着很多破坏庄稼的老鼠”——“在庄稼的周围有很多想要破坏庄稼,窃取果实的老鼠”,意思便就是说电次的周围有很多窥视他,想要阻止他顺利成长和发育,进步和发展的,扰乱玛奇玛对于电次的安排的,破坏玛奇玛设想和理想中的计划的各方组织和人员。
“必须要在积雪之前把它们都赶走”——“必须要在成果收获,以及老鼠借着冬雪的掩护和覆盖,潜藏和深入到地底下,到粮食的周围,不断啃食和消费成果之前赶走它们”,意思便就是玛奇玛不能再放任诸如蕾塞等,这么一些不受她掌控和安排的,脱离她打算和计划范围内的人和因素继续去胡作非为,必须要赶在这些人和因素深入电次的内心,在电次的心中占据重要地位,给电次形成重大影响力,在下一阶段的计划和安排到来和具体实施之前,发现并驱逐掉他们。
“所以就会把泥土给翻过来,让狗咬死里面里面的老鼠”——“弄个底朝天,也要把老鼠找出来,让狗给咬死掉”,意思便就是不管要花费多大的资源,多少的人力、物力,排出多大的阵仗,弄出多少的声响,哪怕就是兴师动众,那么也要发动自己的手下,乃至于自己出手,甚至就是更彻底一点让电次自己去动手(因为从字面意义上,“狗”指的是玛奇玛的手下,但玛奇玛自己又是电锯人的“狗”,而电次又是特指的、特殊语境下的、专属于玛奇玛的“狗”;于是等到了冬季要“打雪仗”时,便就是让电次来亲自动的手,不过这都是后话了;在这里也算是暗示和之后将要发生的剧情),也要将这么一些不受掌握和控制的,脱离于计划和安排之外的人和因素给排除掉。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到那一幕我就会觉得很安心”——“排除掉那些会妨碍和影响,阻碍和破坏我的计划的人和因素,我就会觉得安心踏实”,意思便就是如果玛奇玛守护住了自己的宝藏,赶走了像蕾塞这样的会破坏自己的计划,盗窃自己的宝贵之物的“老鼠”,那么玛奇玛就会感到放心和安心了。这其实从另一方面上也体现出了玛奇玛对于蕾塞的妒忌,表现了玛奇玛因为蕾塞得到了电次的喜欢而产生和出现的,心中油然而生的、不自觉的、不自主的、不受控制的不放心、不安心感,表达了玛奇玛对于电次的,那病态般的占有和支配,控制和保护欲望,以及那通过错误的理解和方式来具现和践行的在乎和关心,喜欢和“爱意”。
然后,再结合起来玛奇玛刚开口时那看似前后矛盾、左右相悖的一句话——“我也喜欢乡下的老鼠”,大抵就能够准确和有效地理解和推导出来玛奇玛心中的所想,以及她的真情实感,和对于蕾塞的看法和态度了。
那就类似于是:“虽然我也喜欢你,但我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哪怕使用任何手段,都要在这里阻挡你去赴约,阻止你们互相喜欢,和相爱。”
*最后,让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一部作品第一话的,至关重要的、开门见山的、引领全作的标题,就能发现其中的绝妙之处。
第一话的标题是《狗与电锯》(或者说《电锯与狗》)。
这一个标题,表面上很好理解,好似没有其他意思和作用;但看完所有剧情之后,就能很容易地发现其中蕴藏着的伏笔。
“狗”,表面上指的就是“波奇塔”,因为它一开始是以类似于宠物狗的形象来出现的。而“电锯”,可以延伸理解为“拿着电锯或者使用电锯的人”,也就所指的是“电次”。
而第一话的内容,所对应的正是一只恶魔小狗遇上了一个拿着电锯在伐木的少年,然后两者相依为命地生活下去大伟故事。之后“电次”变成了“电锯人”,所以“标题中的“电锯”也可以指的是“电锯人”。
随着剧情发展,我们就会发现这么一种解读的不确切,或者说不完整的地方;毕竟整部作品是围绕着波奇塔、电次和玛奇玛,三个主要角色来展开的故事。最明显的地方在于,既然“电次”变成了“电锯人”,“波奇塔”是“电锯恶魔”,而“电次”和玛奇玛初遇时就说想要“拥抱”和“做玛奇玛小姐的狗”,以及“电次”的各种行为很像“狗”;那么,标题的含义不就成了“狗与狗”,或者“电锯与电锯”吗?
要知道第一种含义的得来和解读,根本上源于将角色逐步代入所对应的名词当中,从而不断延伸和推理得来。例如,如果“狗”指的是“波奇塔”,那么“电锯”指的就是“成为电锯人的电次”,因为在“电次”身边的“波奇塔”一直都是一只可爱小狗的形象。
那么同理,如果我们把“波奇塔”代入“电锯”的名词中,以这么一个角度来进行解读的话;毕竟“波奇塔”就是“电锯恶魔”;那么“狗”又会是谁呢?显然,那样的话,“狗”应该就是“玛奇玛”了。不断追逐着“电锯恶魔”的身影,想要被电锯恶魔吞噬的“玛奇玛”就像是一条“狗”那样。而且“玛奇玛”的种种行为和特点,对应的也是“狗”。
那么,如果把“电次”代入到“狗”的名词上,我们就可以得到“玛奇玛”对应的就是“电锯”,也就是说“玛奇玛”和“波奇塔”是各方面相似的同类,而“波奇塔”和“电次”又是各方面相似的同类。
这一个标题的意义和作用就在于提示了在这三个人物设计和创造,在剧情构造和故事情节设置的方面是“三位一体”的。
*以及作为首尾呼应的,和第一话标题《电锯与狗(狗与电锯)所照应的,漫画第一部最后一话的标题《爱·Love·电锯》。
漫画第一部最后一话临近尾声时的一幕是:电次在梦(意识世界)里紧紧地抱住波奇塔;他与波奇塔对话之后,在现实世界这一端里与那由多(玛奇玛),充满着爱意地紧紧相拥着入眠。
这两话的标题非常的巧妙。故事开门第一话时,只有电次和波奇塔两人相依为命,便就是《电锯与狗(狗与电锯)》。在电次和波奇塔经历了这么一切;电次逐渐明白了什么是“爱”,知道了自己应该怎么做之后;就变成了三个人相依为命,共同生活。此时,剧情所对应着的标题就是《爱·Love·电锯》。
之前的“狗”变成了“爱”,还在中间加进去了一个“Love”;这其中的“爱”、“Love”和“电锯”,所指的就是波奇塔、那由多(玛奇玛)和电次,既是心中的“爱”,也是身体上出于“爱”而所作的行动,一个隐藏在心里,一个表现在体外;既是在说他们都是“电锯”(即外表锋利的,有着锯齿,不易于接近的,容易伤害身边人,但内心温柔善良的,不能够得到拥抱,也不能拥抱他人的人,就像是“剪刀手”里的爱德华),也是在说他们都是“爱”,都意识和认知到了真正的“爱”,都拥有和获得了“爱”,都得到了和拥抱了彼此;并且不再是“与”,而是“相乘”;他们是完整的一体,是一个充满着“爱”的家庭。这就像是在说,故事一开始的时候像是走到了一块,却还没有成家的两人,由所经历一切,最后变成了相亲相爱的,三口之家的完整家庭那般。
故事一开始时,电次更像是孩子,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他的父亲被他所杀,他母亲因为患病而去世。等到了故事第一部分的结尾,电次更像是家长,一个建立和拥有了家庭,与对方一齐经营和发展着家庭,照顾和养育着孩子的家长。
标题中还隐藏着一个谐音意味,这个意味既像是剧中人物对人物之间说的,也像是读者对剧中人物和作品其整体和本身,还像是作者和编辑们对于读者、支持和热爱者们所说的:“I(读音和“爱”一样) love chainsaw!”
聊聊玛奇玛和蕾塞之于电次的情感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剧场版临近片尾处,玛奇玛的那一段话的解读。
有关键情节和未来篇章的部分内容的披露,谨慎阅读。剧场版临近片尾处,蕾塞已经失血过多了,却还是试图着用剩下的那一只左手去拉动拉环——这并不是因为她觉得只要变了身就可以打败玛奇玛——从交手中她明白双方实力差距如此之大是不可能获胜的,也不 ...
启迪了我的爱情观的电影作品
要说“启迪”的话,那自然就得是看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毕竟那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换句话来说就是“启迪”了。不过,也不能就只是看了,而是要引发人进行深入、仔细思考的;最起码得是有所琢磨,细细端详、仔细观察、反复咀嚼、慢慢消化其中所想表达 ...
第五集
“我终于抓住了一直在追寻的东西。可是一旦抓住了那个东西,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厉害。假设未来我又去追逐别的东西,紧握在手上时,会不会同样觉得,追逐的过程反而更幸福。那样不就只是一坨屎吗。”于剧里剧外,电次说的是“揉胸”,却又不只是揉胸。 ...
第二集
第二话也出现了很多关键台词。例如:“本来以为她很温柔,亏我还有点喜欢她。没想到是这么恐怖的女人,把人当狗一样使唤。”但一想到Pochita也是狗狗,而电次自己是把他看作人,作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来对待的。这么一想,便就是哪怕是“把人当成 ...
《进击的巨人》是一部我很喜欢的作品。随着第四季的开播,也忍不住想要说些什么,所以便挑了从简短的OP入手。解读皆是个人的理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在这里写出来是为了抛砖引玉,同时表达对于这一部作品和这一部作品的最终季的赞美。我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