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了好久要打4分還是5分,和第一部相比精彩之處更精彩,但大團圓結局、結婚生育那套叙事的回歸又讓我忍不住覺得前面的一切好像都白費了……

其中女主和男主糾纏不清的戲基本上都跳過了,就像某個短評裡說的那樣,一個因為婚紗就拒絕和男友結婚的人,為什麼能在第二部和一個雨夜砸玻璃發火吃軟飯的男的結婚?如果結局都是要找一個結婚,第一部那個男的明顯更好吧,“俗女”不意味着要找個差男的結婚吧……總而言之這一對分分合合的片段我幾乎全都跳過了。

但這部出彩的點太多了,莫名其妙想起《随機波動》劉小樣那期嘉賓哽咽着說娜拉出走後的那段。我暑假開着車聽着這期節目甚至想在路邊停個車大哭。所以什麼才是出走?出走後我們又将去向哪裡?為什麼沒有一個模闆、一個範例告訴我那些出走的女人是怎樣的?我們缺少一個充滿想象力的生活,缺少對于中年女性生活的想象力。

第二部最成功之處在于把第一部裡的女性配角的故事展開——搖擺着逃離家暴的育萱、學英語學開車的媽媽、學寫字提出要自己住得外婆,能感覺編劇有意識在挖掘她們的故事,而不是把她們當作整個家庭的npc。其實李月英喜歡的是炒的碎碎的酸口的西紅柿炒雞蛋,但是沒有人知道。其實育萱被丈夫家暴很久了,除了那個警察誰也不知道。喜歡媽媽(對不起看了兩部之後居然不知道媽媽叫什麼…)蕩着秋千的背影,除去為整個陳家前後操勞,她也有屬于自己的故事。

除了對于她們個人的塑造,另外一個精彩之處在于對于女性之間各種關系的描摹。母女之間那種微微的敵意和女兒被騷擾後母親給她毫無保留的擁抱,那一幕真的太太動人了。婆媳之間的微妙氛圍、警察小姐給育萱的擁抱、媽媽對父親出軌的那個初戀情人的幫助,如果說曾經的我覺得女性幫助女性隻是句口号的話,那這部劇最大的幫助是讓我知道了這種幫助落到細微之處究竟是怎樣的。

但是為什麼這種對于女性出走後的想象力戛然而止了呢?嘉玲結婚生子、媽媽原諒爸爸,就像之前的一切掙紮與逃脫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