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金融危机似乎又来了,不妨来回顾一下上一次的教训:

2015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5项提名的《大空头》最终只获得了最佳改编剧本这一个奖项,然而这并不妨碍它成为观众心目中的好电影。因为它用一种浅显、风趣的方式讲述了一个非常深奥与枯燥的事件——美国次贷危机。

2007年爆发并席卷全球金融界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它的确从很多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其留下的深刻影响潜移默化的浸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然而这么大级别的一次金融风暴却很少被改编成为电影,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奇事。是好莱坞害怕惹怒金融权贵而刻意为他们遮丑么?显然不是。我想多半还是因为素材过于专业化导致剧本容易陷入生涩难懂而难以搬上银幕。

...

幸好还有迈克尔·刘易斯这样一位著名金融记者以及亚当·麦凯这样一位擅长喜剧片的导演,才让这样一部既深刻又不乏幽默的好电影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到这一场金融飓风的暴风眼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影片非常专业、系统且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讲述了次贷危机引爆的导火索—— MBS(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与助燃剂——CDO(次贷证券集合)的来龙去脉。并暗示了美国这样一个良好运行若干年且机制完备的金融制度为何顷刻间倒塌的内在原因。

...

那便是美联储V型反转的货币制度以及格林斯潘对于房地产泡沫过于乐观的态度,也包括标准普尔、穆迪等重量级评级机构为了彼此竞争而对次贷违约风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失责,当然最重要的仍是美林、摩根大通、雷曼兄弟等金融机构为了高效率赚取利润而制定出看似天衣无缝、实则漏洞百出的金融产品。

...

从 MBS到CDO,普通老百姓与非金融人士根本搞不懂它们的构建与盈利模式。它们涉及到了长期债权(银行房贷)通过创新性证券化吸引长线投资而让原债权人短期变现,将优质债与垃圾债打包以降低产品风险,再层层分销到整个华尔街乃至全球以分散风险等等一系列颇为复杂的过程。它原本是以证券化的方式加快货币流通并平摊风险,出发点是良好的,却因为过于信赖事后被证明有渎职嫌疑的评级机构而忽视了基层违约风险。

...

从片中可以看出那时整个美国都麻醉于房地产高速增长的虚假繁荣中,所有人都嘲笑看空者。而贪婪的金融机构将资金杠杆过度放大也注定让这场灾难演变到了几乎无法收拾的地步。这些都很容易让普通人质疑金融业存在的基础:不直接产生实物与价值的行业究竟有何存在意义?

然而通过一部电影显然无法探讨如此宏大的命题。所以导演只是通过四组大空头在本次危机中的先见之明来警示金融体系那看似环环相扣、无懈可击的盔甲下实则蕴含着无穷的杀机,而这四组看似发国难财的成功者并非没有提前告诫大家,只是身在泡沫中的人们不愿意从美梦中醒过来而已。

...

这四组大空头为什么快人一步?他们各有什么成功的秘诀呢?

第一组: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的对冲基金经理迈克尔·巴里。

他是靠纯粹的案头工作来发现危机苗头的。这需要他仔细阅读大量的MBS基础文件。据说除了这些文件的起草律师,全世界只有巴里博士认真阅读了它们,因为其他人都依赖于貌似公正的评级机构。

...

金融从业者最平实却又最高深的武功便是理性与严谨,在这两方面做到登峰造极的巴里博士发现了漏洞,并通过金融机构为自己定制了看似傻瓜才会要的房地产做空产品—— CDS(信用违约互换)。可以说,巴里博士是一个人在战斗,几乎全世界都与他为敌,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

由于是他最先发现并创始这种做空产品,他势必经历最长的亏损期,因为在真正危机爆发前他的基金都必须按月支付数额巨大的保险金,这让他旗下的基金市值最高亏损至-19.3%。于是他的老板与投资人勃然大怒,纷纷施压于他。

...

此时的他是最为孤独且抑郁的,但他的另一项绝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便是无与伦比的抗压能力。他通过在办公室里拼命演奏重金属音乐来缓解压力,并熬过了这场漫长的两年等待。他的基金收益成绩单最终定格为+ 489%,在这场金融海啸中,他笑傲江湖。

巴里博士是金融界的一个另类,与那些在拉斯维加斯开同业者大会时还穿着西装革履的标准商务人士不同,他平时在办公室仍然穿着邋里邋遢的T恤与短裤。正是这种重里子而不屑面子的特立独行才让他在华尔街显得卓尔不群。

...

第二组:瑞恩·高斯林饰演的金融掮客贾瑞德·韦内特。

他偶然间听说了业界关于巴里博士的笑话,并从中嗅出了商机,不但自己购买 CDS(信用违约互换),还四处游说各路基金经理,试图在与他们的合作中抽取佣金。他的汇报方式相当“立体”,用叠叠乐这种儿童玩具完成了次贷坍塌的形象演示。

他的成功模式是华尔街的范本:嗅觉灵敏,惟利是图,不择手段将利益最大化。自己的资金全压上仍嫌不够,还得想方设法拉更多人上船以赚取佣金。这是典型的华尔街做派,油滑而嗜利。他的诀窍很“常见”,所以导演没有花太大的笔墨来书写,又或许是不屑吧。

...

第三组:史蒂夫·卡瑞尔扮演的基金经理马克·鲍姆。

他是个脾气暴躁、爱打断人发言之后又自顾自打电话离场的傲慢家伙,然而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拥有善良品格的人,因为身处华尔街这个尔虞我诈的大染缸而感到深深的自责与苦闷,他是一个出污泥而不染的谦谦(cu lu)君子,痛恨虚伪与欺诈。这使得他变成一个不合群者,谨守道德的同时处处碰壁。

...

他的成功之道在于如猎狗般的追逐精神,他不相信直觉与嗅觉,只相信缜密的调查与暗访。他的团队是片中唯一走入基层做实地调查的实干主义者,他们杀入前线从而掌握了真实的还贷违约现状数据与预期评估。这使得他敢于顶住压力大规模做空,因为他压根儿就不相信一个脱衣舞娘能按浮动利率还贷五套房加一处公寓。

...

第四组:由布拉德·皮特扮演的银行家本·霍克特与他的两位平民级投机交易者。

这是一个奇怪的组合,两位小级别的私募基金经理偶然间窥见了商机,却因为资金量太小无法动用机构席位购买到 CDS(信用违约互换),于是他们求助于在华尔街颇有名望与门路的一位朋友,这便是处于归隐状态的霍克特。

霍克特是个理想主义者,厌倦了金融界的浮躁与伪善,归隐于乡间过着与世无争的逍遥生活。之所以要帮助那两位投机者估计是因为对华尔街的痛恨激发了他的斗志,狠狠的砸向对方的下颚便是他作为隐者的复仇一击。

...

当两位同伴因为买到 CDS而欢呼雀跃的时候,感性的霍克特不无悲凉的说到:“你们知道你们刚刚做了什么吗?你们在对赌美国经济崩溃。这意味着,如果你们赢了,人们会无家可归,大批人会失业,大家没有退休存款,养老钱都没了。我最讨厌就是这一点,把人换算为数字。告诉你们一个数字,失业率每上升1%,死亡人数就会增加4万人,明白吗?……别在我面前为此而跳舞。”

这便是他的成功之处:置身事外,客观而冷静地分析事态发展,并作出不随大流的判断与决定。

...

这四组人用不同的理念与方式获得的同样的成功,靠的是与众不同的眼光与一以贯之的行动。他们是大空头,敢于与大多数人看法不同的人,他们必须冒巨大的风险与全世界为敌。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胆量!

片尾字幕交代各位主角的现状,令人感概的是巴里博士并没有因为第一个察觉风险而受到商界与政府的重视,没有人来向他取经,反而是他被审讯了四次,被联邦调查局查账。他现在惟一在做的小型投资,只关注一种商品:淡水。

...

如今,整个华尔街还在继续自欺欺人,继续发行着类似的金融产品,它们只是CDO换了个名字而已。

回到片首:“不懂之事,自会小心;惹祸上身,皆是自以为是。” ——马克·吐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