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爱情,这是一切讨论的大前提,否认这一点,就没有讨论的必要。在这个前提的基础之上,我相信Ani爱Ivan。
我喜欢这部电影,不是因为有多么引人入胜的情节、不是有多么尖锐的社会批判、也不是因为有多么高级的视听语言,我喜欢《阿诺拉》,来自于我对导演所刻画的情感的共鸣。而Miki对Ani这一角色的精彩演绎令我信服,所以进一步对Ani共鸣。我在观影的全程,代入的都是Ani,为她在小教堂的婚礼感到幸福,为她在私人飞机楼梯前为丈夫的不负责心碎。
所以我相信Ani爱Ivan,直到发现我是唯一一个相信的人。
所以当朋友反问我Ivan爱Ani吗时,我才反应过来我一直只代入了Ani。
Ani是性工作者,或者用不那么白左的词,Ani是一名妓女。她习惯了逢场作戏,习惯了用身体作为唯一的筹码和唯一的示好方式(和《喜剧之王》有异曲同工之妙,尹天仇和柳飘飘一夜情之后,尹天仇的第一反应也是付钱,尹天仇和Ani对于可支配筹码的相似的局促都让我心生怜悯。如果再扯远一点,对于柳飘飘,我也未见对其职业设定有如今对Ani这么大的攻击,社会更暴戾了吗?或许是的)。
关于证明Ani相信爱情,我首先需要驳斥Ani图,或者说,只图Ivan的钱(作为一种主流观点)。
Ivan想要包养Ani时,Ani选择了加钱,同样的,Ivan向Ani求婚时,Ani选择了要婚戒。
越是描述Ani对金钱的渴望,越让我觉得Ani爱这个男人,真正的hooker只会放长线钓大鱼,会隐藏自己对金钱的渴望,会让Ivan觉得自己爱他, 会想方设法锁住男人的心,会提前安排好捞一笔就走的计划。但Ani不会,只会把身份极不对等的自卑,用索要钱财进行伪装,把爱情降格到自己熟悉的性交易的舒适区里直到最后,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尹天仇呢?
Ani唯一一次没有讨价还价,是当Ivan也亲口说出离婚时,她心碎了。我知道Ani其实对Ivan母亲加价了,但我更认为是明知不可能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作出的伪装,不会有任何正常人会觉得自己能分俄罗斯寡头一半财产。Ani主动说自己愿意离婚,也是当Ivan称自己为hooker而不是妻子时,婚姻在刚才结束了,现在爱情也结束了。
论证了这为什么不是钱,我想再解释一下这为什么这是爱。
是Ani在性关系和爱情中的反差。Ani生活在红灯区,23岁便以熟练的性技巧独自生活在纽约,她一定是世俗的、是干练的、是有社会底层经验的、是有攻击性的、是需要用刺来保护自己的。在和Ivan的性关系中,前两次都是自己在上位,有一次在家里,即使自己在下位,也会以某种理由重获主动权。
但从拉斯维加斯开始,Ivan在性关系中占据主导权慢慢增多,Ivan从这时开始才在性关系中成为上位者。Ani也从充满底层攻击性眼神,开始赖Ivan,具体可见赌场靠在Ivan身旁时的眼神。前后身份的转换,把主导权交给对方的信任…这种对安全感的掌控由自己交给眼前的爱人,让我相信这是爱。
所以,我仍然喜欢这部电影,是一出好的悲剧,这不是暗黑灰姑娘,也不是当代阶级预言,这是一个好的情感故事,我和女主角一起惊喜,一起做梦,一起经历爱的瞬间,一起心碎,只是对面这个爱人,正好象征另一种阶级。
ps:关于电影还有很多没有在这里讨论,比如Ani到底爱Ivan什么,比如Igor的设定以及Ani和Igor的关系以及被大家讨论颇多的片尾,比如Ani情绪的建构和崩溃,这里想到什么说什么,就不囊括对电影所有的观察了
看完影评,我才发现我是唯一一个相信Ani爱Ivan的人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