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第一次看《八部半》的感受
大师作品肯定是要反复看很多遍的,我在确定了自己有一定积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后才选择看这部电影,谁知对电影的理解依旧困难,除了前四十分钟费解之外,许多元素我都不解其意,后期总算算是把握了最明显的脉搏,先写下第一次看最直观的感受,以便以后回过头来对照。
首先视听上自然不必说,豆瓣上有用户说这是一部导演装逼加上观众追捧的电影,在我看来导演不是在装逼格,而是真的有逼格。视听上的高度表现力彰显导演纯熟的业务能力,从这一点上看《八部半》就无法被过誉。
第二是惊叹于西方几个发达国家的文化高度,六十年代在影像上就开始不断解构自己,凸现现代性危机,叩问虚无,寻找意义,这样的艺术敏感度是让人钦佩的,以后说什么也得出个国学习学习扩宽一下眼界。遗憾的是,感觉六十年过去了欧美文化并没有本质上的进步,反而出现了文化降级的趋势,不知道是我眼界窄没看到最高端的还是怎样,目前的市场给我一种这样的感受。
目前电影给我能有把握解读的地方其实就是虚无感,导演通过梦境解构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尤其通过自己的情感关系这一最具表现力的方面解构自己,女性在他的脑海里完全沦为符号化的人物,和花花草草瓶瓶罐罐并无区别,这样的视角凸现了人物的孤独,往深看是一片虚无。想来也很有意思,现代性危机本质上是虚无的恐慌感,人们为了对抗虚无不断解构自己,但解构到最后依然是一片虚无。这样的现实最终让主角找不到意义之岸,于是自杀。影片直到这里都没有实现指向的统一性,没能成为艺术,而是思绪乱飞,在被我被观众解释而不是在表现。结尾导演用圆圈把这些事情圈了起来,让我们站在圈外思考问题,这样一个解构的过程不就是意义吗,实现了艺术的表现任务。虽然有点涉嫌过度解读,但围着圆圈跳舞和导演把这些事情圈起来的设计意外形成了呼应,我喜欢这个不知道是精心构思的设计还是无巧不成书的巧合。
还能说什么呢,六十年代,这样一部高度凝炼了视听语言和艺术前沿思想的电影,自然当得起神作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