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影片是由美国与波兰双国籍导演杰西·艾森伯格自编自导,并由基南卡尔金和本人共同出演。该影片获得了第97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与最佳男配角的提名,并由基南卡尔金斩获最佳男配角。
其讲述了一对表兄弟大卫与班吉共赴波兰参加一此“大屠杀”之旅的故事,探讨了痛苦、记忆与遗忘的主题。影片深刻细致地塑造了两兄弟的人物形象以及前史和关系。从最早来看,两人曾经居住在波兰的祖母在经历大屠杀后和无数犹太人一样移民到了美国,并成为他们口中的干尽杂活自强不息的一代移民。而后他们的父辈在祖母的托举下奋力成为了社会的中层同时,也因发展而走向不同轨迹。两兄弟参与了这个过程,他们的生命经历了一个共度童年的美好,到后面去往不同地方发展的变迁。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家庭且事业有成,而另一个却活在地下室中成了一个吸食大麻的瘾君子。本次历程之前两人已经很少见面,唯数不多的一次还让活得光鲜亮丽的弟弟大卫留下了心理阴影——看到每天表现潇洒的表哥因服毒自杀未果而昏厥在沙发上,这也成了他内心的疑问。
奶奶去世后,两人为了遵循遗嘱而踏上了这次寻根之旅,在回望末曾蒙面故士的同时也看一看奶奶以前的家。
影片中导演用了大量笔墨表现大卫与班吉的不同,从两个的衣着、行为习惯以及内心认知里。前者俨然已经成了一个美国式的精英,衣着得体,行为有礼谨重,一副成熟理性却谨小慎微的作派,而后者却大大咧咧,直言不讳,时常表现出幼稚而与众不同的一面。可以看到大卫像一个观光客,而班吉却通过与同行旅客深度交谈、将脚浸泡在街边水池、与英雄雕像恶搞式合影而直正体验当地的生活感受。班吉还质问旅人为什么要坐头等舱,因为他们的祖辈是在拉牛羊的车厢中进入集中营的。与之相反,大卫对他这种刻意寻求痛苦的作法不能理解, 甚至与之产生言语冲突。
导演用这种方式塑造了两个经过社会和时间的分化后已经完全不同的波兰犹太后人,却用历史的共同记忆和情感纽带将二者维系在一起。这两个典型的当代犹太美国人在“回归之旅”的人为情境中自然而集中地产生碰撞,准确而有力得突出了导演所见的真正痛苦——即正在被遗忘的重要共同记忆以及必然越来越遥远的情感关系,这也是影片从剧作角度能收获认可的原因。
最基本的,影片构成了一个真实的影像世界,并塑造出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两兄弟的人物关系与逻辑也细腻真实。其次影片的突出之处在于成功巧妙得使用了上述戏剧结构完成了一个需要漫长时间和事件积累的关系、情感变化的集中表达,兼具了叙事节奏与深刻的历史、社会、生活洞察。最后,影片用个体情感和记忆表达了犹太民旅乃至有共同经历的方群现在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具有强烈的当代性与世界性,是对“大屠杀反思”这一母题的创新性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