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等到香港等到上海,最后在高中附近的资料馆看完了。几个月等待的时间似乎也是我完成上一段感情内心closure的时间。听了很多遍willingly,尽管期待值已经过高,但居然比期待中还要好……

看前半段的时候,我其实没有百分百代入,因为本质上还是一个暗恋的故事,并不是那么的特别。可能只是女同主题的故事太少,拍的少的就更少吧。不外乎是潮湿、温暖的、想要靠近的欲望。是美的,但并不是能给我新启发的。
只是女主在奥斯陆游荡的时候,我奇迹般发现那些地方我居然一个人游荡的时候也去过……真的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中央火车站Deloitte大厦,晚点的火车还有撒了的热美式,路上没化的雪,早早打烊却有着温暖橱窗的临街店铺。第二面见它时,这座城市就换了一个样子——冷峻的、需要抬头才能看清的。其实奥斯陆并不是我喜欢的城市,仅仅是一个中转站而已,遇见了种族歧视,坐在蒙克美术馆睡着了,但莫名其妙,这一年半我会时常想起它,想起中央火车站,想起电车。在女主奔向老师家时,从奥斯陆中央火车站天桥的钢筋中拉长镜头,我从来没在一座电影中体会到镜头下的城市与自己经历能够如此重合,哪怕是我生活了二十一年的北京,也没有这样的感觉,仿佛贴着身,做了一场梦。
是什么时候开始真的全情投入被打动呢?看完电影后过了几个小时,真的像做了一场梦一样,很多东西快忘掉了。我只记得看到两个人穿脱毛线衣的时候第一次哭了(没明白为什么哭,也许是觉得它太美好易碎了吧)。中后半段有一段我哭得好狠。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妈妈和老师的对峙(?)。在我看来,妈妈更像是一个成熟的、能表达感情的、有底线的自己。我尊重自己的感情,同时我知道我是一个也会尊重他人边界的人。但请你直视我,请你不要逃避,不要拿“你不是我的理想型,这么说会好受些吗”这些属于成年人的托辞来搪塞我。请你不要用假惺惺的理智来推开我,请你不要用防卫和辩论的姿态来回应我,请你不要用成年人关系中的权力结构来套在我们身上…我从来没有想伤害你,也许我有自己的欲望,也许你恰好是那个把围巾给我绕了一圈的人,那我从来没有伤害过你啊……
我曾以为只是女主暗恋时的一厢情愿,看的时候甚至觉得女主有些自作多情,但后面才会感知到,不是她梦境的呓语,有些东西是真的发生过的。我感知过。女主角也感知过。
前半段老师的形象是在回忆中、对话中、文稿中塑造的。带着毛线柔软质地的回忆,现在想想好像加了柔光镜一样,在奥斯陆暖黄的灯光下被烘着,总是不太真切的。而和妈妈对峙的老师才是现实中真正的老师,坐在临街咖啡馆里,只记得那个画面是冷掉的,没有阳光。在那里,清清楚楚看到了老师在感情上的犹疑、自私、搪塞。说不上坏,但她的模样我再熟悉不过了,某种曾经经历过的不舒服具像化了。“你也感觉到了吧?你也很明显对她动心了吧?这不是她一个人的幻想,对吧?”。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解脱,一种自我确认。对于我来说,妈妈去引导,以及旁白中我的那句“这一句不能否定blabla”是对我这两个月一些情绪的宽慰。
我也很喜欢这个轻盈的结尾,梦的收束不是那些潮湿温暖幻想成真,也不是成年人带着防卫姿态匆匆结束的对话,更不是和一个无趣的男人发展无趣的性缘关系。而是走出梦,直视梦中出现的其他人物,欲望的客体在此时消失不见,更为真实的东西浮出水面。关系结构在这里被打乱重组,梦醒后并非是恍然大悟或者心空了一块,而是带着过往的一些东西,收束然后整理。女主依然是那个和我一样有点驼着背的人,依旧在社交中有点迟钝,但也可以继续往前走。很多爱情故事都是一个人在街头向前走作为结尾,只有这个不落入俗套。
ps:忘了有一个超级喜欢的点!不知道是不是有过处理呢?里面翻译的是“姥姥”而非“外婆”,用的是“出道作”而非“处女作”。感觉很多外国电影翻译都会习惯性翻译为后者,如果真的是有意去注意这点的话真是太棒了🥹完全女本位啊
pps:还有一个点我也很喜欢,虽然是同性作品,还是女同很喜欢开玩笑“恋姐”“恋老师”下典型的人物关系,但看的时候我反而觉得性别、年龄、身份都不重要,甚至这个人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欲望的产生和落下。但还是没太懂为啥“爱上女生就是女同了吗”这句话有啥好笑的………?为啥大家都在笑?给我很诡异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