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旧书找到的,貌似是高一写的,记录一下????)

近日,我观看了一部名为《死亡诗社》的电影,深受震憾。这部电影值得细细反思和深挖,折射出了美国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人生观、教育观。
在影片中,有一位特立独行的英语教师﹣基丁老师。基丁老师的第一课是珍惜时间。他通过过去校友们的老照片和诗歌让男孩们明白前人的忠告﹣抓紧时间。他与众不同的课堂受到了关注,虽然他所教的并不会考,但是对男孩们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基丁老师的第二课教孩子们生活的意义,其中蕴含了"我思故我在"的认识。因为我的存在,我的思考,生命才有了意义。自由、自我独立的思考是基丁老师的核心思想。基丁老师的第三课让一个内向、放不开、害怕当众诵诗的男孩﹣托德学会了自己思考,作出了自己的诗。基丁老师热情澎湃、循循善诱,他的话语让托德的灵魂被打开,天性被释放,少年的潜质被激发。他的课堂生动活泼,丰富有趣,教会少年们生命的真谛,不被条条框框和传统的教育方式所束缚。在后面的课堂中,他更是教学生们走自己的路。过去学过一首诗,道:"两条路在树林中分岔,我选择走人少的那一条"。是的,生命是自己的,用不着表演,完全为自己,这就是基丁老师的浪漫之处。我认为,真正"爱己所爱,行己所行,顺从己心,无问西东"的人是极少的,这是真正的浪漫主义,却很少有人能做到。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束缚,总会有着或多或少的牵绊,而尼尔,在自杀的时候却仿佛达到了浪漫主义的最高境界。
在尼尔翻开那一本书,第一个接触到"死亡诗社"的时候,是他迫不及待地想去问基丁老师,在基丁老师说出梭罗的"死亡诗人致力于吸取生命的精华"后,"尼尔表现出了极强的兴趣,并号召重建诗社。尼尔在父亲的管制下受到了束缚,失去了灵魂的自由,他无法成为自己所热爱的演员,却被父亲安排了一条安安稳稳的"考哈佛,做医生"的道路。他受到基丁老师的启发和鼓励,却不敢与他的父亲﹣拥有中国式家长特质"我都是为你好。你必须这么做。"沟通。他害怕,却似乎又理解父亲的苦心,但是对梦想的执着和一腔热情使他走上了一条极端的道路。那场成功的演出和最后的自杀是他为了梦想义无反顾的叛逆。他太累了,他不愿再被束缚,他渴望去做自己的梦,可他拒绝沟通,害怕沟通,是过度专制古板的父亲和逆来顺受,到最后也只有一句" nothing "的自己让他迈向了真正的死亡。可那死亡!是否是尼尔的解脱?他终于摆脱了自己不愿做的事,他的灵魂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放。他,是浪漫的。
生与死的意义是永恒的无解的话题,其中真义人人自有理解。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走好目前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