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塞篇里,有非常多意象上的妙用,以及画面构图和语言对话的巧妙设计和构思。
例如,在最后的蕾塞和电次的大战中,四层到七层不同颜色的绚丽的烟火就象征着“烟火大会”,以此来表示这么一场战斗就像是青春中稍纵即逝的夏天里的大雨磅礴,是人与人之间的奇妙相遇,也是蕾塞和电次在人生的这么一个季节里的青涩约会——活泼生动,刺激紧张,处处针锋相对,婉婉水乳交融。
又例如,蕾塞在后来试图逃跑的路上,一开始戴着帽子,把自己所隐藏着的,在等车时,看着给“恶魔事件受害者募捐”捐款后受赠的纪念小花,想起了在与电次初次见面时,电次送给她的,那一朵插在咖啡店里的花瓶上的小花,于是便就想起了电次,想起了电次的提议和约定,想起了“私奔”和她内心里的真实感受,她真正想要对电次说的话。
然后一辆列车飞快驶过,画面中的蕾塞便就摘下帽子;她没有登上逃跑的列车,而是转身走向了电次与之相约的咖啡店。“电次”和“咖啡店”代表着她的内心,是她的所向往;“咖啡”的苦涩,代表着她曾经的过往,和当下的内心情绪和情感的苦涩。这便就象征着她卸下了内心里的所有伪装,坦诚地直面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面对最真实的自己。
“帽子”的作用是“遮盖”,象征着“伪装”。“脸容”,是他人能看到的,能给人造成影响的,最直接的、第一印象的感觉,是他人眼里的“自己”的形象,便象征着“自己”、“真实”和“内心”。
最后蕾塞在前往赴约的路上甚至把帽子都给扔掉了,这象征着她再也不想要隐藏自己,她想以最真诚的自己和内心去赴约,去面对电次,也象征着她再也不想当只能躲在阴暗的角落处的老鼠,她渴望着平等和自由,爱和拥抱。
还有其他的一些;如“在学校泳池里游泳”以及“在海边相拥着沉入海底”,这既是照应和呼应,也是对比和烘托,都象征着他们渴望平等和自由,爱和拥抱,以及相互彼此之间的坦诚相对和开诚布公,既暗示了角色在剧情当中的背景和处境,表明了角色的人物冲突和内心思想改变的历程,也暗示了角色前后的心境和情感,以及在故事内容里的事件后的最终处境和结局。
*至于像“(各种类的)鲜花、小花、花朵儿”、“季节(夏季)”、“气候(不同持续时间的大、小雨)”、“时间(由黑夜到白天,由晚上到早晨)”、“地点(电影院、电话亭、咖啡厅、学校、游泳池、天台、庆典、山间坡道、海边、小巷)”、“亮度色彩(光暗,赤橙黄绿青蓝紫)、“动物(老鼠、狗、鲨鱼)以及各类的物件和事件(飞机、列车、电影、旋转木马、汽水、指绳、气球、彩石、玻璃珠、烤炉、棉花糖、吹泡泡、棒棒糖、金鱼、灯笼、烟火、链条),这么一些常见的、常用的,于作品当中的用法和意义没有发生明显改变的文学性意象,在这里就不一一进行分析和赘述了。只挑几个最为显著和重要的出来进行分析。
蕾塞在教学楼的天台上,与袭击者交战,以及和台风恶魔对话之后,背景里掠过的巨大的飞机。在画面构图中,人物和物件的对比,蕾塞头顶和身后的飞机显得异常巨大。根据“近大远小”的道理,这是一种刻意而为之的构图——远处的飞机应该是看起来很小的,结果却还是那么的形象庞大。然后从天空上落下了一滴水珠,精准地飞向了蕾塞那呆滞了的面庞,投进了她的眼里,像一枚子弹或者一颗精确制导的导弹一般。随之镜头一转,蕾塞一改严肃的神情,以轻松活泼、开心快乐的外在表现和形象,回到了电次的身边。
在剧场版里,这一段剧情搭配起来的是飞机划破天空时的气动噪音,这么一种音效就像是“倒计时”那样带给人们紧迫感和压迫感,能够立即吸引到人们的注意力,给予人们压力感。
这“巨大的飞机”,就象征着蕾塞内心中的阴影和压力,也象征着站在蕾塞和台风恶魔身后的,头顶上的,隐藏着的,由包括蕾塞和台风恶魔在内的各派人士所代表着的,各方组织和多股庞大的势力、力量(苏联、美国、恶魔、黑道、公安、猎魔人、等等);暗示了蕾塞和台风恶魔的一切行为的背后皆有他人所指,是受他人命令和要求而作此行动的;也暗示了蕾塞和台风恶魔无时无刻都处于他人的,高处和背后的,庞大的势力、力量的监视之下和控制之中。
这和前面玛奇玛坐在办公室内,跟随着蕾塞哼唱的俄语民歌小曲的节奏,晃动着手里的咖啡杯,从窗内遥望着远处城里那电闪雷鸣的天空相呼应和照应——暗示着虽然玛奇玛坐在遥远且安静的办公室内,身上不着一丁点儿的风雨,看似是置身事外、与此无关,但实际上这个城市内,尤其是电次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都处于她的监管之下,都或多或少地在她的掌握和管控之中,在她的计划和安排之内。
作品中的角色,在对话当中,都爱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角色自我认知,过往经历和身世背景,或者作者给予角色的,对其安排的认知为基准),以“动物”来拟作“人”,用“动物”来替代掉“人”的用词。
例如,帕瓦爱说“猫”(她的性格就像是没有朋友,独来独往又可爱的“小猫”),蕾塞和天使恶魔爱说“老鼠”(他们的背景和心态,以及故事剧情里的作用,和作者给予其的,对其安排的“任务”,就像是见不得光的,只能在小巷子里奔走,见不得光,得不到“爱”和“拥抱”的“老鼠”),玛奇玛和电次爱说“狗”(他们在性格和心理上,在行为和习惯上,在思维和实践上,在剧情安排的作用和任务,意义和影响上都像是“狗”)。当然,以电次来说,虽然其最主要的动物代表成分是“狗”(电次,即“电锯人”的“心脏”,也就是“内心”,便就是“波奇塔”,也就是“狗”),但实际其成分是混合的、复杂的——当面对着拥有与自己不同的动物代表成分的角色时,电次会跟随着,学会使用和包含对方的动物代表成分,以此来构成自己的认知和语言表达——例如,和蕾塞交流时就是“老鼠”。
这便象征着电次在与其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中,在经历和体验中不断学习和成长,完善和健全自己的人格和能力,精神和思想。
“电影”象征着“人生”和“故事”。“拥抱”象征着“平等”和“爱”。“心脏”象征着“内心”和“灵魂”。“链条”就像是经脉,隐藏在皮肤和肌肉之下,也象征着内心和想法,以及那想要的,遥远得用双手够不着的,无法获取之物,即理想和梦想——在作品当中指代的便就是电次想要的正常的、平常的普通人生活,是平等和爱,是爱的拥抱,是充满爱的家和相亲相爱的家人。
庙会时彩石、棒棒糖和灯笼的颜色,与后来蕾塞和电次的战斗中爆炸时产生的烟雾的色彩是一致的;以此来象征那么一场战斗,是属于他们两人的“庙会”,是他们的“烟火大会”,是他们的第一次“约会”。
“鲜艳花朵”和“不加糖的咖啡”,其初尝起来的味道都是青涩和苦涩——象征着电系和蕾塞的人物背景和人生经历,内心情感和思想意识。顺带一提,玛奇玛也喜欢喝咖啡,并且玛奇玛在和电次约会时,在每一场电影的观影之后,在下一场电影的开影之前,他们都是在咖啡店里休息和开展讨论的。这象征了在蕾塞、电次、玛奇玛他们三人身上是存在共同和类似之处的;他们拥有着一部分类似的特质和内心状态。
在蕾塞篇这一部分剧情内容的刚开篇处,电次给“恶魔事件受害者募捐”捐款后获赠的那一朵小花大抵应该是“雏菊”。
“雏菊”的花语是——“天真、纯洁、幼稚、希望、和平,以及深藏心底的爱;两个人之间的秘密;它起源于罗马神话中森林精灵为躲避追逐而化身的传说,象征着一种明朗、不经世事的美好”。
这便象征了电次那天真、纯洁、幼稚、浪漫,对工作和生活,对未来和以后,对友情和爱情充满着希望和憧憬的内心和想法,表达了电次深藏在心底的,对于家和家人,对于平等和爱,对于充满爱的拥抱的向往;也暗示了电次即将开启一段秘密的情感交互,与对方发生一些将会被永远保管在双方心中的神秘之旅和秘密经历。
“一朵”,象征着小小的个体,即电次他本人,他自己。
电次在获赠小花之后,打量了一番,觉得花朵很漂亮,便就把小花给吞进了嘴巴里。“小花”便就象征着“电次的内心、真心”;电次的“吞花”的行为便象征着他把真实的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给藏了起来。
后来,夏季小雨突如其来,电次和蕾塞初次相遇,一同在电话亭里躲雨时,电次又把象征着自己内心的这朵小花给吐了出来。这一举动就象征着电次在遇到蕾塞之后开始正视真实的自己和内心深处的想法,象征着他喜欢蕾塞,想要把自己的真心、内心献给蕾塞。
到了篇章的末尾,在逃跑路上的蕾塞同样在给“恶魔事件受害者募捐”捐款后受赠了纪念小花。
蕾塞的这一个行为象征和代表着她和电次在某些方面,在某种角度和层面上,是非常相似的;他们有着类似的故事和经历,背景和成长,拥有着相同的特质和特点,追求着一样的简单而又美好的事物。
蕾塞获赠的那一朵小花大抵应该是“波斯菊”。“波斯菊”的花语是——“少女的纯情、真心、自由、爽朗、快乐、坚强、坚韧、顽强、好运、新生;它象征着带有神秘、浪漫的恋爱色彩,以及丰富的感情;它还常被用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如重生的希望或好运。”
这便象征了蕾塞那纯情、真心、自由、爽朗、快乐、坚强、坚韧、顽强的少女内心和想法,代表了她内心深处矛盾和冲突的情感和想法,纠结和犹豫的丰富感情,她对于自己欺骗了电次的后悔和愧疚,无奈和难过,也表示了她对于放下痛苦的过去,渴望和希望着能够挽回局面,有能够重获新生,过上普通和平凡得,自由自在的乡下生活的机会,表达了她对于爱和拥抱,家和家人的渴求。
这里的“一朵”,也象征着小小的个体,即蕾塞她本人,她自己。如此设置,便就与前面电次的一朵小花形成了巧妙的遥相呼应和前后照应,即是对比烘托,也是相互照映。
这么一朵小花,让她想起了当时电次送给她的,被她插在了咖啡店的花瓶上的,留在了那里的,没有带走的那一朵小花。“留在咖啡厅里”,“没有带走”,就象征了蕾塞没有正面回应电次的喜欢和表白,没有答应电次的追求和心声;而“咖啡厅”里的“咖啡”是苦涩的,这就象征着电次在这么一段奇妙和刺激的经历之后,其内心的感受是由一开始的鲜活和生机,变为了无奈和失落的苦涩。
蕾塞获得了电次的小花,却没有带走;她看到了自己的小花,想了电次,便就向往着约定的咖啡店奔走,去赴约。这就象征了蕾塞对于这么一种结果是感到遗憾和失落了,是表达了不满的;表示了在最后得时刻,她不希望欺骗电次,却又不得已就自己的感受上面撒了慌;表达了她想要直面自己的内心,正视真实的自己和内心深处的想法,想要告诉电次她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想要告诉电次“其实她也没上过学”、“其实她和他一样”、“其实她也喜欢他,想要和他在一起生活”;她想要变得像电次那般勇敢,无惧一切后果,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去追求自己理想和向往的生活。
小花是经受不住夏季的大雨的,尤其是两朵被采摘了下来,脱离了土壤的小花。这就象征和暗示了电次和蕾塞,他们两人的这一段情感的最终结局,会像是在被夏季的一场大雨浇灌之后的天空,会最终雨过天晴,和神秘又美妙的夏天经历一同转瞬即逝,与青春一起变成了曾经和回忆。
至于蕾塞前往咖啡店时,一路上的内容和画面,便就是最明显的对比,上下呼应和前后照应了。
蕾塞和电次初见时,电话亭旁边有一只猫咪,被鲨鱼魔人露在水潭上面的鱼鳍所吸引,在不断地逗弄着鱼鳍。猫咪跑到店铺的招牌底下躲雨,鲨鱼魔人潜伏在旁边的水潭,正如电次和蕾塞因为躲雨而跑进了电话亭。
好奇的猫咪被鲨鱼鳍吸引了注意力,象征着电次被突然出现,闯进来他的世界里的蕾塞所惊讶和吸引,表示了初见时电次对蕾塞的好奇和喜欢,以及欣赏之情。
蕾塞说电次像她死去的小狗,这表示蕾塞对于电次感到熟悉,她对电次的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也暗示了电次不管从长相还是性格,都像是一条“小狗”。
随之便就是稍稍雨歇,云散雨霁,蕾塞不急不忙地前往结尾那一家名叫“十字路口”的咖啡店。雨后阳光刚从云间出来。路面上覆盖着一片又一片,一潭又一潭的水坑。
雨后的天空上还留存着部分的乌云,遮挡着太阳和光线;阳光象征着真实和明亮,光明和未来,与清晰有关,与模糊不清相悖。被水坑覆盖住的地方是看不到街面的;水坑又能映照出人的面孔和景象。这两者皆有遮掩之意。
因此,这么一些画面的构图和设计象征了蕾塞真实的自己,以及内心深处的感受被遮掩和掩盖在可爱和活泼的外表之下;暗示了蕾塞有所目的和隐瞒。
街上有行人来往,象征了这并不是一条孤独的道路,是朝着原定的计划和目标去前进的。
与之相呼应和照应的就是篇章结尾处,蕾塞看着自己给“恶魔事件受害者募捐”捐款后获赠的那一朵小花,想起了电次,想起了这么一些天里的经历,想起了和电次的对话以及电次的邀约,想起了自己的内心,下定决心去正面自己的真实情感,便在逃跑的路上临时改变主意,决定折返回到咖啡店里,去赴约,去和电次见面,去告诉电次“其实我也没上过学(我也喜欢你)”的这么一段剧情内容和画面上的构造和设计。
电次和蕾塞都给“恶魔事件受害者募捐”捐款了,虽然金额未必巨大;这表示了他们两人在内心里,在想法上的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
蕾塞在战斗之后,在逃跑的路上,没有因为时间紧迫而选择了短暂停下来脚步,为“恶魔事件受害者募捐”,即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的受难者和受害者们进行了捐款,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她的悔恨和愧疚之心。这表明了蕾塞并不想肆意地杀害无辜的人,也不想扩大伤亡,但她受命于其背后的组织和庞大的势力力量,被一众因素所影响和控制,只能是身不由己,为了立足和生存不得已地选择了一条不喜欢的道理,选择了杀害他人。
在电次进行捐款时,花瓶上一共插着五朵不同颜色的小花;这五朵小花的颜色与庙会时彩石、棒棒糖和灯笼的颜色相对应,也与后来电次幻想中的四名女性角色的色彩(在电次的幻想中,包裹着女性角色的,她们关键的、隐私的身体部位的衣物的颜色为白色)相对应。白色的小花象征着电次自己;因此这么一个画面上的构图和设计就象征着以电次的第一人称视角去看待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亲近和亲密的女性角色的关系;暗示了后面的剧情和内容上的推进和展开。
在蕾塞进行捐款时,依然还是这五种颜色的小花。蕾塞受赠的那一朵花的颜色,与电次在幻想中的蕾塞的色调和色系一致或者类似。那一朵小花是象征着蕾塞的,而白色的小花是象征着电次的。因此,把这一朵小花从(候选的)花瓶中抽离出来,这么一个行为象征着蕾塞将要离开电次的身边,从电次的生活和视野中淡出,不再是陪伴在电次身边的,电次的喜欢和有好感,暗恋和追求,想要在一起的候选人对象之一。
这五朵小花里,小白花处于花瓶里最中间,也是最靠前的位置,这象征着在蕾塞的心中,电次的地位是最中心、最靠前,也是最重要的,电次是她心心念念着的,日思夜想的人。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开篇时,在电次获赠小白花的那一个画面中,小黄花是处于花瓶里最中间、最靠前的位置,这便象征着此时在电次的心目中,与电次最亲密、最靠近、最贴切、最密切的人是一个由黄颜色为代表色调和色系的角色(大概率是帕瓦)。类似地,在互为对照和呼应的这两个画面里,象征着那一幕里出现的角色自己的,角色内心和想法的那一朵小花都是处于花瓶里的同一个位置(花瓶里的前方靠右处)。
在蕾塞进行捐款之前,有一位行人母亲带着自己的小女儿也进行了捐款,获得的也是一朵小白花;这么一种画面上的构造和设计是因为小白花象征着天真、纯洁、幼稚,光明和未来。
这两朵小花,一前一后分别象征着电次和蕾塞这两个角色,是前后呼应和照应,也是对比和烘托,即为象征着故事节奏的开篇和结束,也象征着早晨和午后黄昏,也是序章和落幕。
类似地,篇章结尾时,有电次在咖啡厅里等待蕾塞,不断地把由白色的花儿和红色的花儿混合而成的花束的花瓣吃进了肚子里的一幕。上面我们已经分析过,白色和红色的花儿象征着电次和蕾塞,代表着他们内心里的真实感受,代表着他们的真心,和不断涌现出来喜欢、好感和爱意。因此,这一花束就象征着他们彼此对互相之间的浓厚的爱意,象征着他们在一起,一起去私奔,到乡下过上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美好愿景和理想,代表着他们两人此时此刻急切地想要和对方见面,想要在一起的迫切心情,代表着他们交织的内心和绵绵不断的爱意。
这一束花和开篇时的一朵小白花对比,形成照应和呼应,对比和烘托,衬托出了电次与蕾塞初遇时的感兴趣、颇有好感、一见钟情相比,电次此刻的内心里不断涌现出来的,对蕾塞更浓厚、更深沉的喜欢和爱意,以及不顾一切后果和艰难险阻,也想要和蕾塞私奔,想和蕾塞在一起的决心,以及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想象和希望。这对于蕾塞来说,也是如此的。
而电次不断地吃掉这一束花,象征着电次又开始怀疑起了自己,怀疑起了内心里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怀疑起了自己的判断和感觉,怀疑起了彼此互相之间的这一份喜欢和爱意,怀疑起了这一种决心是否合适和应该——正如咖啡店长所说,他和蕾塞未必合适的那一番话一般——象征着电次审视起了他和蕾塞之间的这一段感情,回忆起了这一段时间内的种种经历,觉得蕾塞未必那么的喜欢他,也象征着电次又回到了当初一开始时,篇章开篇时的状态和模样——他又把最真实的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给藏了起来,把自己浓厚的爱意隐藏在厚重深邃的黑夜里。
在这一段剧情和内容里,起到前后对比和呼应作用的还有“恶魔事件受害者募捐”的宣传摊位的位置,以及宣传版上的标语的内容。
在电次进行捐款时,宣传摊位在街道的左手边,而且处于明亮处,是在阳光照耀下的;这象征着电次此刻的心情是开朗和愉悦的,是开心和光明的;也象征着这一小段剧情和内容的底色和基调——活泼鲜艳、满怀希望、朝气活力——也与剧情和内容发生时的时间,即早晨近响午相呼应。
相对应地。在蕾塞进行捐款时,宣传摊位则是挪到了街道的右手边,而且处于阴暗处,是在阴影底下的;这象征着蕾塞此刻的心情是低沉和忧郁的,是悲伤和阴暗的;也象征着这一小段剧情和内容的底色和基调——遗憾无奈、悲伤绝望、死气沉沉——也与剧情和内容发生时的时间,即午后近黄昏相呼应。
在宣传标语上,前者写的是“恶魔被害支援募金”,后者写的是“台风恶魔被害支援募金”。
蕾塞逃跑时本要乘坐的列车车号,站台名,以及旅途前往的目的地其地名的构思和设计上也颇有讲究——“开往仙台市的山彦号列车,即将从12号月台出发,下一站上野区。”
当然,“仙台市”、“山彦号”、“12号月台”、“上野区”,这些都是现实世界里本就存在的地名、列车号、站台号和区域名,但选择这么一些地名在剧情和内容里出现,是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意义上的作用的。
“仙台(市)”,其市名的灵感来源于唐代诗人韩翃的七言律诗《同题仙游观》;其实指的就是“仙人所在的,或者居住的地方”,换句话来说也就是远离尘世的,与世隔绝的,鲜有人烟的地方。这便就象征着蕾塞逃跑的目的是一个别人找不到的,没有人接触和来往的,身心孤独的地方;与蕾塞的逃跑行为和方向相呼应。
“山彦(号)”,指的就是居住在山中的精灵,象征着此前和往后都要封闭着内心,躲在深山老林之中,不得与世人,与自己的心上人电次见面的蕾塞自己。
“12号月台出发”,意思即为“站在12(号)月(台)出发”,也就是“此方向冬”。“12月”即为冬至的月份,也就是冬天和严寒的开始;站在“12月”出发,那就是前往更寒冷的地方和季节;这一与篇章开始时的盛夏和火热形成含义和意像上面的鲜明对比,烘托和衬托出了此时此刻悲凉和沉寂的故事氛围,突出和加强了角色人物蕾塞的,那充满了无奈和遗憾的内心,以及后悔和难过的感受。
“上野(区)”,意思即为“大片的田野和草原之上”;这便就是象征了“乡下”,与蕾塞说的“想做乡下的老鼠”相呼应;表明了蕾塞想要逃往乡下,躲藏起来,过上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不被外界所干扰的,幸福和快乐的生活。
剧场版里的,这一篇章的,这一部分内容,有一个镜头视角是从列车车厢内往外看着蕾塞。列车车厢象征着蕾塞的外表、表面,和她原定的,即将要离开的逃跑计划;间隔着列车挡风玻璃,向外观看到的,人形态的,没有登上列车的蕾塞,是象征着蕾塞真实的内心和感受,想法和思绪。因此,这么一个画面的构造和设计,象征和表示了“逃跑的选择和想法”,是与“她真实的内心感受和想法”相悖的;她不想要逃跑,她想要去与电次见面,所以她在列车车厢之外,所以透过列车车厢的挡风玻璃,才能看到站台上没有挪动脚步的,没有登上列车的,她的真实的身影。
这一个视角,像是一个行人的视角,也像是一个监控摄像头的视角;因此,这同时也暗示了她一直处在玛奇玛的监控之下。
随即,蕾塞转动了手中拿着的红色小花,脱下和扔掉了头上的帽子;这象征着蕾塞的内心和想法开始再次转动,她决定要迈开脚步,不再为了所谓的逻辑和合理,得失和利害,而想要直面和正视自己最真实的内心和感受,去赴约,去和电次见面,去告诉电次“其实我也没有上过学(我也喜欢你)”。
然后就是一段不同视角之下的,不同光暗和色彩的,旧地重游的剧情和内容。
蕾塞先是从店铺招牌底下的视角(这或许是象征着那一只小猫咪的视角,但是此刻电话亭旁边也有一只小猫咪)里,经过了她和电次在盛夏大雨后初次相遇时所簇拥着挤在一起的电话亭。此时电话亭已不像开篇时那般处在阳光的照耀下,而是在乌云下,在阴影中。电话亭旁边还有一只猫咪。这与此时的故事背景,底色和基调相呼应。
然后再从位置很低的视角(这或许是象征老鼠的视角)里,走过一段路。除了光暗和色彩的不同,这一段画面和开篇时几乎一致。
这两处都暗示了蕾塞处于玛奇玛的监控之下。
接着蕾塞走过街道的拐角——与开篇时对比,明明天气没有下雨却还少了两位行人,画面更加的隐含,色彩也更为低沉。这就象征着没有了生机和活力,一副死气沉沉,压抑和痛苦,悲伤和难过,临近黄昏和黑夜的景象。同时这也暗示了危险和伤害正在不断逼近,蕾塞正在走向黑暗和未知的深渊的这一剧情上的结果。
紧接着,画面越发的阴暗;地上没有了水坑,却也失去了光亮。这就烘托出了人物角色蕾塞此刻的内心感受,突出人物角色蕾塞在故事和剧情中的艰难处境。
最后,连接着咖啡店的那一条小巷是蕾塞见到电次前的最后一小段路,也是最为黑暗的一段路。这象征着蕾塞内心中最后的挣扎和摆脱自我怀疑之后的确认——她知道了,更看到了电次如约而来,看到了电次不顾他自己的安危,打算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逐渐稳定的,正在逐步变好的生活和未来,不顾后果和危险,也想要和她在一起,想要和一起去私奔,去浪迹天涯,去隐藏在山林里,去做“乡下的老鼠”。
于是,蕾塞在前往赴约,去见电次的路上,一开始都是稳步前进,但在进入巷子,见到电次坐在咖啡店里的身影时,她终于认清了自己真实的内心和感受,直面真实的自己,用于坦诚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并付诸行动,去争取和得到想要的,便就迈开了步伐,不自觉地,情不自禁地小跑了起来,恨不得早点,哪怕就是快上一秒钟见到自己的心上人电次。这是蕾塞在途径这一条小巷子时,在章节开篇和篇末时的不同之处;而相同之处是,在小巷子的尽头所延伸出来的景象,在路的尽头所座落着咖啡店,都处在光明之中,都在阳光的照耀之下,都出现和存在着一个她一直所追寻着的,朝思暮想的、日夜思念着的心上人——电次的身影。
篇章以一个好像没有特别之处的,寻常的早晨作为开篇,并在一个灾难之后的,看似普通的,临近夜晚的黄昏来作为收尾。
在这一个漫画作品,以及影视作品,在蕾塞篇的篇章里,对于亮度光暗、光影、色彩的运用是非常的到位和丰富,是极具艺术性和文学性的,是充分展现了创作者们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的。在蕾塞篇里,亮度光暗、光影、色彩,乃至于季节和一日之内的不同时分,是作品里的重要表达和组成部分,也是故事和剧情的推进和展开的重要线索之一。这充分地体现了创作者们的匠心独运,艺术修养和追求。
*然后我们再从画面构图和语言对话的巧妙设计和构思上进行简单分析。
蕾塞篇的篇章以对“死亡”和“痛苦”的表现、探讨、认知(包括角色在故事和剧情开展前的,在推进当中的自我认知,以及故事发生之后的认知改变),来作为刻画人物内心状态和形象,描写人物和剧情冲突,以及故事和剧情的推进和展开的手段和线索之一。
例如开篇时,秋和天使恶魔在追讨完恶魔之后发现有一位私人恶魔猎人被恶魔吃掉了下半身,正奄奄一息。那位负伤的恶魔人请求秋和天使恶魔了结他的痛苦。秋表示同意,但是天使恶魔却不赞成——天使恶魔的理由是因为他自己是恶魔,认为人类应该受点苦头。
这里天使恶魔多少口是心非,撒了点谎的;他不愿意了结那位私人恶魔猎人的生命和痛苦,大抵是因为他畏惧死亡,不喜欢死亡,不愿意看到死亡的发生,大抵也因为他曾经杀害和了结过太多鲜活的生命了,所以为了自己的内心保持稳定和平衡,维持一致,便就开始自欺欺人,用谎言来欺骗别人和包裹自己,让自己免除于夺取他人性命的压力和负担之中,可以豁达地看待他人乃至于自己的生命流逝,才对于“夺取生命”和“死亡”感到害怕和恐惧,不愿意去面对和亲手处理。
结果便就是秋亲自动了手;而原本以秋的方式,是可以更有效、更无痛地了结那一位私人恶魔猎人的生命和痛苦的。于是秋对天使恶魔说“不认为我们可以成为朋友”。这时天使恶魔对秋的认知会是一个残忍而无情的异路人。
接着到天使恶魔在一旁观看秋和同事朋友们的对练,听到秋并没有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寿命只剩下五年——这表明了秋其实和天使恶魔是同一类人,他们都是温柔和善良的,是在乎别人的生命和感受的,是不希望看到他人痛苦的,不过只能口是心非,以谎言来自欺欺人,来麻痹自己,好让自己的内心得到稳定和平衡,好让能够在悲伤中坚持下去,在痛苦的世界里存活下来。
不过,此刻的天使恶魔依然还是选择继续自欺欺人,说秋很幸运,说天使恶魔他自己也很想早点死,因为只要死了就不需要工作了——其实他们内心里的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并不如此,他们也不想死,也不希望看到别人死,只是无奈和失落,对此无能为力,只能任由着发生,所以就只好找了个借口和理由去麻痹自己罢了。
然后天使恶魔还让秋替他去问未来恶魔,想得知自己的死期——然而一个真正不畏惧死亡,不在乎死亡和自己的生命的人,是不会想去知道自己的死期的——只有珍视生命,害怕死亡的人,才会想要提前知道。这就暗示了天使恶魔真实的内心想法。
再接着,蕾塞和电次的大战一触即发,造成了许多无辜人员的伤亡。天使恶魔独自面对着一个伤势严重,已经奄奄一息了的女士,他并没有展现出来与之前和秋一起面对那个私人恶魔猎人时的态度——这才是他真实的内心想法和态度,也是他受到了秋的影响,向秋转变,开始直面和坦诚他真实的内心和感受的一个表现。
天使恶魔温柔地按抚着身受重伤的女士,说那位女士会上天堂,然后以他自己的能力吸取了对方的生命力,以此有效地、快速地结束了对方的生命和痛苦。这对于伤势过重,无法被救,又深受痛苦的人来说会是一种解脱。在那之后,他又温柔地就自己夺去了对方的生命和需要取用对方的血来帮助电次恢复的行为表示抱歉。这就与开篇时他面对私人恶魔猎人时的言语、行为、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点出了人物冲突和剧情冲突,刻画和衬托出了人物的生动形象,点出了人物内心和情感的转变和成长。
再到后来,台风恶魔开始发力,天使恶魔将要被吹飞,吸入到龙卷当中。在千钧一发之际,是秋抓住了天使恶魔的衣服。秋让天使恶魔抓住一些东西(来在风中固定自己)。天使恶魔回答了两次“我不能”。
第一次“我不能”指的是他抓不到身边牢固的物件;第二次“我不能”指的是他不能抓住秋的手,因为他的能力是通过肌肤接触会吸取对方的生命。这也点出了天使恶魔的内心是温柔和善良的,他和秋是同一类人。哪怕到了最紧急的关头,他也不想要拖累他人,一如秋那样的。秋瞬间明白了天使恶魔的意思。
然后天使恶魔看着秋始终不愿意松开抓住自己的手,开始安抚起了秋,说:“没事,没事的。你可以放手。如果我真的要死,我不在乎!这表示我今天注定要死。我会没事的。我早就准备好了死了。”
随之天使恶魔被吹飞;这一瞬间他脑海里回想起了他自己在乎的、深爱的人。他终于坦诚面对了自己的内心,他知道自己是不想死的。
这一刻,秋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抓住了天使恶魔的手掌,把天使恶魔给救了下来,把天使恶魔牢牢地抱住,固定在怀里。
这让天使恶魔感到惊讶,连问秋是不是想死。秋在此刻也开始坦诚相对,直面自己的内心和感受,说出:“我当然不想死!如果你想死,死在远离我的地方。我不能再忍受,看着一个人死在我面前。”
这便就是表现出了两个角色的人物弧光,点明了他们的内心,以及彼此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不断成长。
最后到了篇章结尾处,玛奇玛对天使恶魔说让秋也一同过来讨伐蕾塞;但是天使恶魔却刻意没有叫上秋,因为温柔的他,正如温柔的秋那般,他知道秋的内心,是不愿意去伤害别人,尤其是一个女孩的,所以他没有告诉秋,不想让秋的双手沾染上更多的鲜血。对此他解释到,“因为我是一个天使”;这与开篇时,秋让他了结私人恶魔猎人的生命和痛苦时,他所说的“虽然我是天使,但也是恶魔”的话语和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了人物角色天使恶魔的性格和形象,表达了天使恶魔真实的内心和想法,点出了角色人物(天使恶魔和秋,因为在故事和剧情中,他们是一对类似的、对比的,一物两面的角色——其中一方即另一方的内心和形象上的补充和延伸,是相互影响和推动的)冲突、剧情冲突和戏剧冲突的线索,以及人物性格和形象在经过事件和冲突之后的转变和延伸,提升和升华。
临近傍晚,黄昏的余晖透过严实的乌云,挣扎着把奄奄一息的光亮从层层的间隙里撒了下来,铺到了天台上,零散地散到了由高楼大厦组成的“森林”里;好似一片一片金黄的田野,或者一层层东归的落叶。
最后,天使恶魔对着天台上,在自己身旁的老鼠,就像是对着同伴那样打招呼说到:“嘿。城市是一个好地方吗?”
这一句话其实即是对秋,其他的同事,乃至于所有城市里的“老鼠”(即“人”)说的,是向他们发问的,也是天使恶魔对自己说的,向自己发问的。
“老鼠”,在这么一个情景里,在该场景下的语言构造里,其含义和成分便就是“人”,象征和代表着在城市里居住的,为了生活奔波劳碌着的,甚至是住在下水道里的,过着不光鲜生活的,经常见不到阳光,没有光明和未来,没有了理想和目标,信念和追求的,失去了诗和远方,只有活着和苟且的,被工作和生活所压抑和劳累着的,生活在危险和崩溃的边缘的,岌岌可危的、喘不过气来了的人们。因此,在这么情景和语境下,秋和天使恶魔都是“老鼠”。秋是在家乡出生,但因为枪之恶魔而失去了所有的家人,在城市里长大的“老鼠”。天使恶魔是在乡下出生,但因为自己的恶魔能力而失去了所有的家人和族人,被玛奇玛带到了城市里的“老鼠”。秋和天使恶魔都是“城市里的老鼠”,他们的身上存在着许多相同和类似的地方。
天使恶魔也是无法拥抱和被他人拥抱的角色,这一点上他与蕾塞、电次、玛奇玛是类似的。
天使恶魔原本对于“到底是城市里的老鼠更好,还是乡下的老鼠更好;是想做城市里的老鼠,还是乡下的老鼠”这么一个问题是有着明确和固定的答案的——兴许绝对的中立,不表态,不觉得哪一种更好,不想做选择,本就是一种答案,因为这表明了他知道两者都有好坏之处,都有优劣的一面——所以没必要选择,毕竟都有好的,也都有坏的。
但是以往他并不知道具体的好坏,没有设身处地,切身地去体验和感受过,没有实践和验证过;只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一种说辞和理由罢了;而在亲身经历了那么多事情,发生过那么多事件,和秋有了互动,进行了相互影响,彼此互相之间打开了心扉,更好地认识到了对方和自己,直面了自己的内心和想法,思想和精神得到了升华之后,他反倒是不再确定这么一个问题的答案了。
他终究是从实践中,学会了从“好”的那一方面去看待问题,却又从各种不可兼得的“好”中感到了迷茫和失落。城市里的“老鼠”固然存在种种的压力,还充斥着各种危险和陷阱,但是城市里也存在更多的机遇和缘分;与世隔绝的乡下固然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但也永远见不到城市里的光景。
正是因为“城市”的存在,他们这么一些“老鼠”,这么一些人才得以能够聚到一起,才能够结识到彼此,才能够在经历这么多事情之后发现自己认识到了这么一个温柔而善良,美丽而美好的人,才能够感叹人与人之间的际遇,才会因为彼此之间的失散和离别而感到悲伤和失落,痛苦和无奈。
没有城市的存在,这一切都将不复存在,也不会发生——不管是美好的,还是丑陋的,鲜艳的,还是冷淡的,光明的,还是黑暗的。
这不管对于秋和天使恶魔,还是对于电次和蕾塞,亦或者电次和玛奇玛来说,都是如此。因此,这一番话,这一个问题不仅是对秋或者天使恶魔他自己说的、提问的,也是对于剧中的所有角色们说的、提问的,还是向各位观众和读者们说的、提问的——是希望大家能够思考,得出属于自己的答案的问题——哪怕绝对的中立,也会是一种答案。
篇章到这里,就基本把人物的弧光给展现完毕了,把人物的形象给描绘完整了,把人物冲突、故事冲突、戏剧冲突给表达出来了,把人物的形象和思想进行升华了。
*顺带一提,蕾塞和电次在深夜的校园里进行探索时,教学楼的墙上挂着的那一副油画是由弗朗索瓦·布歇创作于1743年的《达芙妮与克洛伊》。这一幅画作的故事背景是古希腊的田园牧歌,其主题来源于公园2世纪(或3世纪)古希腊作家朗格斯创作的同名田园浪漫小说《达芙妮与克洛伊》。
故事讲述了达芙妮和克洛伊这两位男女,拥有着类似的经历和人生——都是婴儿时被遗弃,然后分别被一位牧羊人和一位山羊倌收养,在与世隔绝的天然纯净的环境中长大——后来他们相遇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却又因为对人类的爱和情欲一无所知,虽然两人暗生情愫,但是完全不懂得如何发展和表达内心的爱意。
故事是围绕着他们对于爱情的探索、误解和最终觉醒来展开的;他们历经各种磨难,终于见到了真心。两人最终被亲生父母认出,皆为贵族后代,最终也得到了家族认可,过上了田园生活。
画作的中心是纯洁的爱与自然的和谐,是初恋的纯真,是爱的觉醒,是对田园牧歌的理想化,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生活的,脱离现实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对于真实的自然的幻想式逃避,是理想化了的田园生活,而不是直面和正视真实。
这便就象征了蕾塞篇里的故事、剧情和内容,与之相互呼应,暗示了随后的剧情和内容的推进和展开,以及两人(尤其是是蕾塞的,因为电次的背景相对已知)身世背景和人物信息,以及蕾塞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还有与蕾塞篇的结局——回归原本的生活——形成相呼应和对比。
同一个片段里还有象征着情感和需求上的出口的“安全通道指示灯”。指示灯灯光的红色象征着危险靠近。水坑里的积水所映照出来的脸孔,象征着蕾塞真实的自己和内心。
电次跳进去泳池当中,与蝴蝶自投罗网,飞进去蛛网里,被缠住,成为蜘蛛的猎物和口粮,被蜘蛛所捕猎的画面相呼应和对应;象征和暗示了对于蕾塞来说,电次是自投罗网的猎物,也暗示了蕾塞是带着目的和计划而刻意靠近电次的,而并非巧合偶遇,是有所动机和企图的。
*开篇时,一只老鼠从梦境的巷子里窜出来,暗示了章节的线索。玛奇玛和电次一家都是以面包来作为早餐,暗示了他们在口味上的相同之处。
玛奇玛在办公室内回答电次关于为什么鲨鱼魔人会听从电次的话的疑问时说:“我不知道,也许你们的样貌相似。”
当然,玛奇玛这是在撒谎;但同时也透露出了其中的原因。
从后面的剧情里我们可以得知,蕾塞在见到电次时对电次说过:“你的样子很像我死去的狗。”
这是一种比喻,同时也就意味着鲨鱼魔人也像是“狗”。换句话来说,那就是鲨鱼魔人也是“狗”,是电次和玛奇玛的“同类”,与他们有着类似的地方,也说明鲨鱼魔人是深受玛奇玛影响的。
在这里蕾塞是哭笑不得,一开始笑,后来又哭;当然这是蕾塞的表演;其实笑才是她的第一反应和感觉,她觉得电次很可爱,所以笑了出来;但原计划是以哭来拉近关系,让双方出现认识的契机,制造一种失而复得,“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命中注定的感觉,于是又一瞬间转变为哭。这从侧面也暗示了蕾塞对于人类的情感并不了解和擅长,虽然在这一点上她比电次要好得多,但是她也同样不善于和不懂得伪装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这一点在后面的剧情里,当她对一众恶魔猎人撒谎时亦有体现——即是不屑于撒谎,也是不擅长撒谎——这是由于她长久以来的生存和成长环境所导致的——对于电次来说也是一样。因此,这便与前面,电次和玛奇玛一同看电影时的情绪和表现相呼应;点出了他们三者有者着相同和类似的特质和地方。
蕾塞在咖啡店里打工的时候,很多店里的活其实是由店长来完成的,例如做咖啡和做饭;这从侧面表明了其实蕾塞并不是很熟悉咖啡店里的工作和事务,也就暗示了在咖啡店里打工是蕾塞用来靠近电次的一种手段和途径。
蕾塞唱俄语小曲时,画面给到坐在车上的天使恶魔和秋,他们在透过车窗观看着路边的光景。灯光映照在他们的脸上,不断地变换,就像是去水族馆观赏时,那波光粼粼的水纹。这便就是和歌词内容上的相呼应;也暗示了天使恶魔和秋此刻就像是在“约会”一般,是还处在一个互相了解和认识的过程和阶段。
歌词中的“我们不会记得我们那晚曾在教堂里睡觉”,也暗示了故事和剧情的走向——最终人们,故事里的角色们都会回归日常,记得那些每天都在做着的,每天都需要去完成的事务,却逐渐忘记了那些最难得的,最为宝贵的经历和记忆,就像是青春和盛夏一样,一去不复返之后没有留下来半点痕迹,只剩下生命那循环往复的寻常。
这么说是因为在教堂里过夜和睡觉,尤其是一对男女的这种行为一般是不被世俗所允许的,是不常见的,而歌词里的“我”却和“简”这么去实践了;而且一开始唱的是记得在早上做了什么,最后却是不记得在晚上做了什么——这既说明早上和晚上的连接,是一整天从早到晚,再由夜里到早晨,也说明和表达了双方的一切心思都在彼此的身上,互相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方,所以就什么都(想)记得,却又什么都不(想)记得了。
*“亲吻”也为蕾塞篇的线索之一,是两个花了大笔墨去着重刻画的肢体动作行为之一(另一个是“拥抱”)。
在篇章里的剧情到了盛夏庆典的最高潮的放烟火时间,蕾塞向电次示爱,并请求电次与其“私奔”;被婉拒后,蕾塞突然冲向电次,伴随着烟火的盛开,亲吻了电次,并趁机咬下电次的舌头。
此时画面中出现的红色棒棒糖象征着交织的内心和鲜血。蕾塞咬下电次的舌头,象征着蕾塞想要从电次身上获取一些东西(电次的心脏)。
蕾塞说的“在日本你们开枪需要得到允许吗”,表明了她对于日本的不熟悉。蕾塞放过了小红表明了她并不想杀人;但她为了达成目的也不介意杀人,会为了目标用尽一切办法。
再到临近篇章尾声,在蕾塞和电次的大战过后,蕾塞发现自己被对手电次所救;并且电次给蕾塞穿好了三个人里仅剩的,还算比较完整的衣物,还放了蕾塞离开,甚至想要和蕾塞结伴而行,一同私奔,去成为“乡下的老鼠”。
电次和蕾塞从幽深黑暗的海底被鲨鱼魔人救了回来。他们看着太阳逐渐从海平面升起,阳光再度蔓延上了地面;这既是点出了故事和剧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黑夜已经结束,清晨已然到来,也象征着战斗和事件已经完全结束,众人回归到了平静、祥和的日常到中,返回到友好、平和的气氛和状态里。这正和蕾塞在学校天台上哼的那一首俄语的小曲里的歌词——“……被简所爱。我们会在午餐后休息。所以我们在早上做了什么?我们会聊起它,直到我们记得。我们不会记得,我们那晚在教堂睡觉。”——形成首尾呼应。
过去那一晚上的战斗,已然结束,就像是已经消散的云彩那般,不见了踪影,也荡然无存。两个人结束了之前那剑拔弩张的局面,从紧张的气氛中抽离开来,握手言和、重归于好——就像大吵了一架之后,吵着要分手,最后因为太过于喜欢和爱着对方,而选择了在一起,还因此变得更喜欢和爱着对方的小情侣一般。
当蕾塞询问电次为什么要救她自己的原因时,电次的回答——“如果我把你交给公共安全局,我会觉得像是有根鱼刺卡在了我的喉咙里。”
这一句话与之前的故事和剧情里,秋救天使恶魔所说的那一个理由相呼应;这说明了电次和秋都是温柔和善良,不希望看到别人受到伤害,热爱生命和生活的人——只不过电次并不擅长总结和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情绪和感受。
这时天空上飞过一架巨大的飞机,这番景象映入了蕾塞的眼眸里。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巨大的飞机”象征着蕾塞内心中的阴影和压力,也象征着站在蕾塞和台风恶魔身后的,头顶上的,隐藏着的,由包括蕾塞和台风恶魔在内的各派人士所代表着的,各方组织和多股庞大的势力、力量。
然而与开篇时的画面构图中的巨大的飞机相比,此时此刻在天空上飞翔而过的巨大的飞机则因为高度的缘故,其看起来的大小和飞翔时所发出的噪音都要小了许多;而且天空也由开篇时的一片漆黑和小雨飘零,变成了后来的蓝天白云和天朗气清。
这么一来,整个画面和构图就不再充满紧张和压抑的气氛,不再像是那么的危机重重,好似危险一步一步在逼近的感觉,而是神经和身体都是缓和平和了下来,没有之前的那般压力了。
然而这么一种放松,并不是因为蕾塞完成了其背后的组织和庞大的势力、力量所交予她的任务。因此,这么一副蓝天白云的画面和视图上的构造和设计,就象征着蕾塞放弃了自己原本的任务,她不想再伤害电次以及无辜的人,她想要逃跑和离开——因为已经确定和明知道任务的无法完成,确定了必然的失败,而且又从中发现了美好的事物,喜欢和爱上了一个温柔、善良,可爱、有趣,还和自己有着那么相同点和类似之处,能够与自己感同身受的,喜欢和爱着自己的人,便就感到轻松和愉悦。
当然,巨大的飞机从自己头顶上空飞翔而过,这究竟还是提醒了蕾塞关于其背后组织和庞大的势力、力量所交予她的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她明白到时间已经花费太多了,不“早”了,也不足够了,于是觉得动身逃跑。
之后电次说了一句类似于“人被杀就会死”的“废话文学”,逗得蕾塞开怀大笑,放松了身心和紧绷的神经。
接着蕾塞说了一些半真半假,自欺欺人,希望以此来让电次认清事实,好让电次回到原本的、正常的,理想中的、计划中的,按部就班的、循序渐进的生活,让电次能够放弃喜欢和追求她自己,能够远离和避开危险的她自己的话。
蕾塞说的——“遇见电次时的表情,泛红的脸,这些全都是假的,只是通过训练自己来做到的”——这一些话倒是真的。
“你的真以为我是真心喜欢你吗”,这一句话则是半真半假——真的在于蕾塞一开始时的确没有喜欢上电次,假的在于蕾塞没说这么一种态度和想法是处于什么阶段时所萌生的,更没有正面回答这么一个问题——她只是提出了一个疑问,然后表述了她一开始是出于某些目的而靠近的电次,并且用训练过的技巧来快速建立起双方的好感,但是她并没有回答问题,给予一个“是”或者“不是”的答案,这便就是一种明显逃避回答。
蕾塞之所以逃避回答,是因为她知道她自己在一开始时的确不喜欢电次,但随着后来的慢慢接触和逐渐了解,在经过深入认识和互相理解,以及那么多的事件,种种的经历之后,她又的确是喜欢和爱上了电次的。
于是,她才是口是心非,想尽了一切办法和借口,想要打击和破坏电次对于她自己的喜欢和追求,所产生的好感和期待,留存的影响和抱有的希望。蕾塞是希望电次好的,望他可以过上平稳和安定的生活的,而不是跟着她一起逃跑和流浪,逃亡和躲藏,就像是见不得光的“老鼠”。
蕾塞以为在自己这么说了之后,电系会对她自己感到失望,然后死心。她迈开步子走。怎知道电次也立刻跟了上来。电次非但没有因此而失望和死心,反而继续,甚至更进一步,更直接和直白地向蕾塞表示,向蕾塞表白和求爱。
“你想和我一起离开(逃跑和私奔)吗?我也能战斗,这样你就有更大的逃跑机会了。”
电次这么的一句突如其来的话,让蕾塞感到惊讶,措不及防。
于是,蕾塞只好用更直接、更现实,也更能显示利害关系的话来劝阻电次,打消电次的念头——“我杀了很多人。如果你放过我,你就会变成谋杀共犯。你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吗?”
没想到电次却回答——“我知道我不应该如此,但是我别无选择,(因为)我还依然爱着你。你说过一切都是谎言,但是你确实教了我游泳。对吗?”
这一番话从心底里打动了蕾塞。蕾塞没想到电次在知道真相和后果,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还是选择相信和喜欢她,依然爱着她。
电次的这一番话,表明了电次是能感觉到蕾塞的内心的,他明白蕾塞是在撒谎的,知道蕾塞其实也是喜欢他自己的。
“你确实教了我游泳”,言外之意就是“你用行动来表明了你的真情实感”、“嘴巴会骗人,但行动不会”、“有些事情是真实存在并发生过的”;也就是说“我记得我们之间的种种,那些不会被忘记的经历,以及我喜欢你,我爱着你”。
“你教了我游泳”——这一定不会是假的——也就是其实你也喜欢我,这么一种感觉不会是假的。
他们两个人促膝而坐,在沙滩上看着旭日东升。蕾塞见到了电次的真心,也终于坦然面对和接受了自己内心里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然后被电次的真心所打动的蕾塞,突然转过身,在晨光的照耀下,快步奔向了电次。她给了电次一个大大的拥抱;又准备和电次亲吻,却突然停了下来,给了电次的脖子一下,让电次失去了行动力,终于是不能够在屁股后面跟着她自己了。
倒下的电次,看着蕾塞逐渐离开的身影,以及她那被海浪不断吞噬至消失殆尽的足迹,不断喊着与蕾塞最后的约定——“我会在中午的时候,在那个咖啡厅里等你!你最好……(准时到来,不要让我久等了,我不会等你)”
最后,电次一直都在等待着蕾塞的出现,直到深夜里,知道咖啡店打烊。
这么一个约定的话语,也是和蕾塞在学校天台上哼的那一首俄语的小曲里的歌词——“……被简所爱。我们会在午餐后休息。所以我们在早上做了什么?我们会聊起它,直到我们记得。我们不会记得,我们那晚在教堂睡觉。”——形成首尾呼应。
这么一段歌词,作为线索之一,是贯穿于整个篇章,把故事和剧情给串接起来的;也点出了篇章里的其他一些线索,如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行为和情感。
蕾塞一开始是真的打算要亲吻电次的,只是最后取消了念头;因为亲吻让蕾塞想起了她和电次那在盛夏庆典、烟火大会时的第一次亲吻的经历——那时她咬下电次的舌头,给电次造成了身心上的双重伤害。蕾塞知道她和电次第一次时的亲吻经历并不是好的,虽然的确会是很难忘,但是让电次感到了痛苦和难过的;蕾塞明白当初是不应该伤害电次的,她对此感到愧疚和自责。于是,蕾塞就打消了要亲吻的念头,只是一个大大的拥抱便就足够了,就最好了。
而且不管是蕾塞还是电次,都想要爱,想要充满着爱的家和家人;拥抱更像是家人,所以比起亲吻就更合适,因为亲吻象征着“占有”,而拥抱象征着“平等”和“爱”。
在蕾塞和电次(清晨在海边)这一次的拥抱和想要接吻的情景,就背景的亮度光暗,色彩和色调,与(夜晚在盛夏庆典、烟火大会)第一次接吻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次的天空是蔚蓝色,大海是碧蓝色,阳光和沙滩是金黄色,亮度随着太阳升起而逐渐提高,整体色彩和色调为亮色;而第一次时天空和四周都是一片漆黑,只有一点灯光,和在空中炸裂的烟火,亮度会灰暗,整体色彩和色调为暗色。
通过这么一种对比,表达出了人物角色电次和蕾塞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感情的改变和升华。第一次亲吻时,漆黑的环境象征着压力、压迫、紧张、畏惧、恐惧、未知,些许灯光象征着黑暗中一丁点的焦点、方向、目标、计划、光明、美好,炸裂的烟火象征着刺激、激情、快速、活力、发展、推进。这一次拥抱时蔚蓝的天空,碧蓝大海,金黄色的阳光和沙滩都象征了光明和美好,希望和未来,轻松和愉悦,开心和快乐,都象征卸下了战斗的姿态和防御的姿态,回归到稳定和平稳的状态中,不再剑拔弩张、针锋相对,获得了短暂的自由和平静,坦然和惬意,从而直面自己的内心和真实的感受。
“拥抱”也为整个篇章,乃至于整个故事的重要线索之一。在蕾塞篇章出现过几个拥抱。首先是电次和玛奇玛在影院里观看的电影中出现的角色拥抱情节。这让电次感同身受,突然想要哭出来;他害怕玛奇玛看到自己被一个看似不重要的情节感动而哭,会显得他很丢脸;结果当他一转脸,发现玛奇玛也被这么一个情节所感动,泪流满面。这当然是说明了他们是同一类人,是有极其相同和类似的相同点和共同之处的。这一个拥抱也是起到了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的作用。
紧接着就是在蕾塞和电次的大战中,秋为了救天使恶魔,而从背后紧紧抱住天使恶魔的这么一个类似于拥抱的行为。
再来就是电次通过计谋和自己的能力,使用链条把蕾塞和自己绑到了一起,然后双双拥抱着坠入水底。蕾塞在水中试图使用爆炸的能力来挣脱,但由于是在水中导致威力不足,这反而加速了他们两人的下沉,将他们送至了海底。最后蕾塞失去意识,把头靠在了电次的肩上,这一点就和“紧紧拥抱”是一样的。在下沉的过程中,蕾塞不断试图摆脱,主动去争取逃脱,这与他们在学校里游泳时,电次试图去抓住蕾塞是对比和相呼应的;他们看向了水面,遥望天空,这与他们在学校里游泳,电次溺水时的视角是相照应的。溺水象征着压力和负担,痛苦和绝望,没有自由和动弹不得;于是,看向水面,向往天空就象征着希望摆脱这么一些不好的东西和事情,情绪和环境。
蕾塞的爆炸致使他们快速沉入海底,这象征着他们的情感和经历是由蕾塞来作为主动方的,是蕾塞的一举一动加速了他们的感情升温,使他们双双坠入到爱情的深海之中。
在电次溺水和他们下沉时,看向水面和遥望天空,所看到的由于入水而造成的波纹,其形状就像是一轮映照在水面上的明月。明月是皎洁无瑕、冰心玉壶的,是代表着家人和思念的,是想要得到却因为太过于遥远而触摸不到的;这就象征着电次和蕾塞互相将彼此是作为可看而不可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心中的“白月光”。
“白月光”,通常是在天空之上。电次和蕾塞所看到的这么一轮“明月”,并不是在天空之上的,也不是映照在水面上的,而是由于他们掉落水中,在水面所形成的波纹——这也就是说,这么一轮“明月”,在他们的视角里,是与他们同样身处于水中的,是在同一片水域内的,是可以通过水珠来触及的,是可以拥抱的,相拥的。
因此,这么一轮“明月”就不是可看而不可及的,而是能够实际触碰到的,是看似好像远离和触碰不到的水面,其实早已经身处其中。这就象征了电次和蕾塞的拥抱,也象征了他们敞开心扉,坦诚自己的内心,直面真实的自己和想法感受。
在这一个“拥抱”的最后,是出于电次的主动和缘故,从而电次和蕾塞双双掉入水中。这与电次和蕾塞在学校泳池里游泳,蕾塞教电次游泳,把溺水的电次拉出水面的一幕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两个画面和情景中,剧情和内容里,电次和蕾塞,两位人物角色的形象和作用形成翻转和对调;这是对比,也是之后呼应,点出了线索和主题,提高了人物的形象和弧光,升华了精神和思想。“被拉出水面”、“浮游到水面之上”也象征两人从沉醉和吸引着的情感中短暂抽离和脱离;相对地,“拖着下水”、“沉落到海底”就象征着两人感情的不断升温,越发的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不能自已,进入一种逐渐浓郁和不断胶着的甜蜜状态。但海水又是冷清的,这就象征着他们的感情虽然不断升温,但其中有存在着一些无法解决的矛盾和冲突,不能脱离和跳脱出来的环境限制和束缚,便就又是苦涩和忧伤,低沉和安静的,就像喝下一杯浓郁的黑咖啡那样。
电次利用自己的能力,使用链条来“拥抱”蕾塞,这揭示之前剧情和内容里所埋下的关于“蕾塞教电次不能只挥舞电锯,而是要更多、更好地了解并使用自己的能力来战斗”和“鲨鱼魔人谈起电锯人的能力”的这么两个伏笔,是前后呼应的。
蕾塞的爆炸能力在水下点不起火,形成不了强大的爆炸,只形成了小的火花和波纹,没有帮助蕾塞成功脱身,反而把他们推进到了水压更为强大的海底。海底的水压象征着巨大的,更为庞大的自然力量,也象征着内心和情感,精神和灵魂上的力量;海水是碧蓝的,象征着电次和蕾塞,两位少男少女此刻纯洁而美好,真诚而真挚的内心。因此,这么一连串的画面上的构造和设计,情景和剧情上的组合,就象征着虽然蕾塞一开始是抱着目的来靠近电次,也奋力抵抗,不想自己坠入爱情的深海里,结果却是事与愿违,无法把控住自己,被更为强大的自然力量所驱使着,看似一直都是她在主动结果最后却是被电次所主动和影响着,就像她那能力在海底下造成不了一丁点变化一般,不由自主地,但是从心底里,真心喜欢和爱上了电次,与电次双双坠入到“喜欢”和“爱”的海底,抵达了最深处和最底层。同时也象征着两人在强大的自然力量的驱使下,终于勇敢和坦诚地直面自己的内心,以及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的这么一个结果。
这两个拥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最后就是电次和蕾塞的“和解”与停战之后,在沙滩上面,蕾塞奔向电次的这一个拥抱。这一个拥抱起到了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升华思想和精神的作用。
可见,“拥抱”作为线索之一,是贯穿在整个篇章,乃至于整个故事里的;在篇章中,“拥抱”串接起了故事和剧情,形成前后呼应、首尾照应,起到了深化主题、升华思想的作用。
*“游泳”,即在水里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在蕾塞篇里,一共出现过两次“游泳”。第一次“游泳”是蕾塞和电次夜晚在学校探险时,在学校的泳池里发生的。此时电次还不会游泳,是蕾塞引导着电次跳入水中,由蕾塞主导着,电次参与着,两个人一起在水下畅游的。
第二次“游泳”是篇章临近尾声时,在蕾塞和电次大战的最后一个画面,当电次使用自己的能力,用链条把蕾塞和自己牢牢地捆绑在一起,由电次主动着,蕾塞参与着,两人相拥着,双双坠入海底,在那见不到光的,别人所不能看见,所不知道的地方,成为了一对水乳交融、如胶似漆、形影不离、难分难解的情侣。这便象征着他们这一段不为外人所知的,他们没有主动去告知外人的,神秘和隐秘的,青涩的初恋和感情;也象征着“躲在昏暗的小巷里的阴影处的老鼠”,与之形成相呼应。
在这两次的“游泳”经历中,电次和蕾塞,这两名人物角色在剧情和内容,以及画面的构造和设计中的形象和作用,形成了翻转和对调——主动引导者,被影响者的角色,以及被拉出水面和沉入海底的这么两种“游泳”的结果,发生了改变金额调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点明了篇章,乃至整个故事的主题和线索,丰富和提高了人物角色的形象和弧光,升华了思想和精神。
两次“游泳”的画面和情景上的构造和设计,剧情和故事上的编排和表现,尤其是第二次“游泳”在艺术的表达和美感的表达上,采用了“蒙太奇”(即剪辑)的手法,把第一次“游泳”时的画面和情景,与第二次“游泳”时的剪辑和拼接到一起,从而变成了更好的整体,产生了更好的对比和烘托,前后照应和首尾呼应,以及体现了人物角色在剧情和内容上的交互和缠斗,在内心和情感里的交织和蝉联,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性,以及具现和表达了创作者们对于“美”的理解和认知。
由于对第二次“游泳”,我们已经在上面进行过分析,因此在这里就不多做赘述了。
*在蕾塞篇结尾处,蕾塞只身踏入小巷,仅咫尺之遥就抵达那个约定中的咖啡店,与朝思暮想、日夜思念的那一个身影携手同行,一同私奔和逃跑,做“乡下的老鼠”。
这时,玛奇玛一行人突然出现,阻止了蕾塞的行动,打断了蕾塞的计划。玛奇玛一行人先是切断了蕾塞的手臂,再刺穿了她的心脏。这与故事和剧情里的人物角色(蕾塞和电次)之间的情感互动的方式,感情的不断升温的过程,以及身体交互方式的不断深入的历程,乃至于普遍意义上的“情感交流”不断深化的进程相呼应——都是从手上的肢体接触先开始,最后再到走进彼此之间的心里。
天使恶魔从天台投下来的矛尖,就像是舞台上的聚光灯,突然从一众黑暗里聚集到了戏剧中最为耀眼的女主角(蕾塞)的身上,甚至还是她的心脏处。
灯光又缓缓消失。通过一轮灯光(此时画面和构图上,在情景中,透过天使恶魔头顶的光环),把观众们的视线聚焦到了舞台上面对立着的两位女性角色的周围。
遮盖不再,更多的灯光亮起,透过顶棚缓缓地照亮了舞台上面的主要角色(此时画面和构图上,在情景中,天使恶魔身后的乌云开始飘散,傍晚太阳的余晖透过乌云的间隙,照到了小巷子里的蕾塞身上)。背景和环境的,尤其是小巷子里的和蕾塞身上的,光影和亮度的变化,象征和暗示着在这一刻人物角色(蕾塞)的内心情感和真实感受的转变,表明了人物角色终于坦诚和直面了自己的内心,知道和明白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想要从中获取的,想要向对方传达的,缺失和需求的,喜欢和爱的是什么。
蕾塞倒下时,从伤口处源源不断地流出来鲜血,在地面上汇聚成一轮红色。这与前面的,在水底下向水面之上仰望天空时所看到那一轮蓝色的“月亮”形成对比,烘托和衬托出了人物角色(蕾塞)心中的,剧情和内容上所对应着的,痛苦和悲伤,无奈和遗憾,绝望和失落,孤独和无助,表明了蕾塞身处极度危险当中,以及剧情的临近尾声。
一轮红色缓缓地伸展和铺张开来,既像是上演着爱情戏剧的大舞台上的红地毯,又像是舞台上那宣告着戏剧已经结束,感谢观众们的捧场和观看,从而缓缓落下的红色帷幕。
这时一片乌云慢慢飘过,又再次遮住了好不容易才从中挤出一点缝隙来的阳光。这就像是舞台上的灯光缓缓亮起,又悉数熄灭——以此来完成了一次循环,象征着所上演的戏剧结束和谢幕时的感谢。也象征着舞台上的幕布已经完全落下,遮盖住了舞台的所有,以及参演的演员们——“全剧终”。红色的鲜血被黑色的阴影所覆盖和笼罩,这还象征着人物角色(蕾塞)说不出话,呐喊不出来她自己的心声,象征着她真实的内心情感和想法又再次被隐藏和掩盖,见不到光,不见天日——这与后面电次的行为相呼应和照应。
这难道不正是一出极好的爱情戏剧的落幕吗?不像是一出出连续不断的剧集在舞台上接连上映,热闹非凡,最后又风平浪静、鸦雀无声,人走茶凉、黯然落幕的景象吗?
蕾塞在身受重伤后依然想要拔出脖子上的插销来进行变身,却被玛奇玛轻轻地、温柔地握住了那一只左手,以此来制止。蕾塞想要变身并不是因为蕾塞觉得只要能够变身就可以打败玛奇玛,或者全身而退,而是因为我希望以此来发出些声响,好让电次知道她自己来过,知道她自己来赴约了,知道其实她也没上过学,知道其实她也喜欢电次。
大抵上,如果她一开始就选择乘坐列车逃走,而不是转身寻找电次,试图和电次一起私奔的话,那么她应该是能够逃脱的。毕竟这个城市的一切都在玛奇玛的监管之下;玛奇玛对蕾塞的动静是了如指掌,起码是有所掌握和洞悉的。依靠玛奇玛的能力,以及双方实力的悬殊,如果玛奇玛想要对蕾塞赶尽杀绝,那么应该是早就可以动手的了。玛奇玛却放走了蕾塞,或者说对于蕾塞的逃跑并不在意,认为这件事情对于自己的利益影响不大,所以不在乎;这与一开始时蕾塞并没有选择直接动手抢走电次(电锯人)的心脏(波奇塔),而是选择欺骗和诱惑电次,好让电次跟着自己“私奔”(当时蕾塞并不是真的想要和电次私奔,而是借机把电次骗走,将其带回组织,给予其背后的庞大势力、力量来完成任务的)的这么一个行为相呼应,而且动机和理由大抵也都会是类似的——喜欢观察和戏弄,作弄和调戏被自己掌控在手心里的猎物,并打算以自己觉得最有趣,最符合自己价值观和美学标准的形式和方式来进行狩猎。
因此当蕾塞放弃直接逃跑,转而走向咖啡店,想要把电次也带走,和电次一起私奔和逃跑时,玛奇玛终于热耐不住,无法再坐视不理。电次是关乎玛奇玛的核心利益,是她的终极理想和追求的必备基础和前提条件;电次(即电锯人)是玛奇玛只关心、最在乎的对象,甚至可以说玛奇玛真正意义上只在乎电次,而不在乎其他的一切——虽然从客观角度上来说玛奇玛也在乎全人类,但那么一种在乎是苍白和虚无的,是徒有无私伟大的外表的说辞——因为她虽然想爱世人,给予世人“平等”和“爱”,但她连自己都不爱,既不懂的、也从未拥有过真正的家和家人,“平等”和“爱”,又如何去将其交给他人呢?对于玛奇玛来说,电次就是她一厢情愿却又肯直视和承认,没有以正确的方式和态度去对待,没有给予了真正的拥抱和爱的,却是通过伤害对方来伤害她自己的“家人”。
玛奇玛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从她的眼皮底下和手掌心里夺走她认为只属于她自己的珍宝;于是,她便亲自前往阻止了蕾塞,阻止了蕾塞赴约,不让电次和蕾塞能够见面,不许他们一起私奔和逃跑,不肯让他们离开她自己。
对于玛奇玛来说,此刻的蕾塞就像是一只想要偷走她最珍贵的宝物的“小老鼠”。
最后,蕾塞躺在地上时,始终侧着脸,望向那个她遥不可及的地方——在咖啡店那一扇透光的玻璃窗后,有一个她想要靠近,却无法接近的身影——那是她朝思暮想、日夜思念的心上人。
蕾塞究竟是知道了,电次果然如约地来到了约定好的“十字路口”咖啡店,等待着蕾塞的身影突然出现,打开那一扇尘封许久的,鲜有人能够来往的门,然后牵起双手,一同私奔和逃跑,去做“乡下的老鼠”,过上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
蕾塞是知道的,电次早早就来了,甚至已经等了许久,也知道电次依然还愿意等下去——因为她认识和了解的,心目中的电次,那个有趣和可爱,温柔又善良的电次,在对待重视的事情,喜欢和爱着的心上人时,就一定会是这样的。
蕾塞大抵还会知道,兴许就是猜到,电次等不到蕾塞的出现,是不愿意走,不会离开的;蕾塞知道,电次会害怕她突然回心转意地折返却没能发现电次的身影,以为电次没守约,没有在等她的难过;蕾塞知道,电次会一直等她到了深夜,直至咖啡店打烊。
电次究竟还是猜对了,或者说他的感觉一直都是对的——蕾塞对他撒了慌,蕾塞教了他游泳,蕾塞喜欢和爱上了他,蕾塞会折返回来找他,来赴约,来和他一起私奔和逃跑,去做“乡下的老鼠”。
但大概电次永远都不能知道,其实那一天的下午,蕾塞的确来赴约了,只不过她倒在了离门口不远处的小巷子里,只能在那里远远地遥望着电次的背影;电次不会知道,其实蕾塞也没有上过学,其实蕾塞也喜欢他。
又或许,电次是知道的,是能在最后知道的——他的感觉永远都是那么的准确啊。
咖啡店的门,是与电次梦境中的,内心世界中的小巷子尽头的那一扇门相对应和呼应的。同样都是幽暗的小巷子,同样都有“老鼠”的出现,同样都是巷子的尽头有一扇门。
*天使对秋说伊索寓言——“乡下的老鼠过着安全的生活,但是没能像城市里的老鼠那样吃到美味的食物。城市里的老鼠可以找到美味的食物,但是他有可能被猫或者人类杀害。”
在剧场版里,岸本给秋讲述蕾塞的背景信息时,有一个画面的视角是从墙洞上的一块缺口注视着他们的背影,就像是一个监视摄像头那样。这么一个画面构造与他们对话中提到的“豚鼠”相呼应,象征着玛奇玛的眼线无处不在,他们都处于玛奇玛的监控之下,也暗示了之后的剧情和内容的推进和展开。
野外是不存在“豚鼠”的;“豚鼠”是无法生存在野外的,是脱离不了人类而生存的。“豚鼠”也是一种“老鼠”,但“老鼠”却未必就是“豚鼠”的。
以“老鼠”为喻,那么电次、秋、天使恶魔都是城市里的“老鼠”,只不过他们中有人是出生在家乡,有人出生在乡下,却都被带到城市里,在城市中成长的“老鼠”;有人觉得城市里的“老鼠”比较好,想成为城市里的“老鼠”,有人觉得乡下的“老鼠”比较好,想成为乡下大伟“老鼠”;但他们都会是失去了家和家人的“老鼠”。
严格意义上,准确点来说,蕾塞既不是“城市里的老鼠”,也不是“乡下的老鼠”,她是被他人出于某种目的和宗旨,为了满足某些兴趣和爱好,满足观察和操控的嗜好,基于实验和战略,好处和利益上的考虑,从而由诞生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开始,就被豢养在笼子里的“豚鼠”。她是离不开笼子的,是不被允许离开的监视和掌控之中的,一旦试图逃跑就要被抓捕和处理的,从来没有得到过自由和快乐,平等和尊严,拥抱和温暖,恋爱和陪伴,爱和真心,家和家人的,特殊的“老鼠”。她的待遇甚至不如“老鼠”和“野狗”;不管是成为“城市里的老鼠”,还是“乡下的老鼠”,对于她来说都是奢望;只不过她更希望能够成为那乡下里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老鼠”罢了。
她是某些人眼里的宠物和玩具,又是另一些人眼里的武器和工具。但她是电次眼里的心上人,是他的青涩的初恋,是他喜欢和爱着的人——一如电次在蕾塞心中的那样。
*这是一个关于“家犬”和“豚鼠”之间的情感的故事——“鲜花”·“少女”·“恋爱”·“电锯”的故事。
《鲜花·少女·恋爱·电锯》——意象上的妙用,以及画面构图和语言对话的巧妙构思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聊聊玛奇玛和蕾塞之于电次的情感
本文涉及漫画第一部的全部内容,以及漫画第二部的部分内容和关键情节的披露。请酌情阅读。由于内容为文章作者(本人)基于主观意识和认知,结合漫画内容,所得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因此难免就想法和观点上和大家出现冲突。不足和缪误的地方让大家见笑 ...
剧场版临近片尾处,玛奇玛的那一段话的解读。
有关键情节和未来篇章的部分内容的披露,谨慎阅读。剧场版临近片尾处,蕾塞已经失血过多了,却还是试图着用剩下的那一只左手去拉动拉环——这并不是因为她觉得只要变了身就可以打败玛奇玛——从交手中她明白双方实力差距如此之大是不可能获胜的,也不 ...
启迪了我的爱情观的电影作品
要说“启迪”的话,那自然就得是看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毕竟那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换句话来说就是“启迪”了。不过,也不能就只是看了,而是要引发人进行深入、仔细思考的;最起码得是有所琢磨,细细端详、仔细观察、反复咀嚼、慢慢消化其中所想表达 ...
第五集
“我终于抓住了一直在追寻的东西。可是一旦抓住了那个东西,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厉害。假设未来我又去追逐别的东西,紧握在手上时,会不会同样觉得,追逐的过程反而更幸福。那样不就只是一坨屎吗。”于剧里剧外,电次说的是“揉胸”,却又不只是揉胸。 ...
第二集
第二话也出现了很多关键台词。例如:“本来以为她很温柔,亏我还有点喜欢她。没想到是这么恐怖的女人,把人当狗一样使唤。”但一想到Pochita也是狗狗,而电次自己是把他看作人,作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来对待的。这么一想,便就是哪怕是“把人当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