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仿佛是喝了一杯“看似是白开水一样,无色无味,实则是辛辣入喉的烈酒”一样的感觉。喝的时候没感觉,后劲儿真大。

作为一个intj+处女座,在观看电影作品时,时常热衷于寻找一些边角细节。开头小孩的帆布包上写着“school kills artists”,我相当赞同。本人曾经在高三某一次模拟测试中略有失利,拒绝完成考试总结,认为考试没考好就是没考好,写多少总结也没用。后应班主任强烈要求,利用一个语文早读的时间,洋洋洒洒写了一个四字骈文的考试总结,韵脚全押,字数对仗,却被班主任无情否认并叫了家长。噫嘘嚱!识不得artist的school老师,多得是。

整部剧的风格,轻快、沉重、幽默、搞笑、现实、理想化、充满现实感。小孩王茉莉,小孩强大无比的超人老妈铁梅,顶着泡面头、极度缺爱的歌手小叶和她的那个“妇女之友”床伴胡医生,对小孩妈一见钟情的“工具人”鼓手小马作为主要人物,串联起整个故事,哦对,还有小孩不靠谱的爹承包了很多笑点。跑个题,电影一开始,我就发现是在上海拍的,那个精致的调调,一看就是“吾沪”。我还是很喜欢上海的,所以对这部电影有一种主观感很强的认同感和舒适感。

如果我没记错,剧中应该两次提到了“好东西”,点了主题。这个“好东西”是什么,它应该拥有一个广义的定义。我认为这部剧阐述的“好东西”,是无论经历多么痛苦的历程,生活一定会给我们勇敢面对曾经的创伤的力量。铁梅遇到了小叶,在彼此了解的过程中互相了解到了对方的伤痕和不愿提起的黑暗面。有争吵也好,有互骂互怼也好,能在人海中相遇,彼此勉励,真的太难得。我很喜欢看小叶他们去铁梅家吃饭的片段,因为我从小到大就渴望可以有这种邻居。但是可惜,没有。也没有兄弟姐妹的我,有什么事情只能跟朋友提起,但是朋友又不是随时有空,70%的东西都是我自己消化。片中有个让我记忆很深的片段,就是当“妇女之友”得知小叶和铁梅是“一对”而且小孩不是小叶的孩子时,铁梅发现小叶说了谎,从愤怒到流泪到拥抱小叶,再到帮小叶演戏那里,真的觉得,她们能有彼此,真的是生活给的“好东西”。这是我曾多么渴望的画面。

另一个小细节,是小叶和铁梅两个人在天台聊天的时候,铁梅身上T恤的字:you can't do everything for everyone. 就和小叶说的一样,你不是所有人的妈妈,你不用事事都做好。是啊,不用事事都做好。但是身为人母的铁梅,可不敢苟同。因为她不是一个人,她还有小孩。强烈的责任感迫使她不敢停歇,不敢喘息,不敢松懈。小叶带给铁梅的“好东西”,就是让她稍微歇一歇,喘口气。然后,铁梅也开始接受了小马,that's it.

小孩的部分也是一个高光。从被迫在乐团里做“鼓掌非常棒”的捧场观众,到小叶和小马带她进入音乐世界,她克服内心恐惧,勇敢站上舞台演奏架子鼓。小孩也在被救赎。单亲的环境并没有让她变得混乱不堪,反而情绪很稳定,人间大清醒,堪称“小孩姐”。有时候感觉,小孩子太懂事不是件好事。剧中的小孩可能因为父母离婚导致她比同龄人稍微成熟一些,可她依旧是个上小学的孩子。她可能也会感到幸运,遇到了小叶,小叶带给了她小马,小马将鼓槌交给了她。

故事的最后,小孩对铁梅说了一句话:正是因为我们足够乐观和自信,才可以直面悲剧。这句话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讲,太过于真实。我在尽力保持乐观和自信,为的就是在面对悲剧的时候可以稍微坦荡一些,稍微坚强一些,眼泪堂堂正正落下的同时,目光可以保持无比的坚定。

Remember, you can't do everything for everyone. 努力过就好,保持本心就好。世界瞬息万变,努力把生活过的像彩虹糖一样吧。

生活就是颜色和白开水一样的烈酒,看似平淡,喝下去其实很多刺激。不由得让你感叹,嗯,是个“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