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晚上,我和爸妈一起看完了《好东西》,开始观看前,我向他们推荐说这部电影堪称去年评分最高的电影,但是看完后,我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深深的怀疑之中。《好东西》真的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吗?在我看来,它甚至很难称得上是一部电影,而更像是一个披着女性主义外衣的都市小品。

我是怀着严肃的心情进入电影的,首先震惊我的小叶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一开始我只知道她在追求一个疑似渣男的人,并且她大概率知道自己正在追求的是一个渣男,例如保安大叔已经很清晰地告诉她经常有美女去找这个男的。小叶被塑造为一个因为母亲的性格和教育问题而从小严重缺爱的人,并且是严重的恋爱脑,但是看到她和那位渣男医生睡在一起的时候,我还是感到震惊。我想对导演说,虽然她缺爱,虽然她恋爱脑,但不代表她是傻逼。缺爱和恋爱脑也不构成她无脑倒贴一个会给她说甜言蜜语、肯定她、给她“爱”的帅哥的理由。当渣男说出:“我不知道我是人格上还是心理上不健全,我好像无法确立一段关系,我好像没那么需要恋爱”的经典语录时,我妈说道:“放什么屁,说白了就是下半身需要呗”。

在人物塑造上,其次震惊我的是赵又廷饰演的前夫哥形象,他只具备一个形象特点,就是嘴贱。他的作用就是出演一个不负责任的前夫的形象,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和另一个角色男鼓手来一场雄竞。这个角色塑造得相当扁平和幼稚,看得人一脸问号。我真想问问导演,你要不要看看自己塑造了个什么东西出来?这真是一个正常的成年人的形象吗?这样扁平而幼稚的角色形象是可以出现在电影里的吗?

接着是男鼓手莫名其妙地爱上了单亲妈妈王铁梅,或许爱情就是这样,不需要一星半点的理由,仿佛他们俩之间就必须要来一段感情一样。本来这也无伤大雅,但是画面一转,突然看到他们俩抱在一起,亲热地无可开交的时候,我真是震惊地想跳起来。实话实说,这样的画面看得我恶心,这样的情节真的是必要的吗?意义何在?

除了人物塑造,电影的对话风格我也很难接受。尤其是场景中有多个人物进行对话的时候,我感到我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看春晚小品。一切混乱而嘈杂,夹杂着很多或许是笑点的东西。的确很多地方都把我逗笑了,我看春晚小品也会笑,我感到我的笑和看春晚小品时的笑没什么区别。整个电影的对话就像是一个个小品的组合,演员你来我往地丢包袱。举电影中期五个人在一起吃晚饭的场景为例,这一段中频繁出现有人突然拍一下桌子的事件,我认为观感很不好,看得人头疼。这和我的预期有很大的差别,后来我或许明白了一点,这也许是导演刻意营造的荒诞效果,例如前夫哥就是一个极富荒诞性的形象,而王铁梅也曾穿过一件印有“90%荒诞”的衣服。这么一想,这些小品般的诙谐幽默的场景似乎又可以解释了,但我依旧搞不懂导演想在这荒诞背后传达些什么?

《好东西》能够大获成功,女性主义的议题居功至伟。但我想说,这部电影其实和女性主义根本没多大关系。从内容来看,我认为整部电影唯一能体现女性主义的地方就是王铁梅的人物塑造。她是一位独扛家庭和职场两大重担的真正的独立女性,历经辛苦,无人诉说,同时又具备着阅尽千帆的潇洒和透彻,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除此之外,整部电影可以说是和女性主义没有任何关系了。真正地刻画女性主义这个主题,靠的不是在人物对话中轻飘飘地提几句上野千鹤子的名字,说几句书中和互联网上的有关男权女权的词语,例如“结构性压迫”,“父权制”,“性别红利”,“原罪”等等,把这些关键词一股脑塞到人物对话中, 再一说而过,这样的事情谁都能做到。用这种方式来呈现主题的电影不配被称为一部女性主义电影,甚至可以说是玷污了女性主义,它用轻佻而浅薄的方式阻止了对于女性主义的深入探讨。

小叶作为电影中第二重要的女性角色,导演对她进行塑造的聚焦点是有问题的。小叶原本想被塑造为一个勇敢追逐音乐梦想的青年女性,但导演却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描绘她打打闹闹和追求渣男的事情。我认为将这些时间分出更多去刻画她对于音乐的痴迷和追求,效果将会更好。例如电影中小叶记录下王铁梅忙碌的一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并播放给小孩猜,这个画面堪称整部电影中最好的一幕。又例如小叶和男鼓手反复尝试直到找出最合适的撞击声。这样的画面为什么不多描绘一些?在我看来,渣男医生这个角色就算完全删除,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王铁梅的塑造也是同理,对于她工作方面的描述不够深入,甚至有些脱离实际。电影中对于她工作场面的描写整体看下来,让我感到她好像是个自由时间的工作者,不需要准时准点上下班,即使是在自媒体公司上班好像也不应该这样吧。无论是描写王铁梅上班改稿,和同事讨论,亦或是直播带货,都有种一笔带过的嫌疑。本来这部分投入的时间就少,这样笔直式的刻画就更难让人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每个职场人都要面临的压力。例如一闪而过的直播带货画面,完全可以呈现为王铁梅在直播时充满激情,慷慨激昂,但直播结束,又立刻卸下面具,露出疲惫不堪的一面。

最后,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一种脱离生活实际的感觉。我认为这部电影的导演和那些拍出严重脱离普通人生活的都市丽人剧或是职场丽人剧的导演没什么不同,他们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地脱离普通人的实际。王铁梅生活的地段、租的房子、孩子上的学校,在我看来已经超越了很多很多的普通双亲家庭。即使电影的确刻画出了王铁梅面临的巨大压力,但是小叶、高富帅的医生、精致的生活环境,诸如此类的经典元素,仍是让人嗅到了一丝都市丽人剧的气息,即便制作组试图掩盖。因此,就像我开头所说,这部电影更像是一个披着女性主义外衣的都市小品,而它女性主义的外衣则来自大量的关键词的堆砌,体现在人物的台词中甚至是人物的衣服上,这样的刻画无疑是空洞的。导演若真的想刻画出当代独立女性,不如沉下心来,沉到真正的现实中去,打破自己几十年来生活的局限,去观察那些真正的为了家庭奔波劳碌,陷在生活的泥潭中无法脱身的女性。你或许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切实地拍摄她们一天生活的纪录片,或许都比这部电影更具力量感。

现在回想下来,我一开始对这部电影的定位并不准确,我是怀着严肃的心情进入电影的,看了一半才发现并接受它是一个喜剧的事实。《好东西》是个喜剧这个事实或许可以为它扁平而幼稚的人物塑造提供借口,解释为幽默或是荒诞,但即便作为喜剧来言,它依旧是一部平庸的喜剧。就像文学作品应当具备文学性一样,好的电影也应当具备电影性,而《好东西》在这方面显然没有做得很好,它的叙事、视听和人物塑造都有些失败。而让它收获如此成功的女性主义的标签,实际上电影中的探讨也并不深刻,而只是浮于词语的堆砌。《好东西》在豆瓣上拥有9.0的评分,在我看来是严重虚高了,它对不起让它大获成功的女性主义的标签。它称不上是优秀的电影,而由于个人喜好的原因,我认为它甚至不能算是合格的电影。观看完毕,难免让人遗憾地留下”盛名之下,难副其实“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