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着学校三秒卡一次的网速再看这部电影,卡顿着看,把放大再放大,就发现了不少之前未发掘的东西。

首先是布景。

沉闷的画面被各种装置点亮,但却不花哨,墨绿的地毯淡蓝色的灯光,接吻时的背景是紫色的,还有那个巨大的红色亮面螺旋桨。安东尼奥尼的画面带有一种悬在真实与不真实,现实与浪漫中间的趣味性,他的眼光太前卫,以至于看完后我怒而购买ccd实现自己的复古梦。

...

车,电影里出现过很多次男主角在车内的画面,虽然是车,但要敞篷,一下子视野就开阔了,男主角男主角也有的是空间容他放荡不羁了,从车里看向车外,那就更有料了,淡蓝色的车座和黑色的地面,感觉安东尼奥尼喜欢的画面总是蒙着一层灰,不明艳,但也丰富。

...
...

安东尼奥尼完全不怕撞色,这种大胆的设计几乎贯穿了整部影片。被漆成蓝色红色的楼房闪过去,然后把进度条来回拉个好几遍,再抬头感慨。

“安东尼奥尼!重新漆的楼房竟然只出现了几秒钟!”

果然艺术家们都不在意,他们追随的是片刻的惊艳,换作是我,我估计要给楼房好几个特写!

...

还有这个玻璃反射,实在是太精彩,虽然现在很多电影都用了镜面反射把两个处在较远空间的人囊括在一起,拍出了若即若离的感觉,太前卫了有点!深入解读一下就直接对应了两个人的关系,与此相同的还有接下来的镜头。

...

用窗框,门框,墙壁,还有其他竖立在画面中间的物体隔开两个人这种拍摄手法依旧能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里找到范例,可以说本片里男主角的拍摄工作室就是一个经典的片场,各类颜色结合的毫不突兀,人物调度也片段鲜活不无聊,两个演员的肢体动作也很耐人寻味。

...

这场里男主听到电话铃声接起电话,结果电话在沙发下面,太怪了,但在安东尼奥尼的调度下竟显得异常平常,就感觉电话就应该在沙发下面一样!

然后就自然而然的让观众接受了绿色这一大背景,正片二十多分钟,正式进入寻找摄影的本质这一主题。

...

电影里的绿色很好看,虽然画面一延伸到大草坪,就有点迷失方向的感觉,男主角从树后不停改变位置,被拍的两个人也不断运动,从缓慢移动转到女主追逐男主,从慢到快。

换句话说,安东尼奥尼用电影空间加强了电影的节奏感,让角色即便处于空旷的环境下也能紧张起来。

...
...

这张出现在男主角摄影集里的照片应该算是彩蛋吧。

照片里的人是本片的编剧科塔萨尔。

从照片就能看出他与故事相同的气质了,能写出“好吧,最好今天就出事。”这样的台词,当然也不是一般人啦。

当然,提到《放大》这部电影,被讨论最多的还是结局那场命案到底存不存在,我个人认为是不存在的,结尾那场球赛就是证明。

放大其实就代表什么也看不清什么也看不到,而nothing就是一切。

但我认为幻觉本身是存在的,就像我们睡觉时做梦,只不过现实和梦境被混淆了而已,最后留给我们的感觉也是真实的,惶恐,激动,好气,全都是真实的,而这真实其实也源于我们自己,大概只是因为我们真实存在而已。

第一遍看放大,感觉男主角是个偏执傲慢的人。第二遍看放大,把男主角拍到的场景错记成了偷情。第三遍看放大,才感觉男主角是个挺有意思的人。

他的舒适圈是流动性的,当他在自己的摄影工作室,他可以成为一切的主人,肢体感觉行为都要听从他的派遣,他傲慢,没有礼貌,把模特视为物体,更直接把别人留在房间里,自己却大摇大摆的开车离开。他叫模特鸟儿,试图寻找到自己强烈存在的证明。

...

但与他在摄影棚里没有礼貌的表现相比,古董店里的他却熟练了些,那是因为他摆脱了摄影师这个值得他自满的头衔(根据他的摄影集也可以了解到他确实在摄影这方面很有实力

...
...

他冲破的第一层舒适圈是摄影棚,他要寻找真正的摄影艺术,所以走出去。

在我看来男主角是个自闭又傲慢的家伙,只是感觉。

...

影片里的感情部分,就像是两人在紫色布景后面的桥段,不能归结到爱,那只是一种吸引,互相吸引,调戏与渴求之间的吸引,仅此而已。

以我最爱的一张截图为结尾吧,感觉躺在纵贯线上,出口被堵死了,但我毫不在意,毕竟存在就是虚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