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河边的错误》,同时觉得魏书均导演和康春雷的编剧给了余华原著搬上电影的独特魅力,他们的改编非常成功。

本片的细节既有趣又耐人寻味,看下面这副海报,请把注意力放在几个配角身上。疯子(编剧康春雷饰演)跟好奇心很重的孩子扭作一团,王宏弹吉他,其他几个人快乐起舞。

海报的题眼是:没有答案

...

观众都有一个共性,看悬疑电影和犯罪电影都会将「寻找凶手,将找到凶手之后惩治罪恶」当作贯穿全片的主题。而导演魏书均却把「没有答案」放在首要位置,这是不是一个错误呢?

片名叫做《河边的错误》,观众们把关注点放在 “河边发生了什么错误和是谁错了”的角度上面。

其实导演和编剧早就在海报上告诉我们了,错误的真相是「没有答案」。是的,这部电影的受害者不光是幺四婆婆,朱一龙饰演的刑警队长马哲,他也是受害者。

...

《河边的错误》有很多「对照」和「代入」,片头的孩子在一片废墟里,拿着假枪和警帽,伪装成警察寻找犯人。马哲在精神失常之后也拔出枪在庙里找疯子,还以为自己把疯子四枪打死。

...

片头寻找犯人的孩子也可以替换作为「观众的代入」,孩子在寻找罪犯同时也跟观众一样在找真相,可是真相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渐变异、扭曲、消失,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个仿佛是真相的空屋子,每个人看到的都是真相,也是假象。如同孩子最后打开一扇门,门外是一片拆得零碎得破砖烂瓦。

...

电影里还有另一个孩子,他是发现幺四婆婆的第一个目击证人,这个孩子很好奇要马哲答应他,找到真凶之后一定要让他看看。

这个孩子不光是证人,同时也代表着等待真相的观众。

...

孩子替代观众在影片里兴奋的说要看到坏人,想知道坏人长什么样儿。

坏人是疯子,这个疯子是编剧饰演的。疯子杀掉的第三受害者就是这个好奇的孩子。

...

这处情节代入的结果是:疯子(编剧)冲过来一砖头把孩子(观众)给撂倒了。

疯子杀了孩子,编剧谋杀了观众!

可好么,我看场电影,正琢磨是咋回事儿呢,被编剧冲上来照脑袋揳一砖头。

从来都是观众骂导演、骂编剧、骂演员,观众被编剧打应该是人类影史上头一回了吧!琢磨到这儿就想笑,魏书均导演和编剧康春雷的恶趣味也忒损了。这下子就明白啦,为啥宣传海报里疯子(编剧)跟孩子(观众)要扭打在一起,编剧打观众,观众不得打回去啊?

我之所以特别喜欢《河边的错误》,是因为这部电影把观众也完全拉入影片之中,以身份代入的方式,全程参与侦破和寻找真凶真相的全过程。观众时而代入马哲的破案视角,时而是孩子的代入身份,每一种身份都给与我们完整参与破案和寻找真相的参与感,有了参与感的乐趣就能吸引更多的观众买票进入电影院,共同寻找“真相”和“错误”。

如果说《河边的错误》是成功的,那么这部电影的成功因素一定是由导演,编剧和摄影三个人组成,可以说他们三个分别组成了骨骼,肉体和灵魂。三个各占百分之三十之后还余下百分之十是谁组成的呢?

答案是观众

《河边的错误》票房收入超过3亿,同时还入围了第 76 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官方单元,斩获第七届平遥电影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奖和迷影选择荣誉奖,朱一龙的票房号召力在好故事好改编的辅助加成之下,让影片大获成功,观众的参与感强也让电影获得了极佳口碑。

上面通过细节和代入感谈了影片的成功之处,下面再聊点有关现实与幻象的有趣细节。

马哲分不清现实与幻象,所有人也都分不清,这正是「影片追求的目的」。

幺四婆婆被杀案还未发生前,马哲回警局,局长告诉他电影院坚持不下去了,给你们刑侦队使用吧,那个地方“隐蔽”。然后马哲就带着刑警们搬进电影院,在舞台上隐蔽(公开)的办公了。

...

马哲的办公室是楼上的放映室,他坐进放映室隐喻着他变成放映员,舞台上的刑警队都是演员,大家一起表演给观众们一场戏。电影有一处镜头,他拉开随意放置的一盘胶卷,透光看过去,胶片里的人正是即将登场的疯子(编剧)。紧接着案发,观众们跟着马哲队长的视角开始入戏了。

案发后马哲在放映室里独自看案子的幻灯片,他操作幻灯机也在隐喻,他是放映员在操作播放电影。此时他的精神状态是正常的。

...

随着时间前进案子侦破发现突破口之后,出现了第二个受害者“宏”。电影院外“电影”被拆下,电影里局长说没人看电影了,可是电影外的真相是我们正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又出现一处荒诞的讽刺。

...

异装癖许亮自杀之后,马哲的精神也很快出现问题,从这里开始影片在马哲的视角下出现荒诞跟失焦的情况,现实与幻象从这里开始交叉,模糊。

回看警察局里的黑板报就有了另一层解读和味道。板报上的顺序是:干警自我价值的实现。

...

局长把电影院交给马哲,让他们到电影院的舞台上工作时从下图的角度板报字的顺序是:现实的值。导演和摄影把镜头取景截取到这里恰好形成颠倒的比喻,隐蔽即公开,现实即幻象。

...

后来马哲在别人的照片里看到疯子,小饭店里他也发现疯子对他笑。作为一个正在追捕疯子的刑警队长,他不但没立刻捉拿疯子,反而吓跑了。

...
...

马哲跑出饭店,疯子倒追出来,轻蔑地看着他。于是马哲重新鼓起勇气掏出枪,追上去打死疯子。

疯子从照片里出现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马哲看到的幻象。

马哲在小饭店里看到疯子可能是真的,但马哲开枪打死疯子,绝对是他的幻象,幻觉。

现实的颠倒和混乱,压得马哲喘不过气,他扛不住了,他想辞职。恰因为他一直追寻真相,苦苦追着疯子的杀人动机不放,又想把异装癖许亮为何自杀搞清楚,所以才让他逻辑失准,精神失常。

许亮死后马哲坐在幻灯片旁,眼睛无神,精神恍惚,又对应上了开始破案时他精神百倍逻辑清晰的状态。

...

马哲认知上的错乱在摄影上也有体现,他到许亮家里了解案情,摄影角度恰好选择可以映照许亮的位置。许亮死后马哲出现精神上的问题,他坐在立柜旁边,镜子也映照出好几个他,暗喻马哲已然“精神分裂”。

...

我看采访有提到《河边的错误》主要采用胶片拍摄,营造陈旧的色彩质感和略有失焦的效果,让观众觉得幻象十分逼真难以分辨,同时也能通过胶片的特质赋予真实还有言外之意。更有趣的是马哲的梦境,真正的幻境却使用了数码摄影机拍摄。

于是造成一种效果:

现实的图像模糊,梦境却很锐利。

...

清晰和模糊的对比是由摄影带来另一层荒诞的体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