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表面上是一则儿童题材的故事,故事内核却“非常成人”,是一则关于人类心灵成长的寓言。

...

它讲述了一个幼儿园时期的小孩怎样艰难融入集体生活,他在这个过程中在精神上、行为上不断被阉割,被塑形的故事。

作为男主的小男孩方枪枪,有过融入幼儿园集体的意识和努力,不断萌发的性意识被打压,也有被集体故意隔离带来的恐惧,最后选择了反抗“同化”却不能成功,只好逃离。

在逃离的路途中,他的眼睛惊愕地发现,让他一直不安的那种“规则”,在外面的成人的世界更是屡见不鲜。

影片在这儿戛然而止,颇有戏剧意味,也是点题的,这个结尾很加分。

...

鉴于原著小说的作者是王朔,且故事的建筑背景有意一直都是红墙、大院和深宫,那么,这个故事又不单单想表现的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艰难与不易,而还有更深的一层指向:

特殊时代,制度对个体需要的漠视,制度想要洗脑和同化它治下的每一个人,想要把每一个人都变成它可以彻底控制和压榨的对象。幼儿园的一切就是“制度”的化身,代表了反人性的恶,而小男孩方枪枪对此的不适和反抗,则代表了人性中原初存在的对自由的向往。

影片中左边一长串小女孩,右边一长串小男孩,在老师的监督下,在巨大的厕所里列成两队蹲坑拉粑粑一幕,让人感觉个体真的被制度禁锢和扭曲成了一种没有性格、缺乏尊严的工具。这一幕对“制度”的无声批判的有力程度、这种隐形的震撼,我认为是完全可以载入中国的影史了。

...

影片的名字叫《看上去很美》,意味…真实的情况很可能恰恰是“看上去很美”的表象的反面,结合影片的内核,以及影片背景里一直明显存在的那股淡淡的忧伤,你才可能明白影片创作者的真正意图。

这样的片子,在现在这个娱乐性至上的资本控制的时代,是不会有人再去拍了,再加上敏感而严厉的审核,拍了肯定也过不了。所以,具有这样精神内核的影片自有其稀缺性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