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ruaL

在20年网络冲浪时,已经听闻卢卡斯·德霍特这一位新人导演,年轻、才华横溢、关注酷儿议题是关于他的报道中反复提到的三点。而今年《亲密》入围戛纳后,毫无疑问这部电影必定是要看的了。最终如愿以偿,也并没有让人失望。

《亲密》最大的亮点是它极其细腻的感情线,相比之下剧情很普通,甚至是毫无新意。但瑕不遮瑜。片中对“刚刚步入青春期”这一节点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变化、矛盾冲突刻画淋漓尽致。
影片结构很清晰,我把它划分为四幕:亲密—疏离—失去—余波。与Leo家花田的:绽放—枯萎—死亡—播种相对。
  
亲密:主角Leo和Remi处于一种亲密的关系。影片开头是会勾起大多数观众回忆的,熟悉的童年片段:玩游戏。引出了影片第一个长跑镜头。五彩斑斓的花田映衬着他们纯真美好的关系,更是暗示着这段关系如鲜花般,不细心呵护便会凋零枯萎。
彼时他们是无忧无虑,陪伴彼此多年的玩伴,超越普通友谊(边界感),一起吃饭、睡觉;但又未达到爱情(按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亲密、激情、承诺只占一角)。这就导致了孩子们在后来进入校园,面对身边环境的变化,亲密关系开始瓦解——没有特别必要的事件将他们“束缚”在一起,以及恐同、要求男性“阳刚”的社会氛围。 

最出彩的一段戏是Leo睡不着时在Remi身旁的耳语:

...
...
...
...

很有故事感以及纯粹的一段。柔和的灯光舔舐着两个正在成长的少年的面庞。静谧、美好。

疏离:开始上学。Leo和Remi毫无防备、按部就班地被投入一个新的环境中。新环境下他们仍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但同学对他们关系的猜测(尽管询问“are you a couple?”没有恶意,但确实带着一种刻板印象),以及对他们开的玩笑让Leo非常不自在。他想交新朋友,他想脱离这种状态。于是他选择了自己并不擅长的冰球运动,离开Remi,把自己fit进“阳刚”的模式中。

失去:Leo的疏离让Remi感到不解。他保持着自己原有的和Leo的相处模式,但Leo拒绝了他;他试图改变自己,来到冰球场探望Leo,继续遭拒。他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差。直到Leo不再和他一起骑车上学,以及真正意义上地“推开他”(看到这段里Remi的歇斯底里我暗暗不安)。这段亲密关系真的终结了,而且Leo拒绝承认他们亲密的感情——这是Remi角度的看法。
Remi是一个敏感细腻的人,他无法接受这一点。也像一部分青春期少年,他选择了隐瞒和极端的方式来应对:在房间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影片到这一刻猝然转调。让很多观众措手不及。
不过导演Lukas是一个温柔的人。尽管直接划下生与死的界限,但处理方式贴近极致的婉转。原因,一方面,这个故事灵感源于他自己的经历,在青春期的时候,他更像Leo,去迎合所谓“阳刚的男性社会标准”,他确实失去了朋友,但当然,朋友没有结束生命。如果表现得过于直接可能显得假大空,hold不住;另一方面,如果直接把“死”这一结果盖到每一位角色头上,成为让他们喘不过气来的重担,某种意义上会毁了影片。再有!于心不忍啊。

不过这份温柔的悲伤已经足够让人落泪了。影片后一个多小时把观众推入了一个又一个悲伤的浪潮中。Leo演员Eden那对清澈的眼睛,那些情绪,看着就让人心碎。
我自认为是泪点比较高的人,但也忍不住湿润了眼眶的场景有三:

一、Leo和Remi妈妈Natalie在冰场的对话。这不是一段顺利的对话,尤其到后段两人经常沉默。他们心知肚明,但谁都在犹豫是否要提起逝者。Leo不敢、Natalie不忍提起那些过往。是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了。就像1899提到的那种感觉:逝者move on,生者却被留在原地。

...

二、Leo鼓起勇气到Remi家。那曾经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Natalie说,Leo,你是来探望我的吗?

这个可爱的孩子真诚地叙述着自己的校园生活。都是再普通不过的琐碎日常。但Leo不是Natalie的孩子,她的Remi已经不在了。Lea为我们贡献了相当精彩的表演,一位克制隐忍的母亲,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

三、Leo“阳刚”的训练其实并不适合他自己。经过漫长的冰球练习,终于来到赛场。然而开场即受伤——手臂遭到冲击而骨折。

...

在医院包扎的时候Leo因痛流泪,后转变为大哭。父亲和医生都以为是Leo怕痛,感觉太痛了,所以痛哭。
Leo在肉体上确实感到疼痛,同时也像很多观众指出,他或许联想到Remi的自尽,那更痛;根据我个人的体验,这是经历一场压抑后,借助另一件事发泄情绪的做法。Leo在失去Remi后,这个角色一直没有非常激烈的情绪表达,但不代表他不对Remi的离去感到心痛。他一直被Natalie的疑惑所纠缠,感到内疚和惭愧。直到这一刻,他借着骨折的痛来发泄自己的悲伤。
这一段总让我回想起过去,面对一些难过的事情,这部电影太容易让人共情了。这些情感点都是非常细小的,然而Lukas把它们抓住并展现出来了,这就是非常赞的地方。

最后,Natalie在树林中拥抱了Leo,他们和解了,Leo得到了宽恕。不久后,Remi一家搬走了。Leo播下的花朵种子又长成了花田。只是,暮然回首,他奔跑的后方空无一人。
这与他之前寻找哥哥和结交新朋友形成了对比。我们和Leo一样以为失去Remi的情况是可以改善的,并没有,Remi是那一个特别的人。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心里永远会留下那一个空洞。当风吹过的时候,就感觉到它的存在了。

...

-
当我们苦苦追寻,像Natalie一样,想要得知Remi去世的原因时。只会越发地心梗。直接原因是Leo的推开,毫无疑问。那为什么Leo要推开?他们的同学。他们的环境。

环境。一个具有宏伟概念的词语。
所以绕了一大圈其实我们找不到直接,导致Remi死去的“真凶”,那一个具体的个体。

深深的无力。
不过,要做到改变环境,需要每一个具体个体的努力。

今天偶然读到一个动物界的现象:企鹅会聚在一起取暖。当一大群企鹅挤在一起的时候,中间的企鹅会因为温度太高而热死。但环境温度低,大家都要取暖。那怎么保证没有鹅冷死或者热死呢?那就是所有的企鹅会动起来,热的往外走,冷的往里走。
人是具有比企鹅更高智慧的生物。尚且企鹅都会互相关爱,人何尝不能。
将心比心,放下的偏见,去爱,去尊重,那世上就会少一个失去的Remi吧。

  -
  不得不返回戛纳竞赛组,拿出金棕榈的《悲情三角》比对一番。怎么说,我个人更偏爱《亲密》。但我也明白为什么金棕榈给了前者:探讨社会问题,显得更高大上(虽然这个社会问题探讨得挺无聊,作为喜剧是真没戳中我笑点)。《亲密》和社会问题沾边,包括校园霸凌、身份认同等话题都涉及,无具体探讨。引申含义全靠观众。所以,更像是一部导演的私人回忆录。这一对比《亲密》的格局就被打下来了,可以理解。
不过我们依旧需要《亲密》这样的电影,它具有价值。让我们把目光投回自己身上,找到那一份共鸣,去倾听,去思考。它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