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164分钟的无删减完整版。
毫无疑问,这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导演谢晋的封神之作。
摄影、场景都做得相当扎实,分镜和构图寓意丰富,但又特别干净利落。
时间线从1963年开始,绵延到1979年结束,通过集中展示特殊时代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人物的关系交织和命运变化,向观影者们深刻剖析了时代的严重弊病,血淋淋但异常勇敢,这种尺度,在当下是不可想象的。
这部史诗电影是如此宏大,充满了无数细节与隐喻,装入了如此繁密值得探讨的内容,在下拙见,只能简单谈下印象最深刻的几个人物:
李国香:
特殊十年之前是芙蓉镇国营饭店的经理,凭借县委书记舅舅的关系调到了县里商业局当科长,而后又在特殊十年中摇身一变为红人,回到小镇上“继续革命”。
这个角色,是影片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是既得利益阶层的一个代表。
人性的恶在她身上是淋漓尽致,满口都是仁义道德、革命理论,实则处心积虑处处维护、扩张自己的私人利益,满足自己的隐晦欲望。
最典型的就是她与自己的下属私下日日鬼混,而后却高喊革命口号,棒打小镇上的一对“黑五类”苦命鸳鸯(胡玉音与秦书田)。
她也是特殊十年中典型的一大票“精神分裂人”的代表。
李国香也曾被打倒,被迫与被自己打倒的胡玉音、秦书田一起接受批斗,这是影片中具有莫大讽刺性的一个情节和场景。但是她很快就会“忘了”这一段不堪的历史。
虽然在文革中也有起落,但是“整人”一直是李国香的“爱好”和擅长,在特殊十年后安然保持住了官僚身份,还能准备去省里结婚(暗示又攀上高枝)。
在这个时候,她遇见了被劳改归来的秦书田,有些尴尬,但仍恬不知耻,惺惺作态。
这个角色,没有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唯有“自己的利益”,对她来说,一切都不过是自己的牟利工具:革命、信仰、运动、口号、包括他人都是工具而已…
李国香,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她的命运轨迹和最终的结局,亦是代表了影片的一种观点:恶有恶报并不存在,反之,善有善报,亦并不存在。
从这个角度讲,这是一个异常残酷的结局。
胡玉音(刘晓庆饰):
在这部电影里,年轻的刘晓庆的表演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她的表演让她成为了影片仅次于编剧和导演的第三根支柱。
刘晓庆的那些微表情和细微的动作设计,往往在瞬间反复变幻,令这个人物的内心状态“跃然纸上”,清晰传达给了观影者,并成功制造出强烈的共情。
你仿佛能听得到胡玉音这个剧中人物的“呼吸和心跳”。
胡玉音的第一个男人“桂桂”,因为“反抗”四清工作组而死亡。影片故意隐去了“桂桂”的具体死亡原因,但就这个人物胆怯又容易激动的性格设计,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如此急促,大概率不是正常死亡。
“桂桂”死后,胡玉音与同为“五类份子”的书生秦书田(姜文饰),在漫长而又受尽凌辱的扫街日子里,患难与共,日久生情,在众人的白眼里艰难结为伉俪。
在小镇当权者李国香的操纵之下,两人因此都被判了刑(秦书田劳改十年,胡玉音因为怀有身孕,2年劳改缓期执行),这一个非常之晦暗的情节。
影片的结局,十多年前正确的事,而后一直“不正确”,在最后再次变得正确,一切都是那么魔幻,但没人告诉人们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狂风暴雨过去了,人们的脸上恢复了平静,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但仍心有余悸。
究竟谁给你们的权利,把老百姓的生活当着一片实验田,制造出如此多破败凋零的生命和人生?
这是来自历史的拷问。
老谷:
复原军人,粮站主任,一个真正的善良之人和有理想之人。
雪地里,醉酒的老谷与空气“作战”那一场戏,尤为重要。
这个曾经为革命出生入死的人,却迎来了自己梦想的反面,而且最让他感到有心无力和极度无奈的是这次他面对的是一个看不见的敌人。“看不见的敌人”,这意味着这次他没有任何的胜算。
老谷在医院里的那场戏,呼应了前面与看不见的敌人“作战”的那一场戏。
他看见护士军帽上的红色五角星,不由得潸然泪下,因为他联想到了自己曾经为了革命出生入死,这一刻他心如刀绞,而又非常茫然:他搞不懂,究竟为什么现在会变成如此疯狂的时代。
这两场戏,都是一种异常痛苦的诘问。
1966年,天安门一片狂热的红潮的真实历史镜头与芙蓉镇上发生的运动、影片中主要角色的大字报等场景交叉剪辑,提示观影者这些角色的命运与特殊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影片中甚至还直接提到了在特殊十年初期被打倒的某位重要历史人物的名字,尺度不可谓不大。
今天你是整人者,明天你可能就是被整者,同样,今天支持你的人,明天可能就是要打倒你的人…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运动”的奇幻,深深揭示了其中并没有什么真理存在,而只有披着各种堂而皇之的口号的“利益斗争”而已。
一个引爆人性之恶的扭曲而混浊的时代,值得所有人深深反思,而不是被掩盖。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小小的芙蓉镇就是当时代中国一个浓墨重彩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