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说在法国,即便放大到国际影坛,像贝特朗·塔维尼埃(生于1941-4-25)这样拍摄如此多题材的电影导演,真不多见。为此,他赢得法兰西“电影先生”的美誉。他的电影生涯,并非剑走偏锋之类,倒是循序渐进的那种。他大学学的是法律,后从事新闻工作,并撰写影评,著述有《美国电影30年》《亨弗莱·鲍嘉》,看得出他对美国电影的喜爱。这与他之后的电影表达,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当然,他原想成为约翰·福特那样高不可及的导演,渐渐便成为一个远去的梦。最终,他成为那个一直低调又声名远播的自己。

...

《圣保罗的钟表匠》(1974年),作为他拍摄的首部电影,获柏林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这是我一直念及的影像,那种不声不哈的简约步履。总体来说,贝特朗·塔维尼埃的电影具有可贵的包容性,且不缺深度与锐度。这个从他执导的《狂欢节开始》《法官与刺客》《父亲的怀乡病》《科南上尉》《通行证》《乡村星期天》等片即可了然。何种题材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从家庭关系、战争,到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无所不包。他以极大的人文关怀,探求社会和家庭,显示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在这些电影的骨子里,贝特朗·塔维尼埃最关注的还是社会底层人的生存状态,这些与法国“左岸”倒比较相近,但他一直独往独来,并不画地为牢。他擅长刻画各类人的心理,那种看起来平静却极其落差的人生状态。这得益于他叙事的深情内敛,再配以油画般优美的画面,让影片游走于现实棱角的想象之中,其文艺气质显得独树一帜。至今他的电影,常常成为电影工作者追逐及揣摩的研究对象。

人们一直有个误解,好像贝特朗·塔维尼埃在意的只是一种格致下的情调,以及其固有论见下的评判。的确,他并不回避社会的问题,反而热衷抛出现实的种种不堪。但他所有的视点都是建设性的。他在意的是现实这艘不明所以的航船,到底最终要把人类带往何方。这不是一个简单地“左”和“右”所能归纳的。灯红酒绿下,那些双手插在口袋游荡于街头的年轻人,他们到底在想什么,他们究竟要走向何处。

这种深究并非一般导演所能具有。一个导演的素养和思想,最终决定了他创作电影的走向,并乐此不疲。毫无疑问,他就是如此地偏爱这纷繁混杂的世界,去探寻整体社会背景下,这些年青人价值观如何的失落。这部获得1994年德国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新鲜诱惑》(又译《诱饵》《手到擒来》1994),正是如此。当我再度认真扫描,可以说,经过时间的检验(恕我观影是比较挑剔的),《新鲜诱惑》堪称一部经典电影中的社会写实佳作。

...

片中,娜塔丽与艾瑞克,一对恋人。艾瑞克与同住的小伙布鲁诺都是二十岁的年轻人。好像他们从不思考地生活。他们崇拜美国流行文化,墙上挂着篮球巨星乔丹等人的画像,梦想着攒一千万元去洛杉矶开服装店当老板。他们觉得法国太小,没有美国那么的广阔和自由。艾瑞克作为主脑,怂恿布鲁诺一起抢劫。说白了,就是利用漂亮的娜塔丽去勾搭有钱人进入到住所,然后利用空隙为艾瑞克和布鲁诺留“后门”,继而进去实施抢劫。

“色诱抢劫”是一个老掉牙却从不过时的套路,说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以不同形式上演也不为过。《新鲜诱惑》便是改写自法国一则真实而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一则新闻创作成电影,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导演从中针对他们的天真、残忍有了新的诠释。他巧妙地注以鲜明的现代色彩和反叛精神,着重刻画这三个青年人那种虚无的生活态度,以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性表现手法,真实还原了这三个年轻人走向邪路的令人颤栗过程。

...

三位演员极为出色,完全入戏,以至于这部电影在法国上演时引发“这是要为罪犯开脱罪名”的指责。不要说二十年前,即便在当今法国社会或者说老欧洲,对很多年青人来说,生活似乎失去意义和价值,他们沦落于怠惰的麻木中。各种思潮混乱尚有待澄清。片中作为中产阶级子弟代表的艾瑞克,可谓英气逼人,仪表堂堂,但在这幅衣冠楚楚的外表下,隐藏了一个邪恶的灵魂,简直就是魔鬼附体。艾瑞克的恋人娜塔丽同样如此,家境也不错。布鲁诺只是一个无脑的跟屁虫,心狠手辣起来却不含糊。

...

在我看来,片中主角始终是心无旁骛的娜塔丽。这个18岁的傻姑娘女孩,简单直接,对于爱情充满向往。她只是听命于恋人的不法行为。她不会想对错,也从不想恶果。我们对于无知的娜塔丽,对于男友那种一意孤行的跟随,多少有点痛惜。的确,娜塔丽并非天生的孬种,而是因为爱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或者说她甘愿为艾瑞克以身试法。

也就是说,这三个男女并非穷得叮当响被生活所迫的走投无路,而是迸发着一股崇拜力比多的“美国梦”所致。想想,单阿尔·帕西诺主演的那部《疤面煞星》,他们就看了20遍。那种暴力与血腥对于他们来说,已深深扎根于内心,只待最后一击。导演意在呈现一个痛点:电视、电影、广告、音乐,及美国强势流行文化,成了一种洗脑机器,是导致头脑空虚的祸根,传媒使这些年青人一切向钱看,以至于他们为了钱,竟然丧心病狂地去杀人。

...

当然,这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哪种犯罪都能找到相对应的缘由。流行文化只是快餐消费,无关对错。从来就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前提只要它不是坏的。片名便小有寓意,被新鲜所诱惑,那种有钱人无法抗拒的生理冲动。这是当代特殊社会的竞技场,犯罪的青少年即是社会的受害者。导演将影片的真实背景描述为“录像剪辑文化”的时代,饶有深意。

...

在这个影像泛滥的年代里,年轻人心灵空虚黑暗,最终成为充满暴力、色情和好莱坞电影的牺牲品。且不论导演所持的社会主义式立场,至少在某种层面这是一个事实。但抢劫需要眼线,娜塔丽通过夜吧主管吉恩·克劳德认识很多有钱人。只是他们的前几次行动,因为富人家中的摄像头,以及密码锁,只得途中放弃。他们并不想被发现,这是他们天天预演所没想到的。

...

由性感艳丽的娜塔丽去引诱这些有钱人,当然会手到擒来。没弄到钱,还要杀人,如同艾瑞克冷血地指使布鲁诺说的,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杀了他。艾瑞克对娜塔丽说我很郁闷,要实现千万目标,他们并不想罢手。参与作案的娜塔丽开始也被他俩当作“婊子”,与被抢人一起被绑。当然,这是做做样子,慢慢地被艾瑞克推到另外的屋子。他们实施暴力的同时,她只是坐在那戴上耳机听流行乐。显然,她不想听到凄惨地叫声。她唯一享受的极品是“我只抽库尔牌的(烟)”。

...

好笑的是,娜塔丽对艾瑞克说过在美国,他(布鲁诺)不能与我们住在一起。娜塔丽只感到了布鲁诺的残暴和懒惰,却从不去反思这来源于男友的怂恿。艾瑞克对娜塔丽说过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幸运星。有空,他们就一起勾画在美国生活的大好情景。对于娜塔丽来说,她不会想到这样的美好,也许可以走其它的路去实现,但她仅仅认可艾瑞克这一条险道。但离一千万的目标,至少还有半个地球的行程。一旦上了贼船,就难下来了。但他们不会停歇的。他们接下来的抢劫目标是老道的有钱人阿来。

...

其中一个被寄予最大希望的阿来,也是个没钱的主,他只是一个负债累累的债主,以至于他早早申请了警方保护,只要警方来电,他没接听电话,警察就会赶过来查看。没钱到处伸手借钱,把自己装扮成有钱人,也是这个病态社会的一大特征。尽管阿来与艾瑞克套近乎,说他同是犹太人,而犹太人从来不抢劫别人。的确,艾瑞克有点下不了手。但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轮到布鲁诺指使艾瑞克对阿来下手。布鲁诺瞪着艾瑞克说他必须死。

...

二人轮流作庄,谁也脱不了干系。由此,阿来同样落得个惨死。娜塔丽早早吓得跑到楼下车里等待,惶恐不安地跑回了家。我们假设,如果这时的娜塔丽及时向警方报案,那至少对于她的人生将有一个根本性的转机。主动与被动,永远是一件事的两面,结果肯定会不一样。但她的问题在于,她明显感到了他们的不对劲,且认识到如此下去,她自己恐哪一天也会死在他们手上,但她还是侥幸地追随他们下去。

...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警方找到了服装店上班的娜塔丽,尽管她装着若无其事地想蒙混过关,但还是被警方识破。警方说每次他们杀人你都不在现场,但你知道吗,他们的残忍,是你在电影里从未看到的恐怖谋杀。这句话击溃了她心理防线。迫使她如实招供。警方迅速出击,在他们的居住地逮捕了他们。

...

片中的娜塔丽如此的不在乎,如此的冷静,就好像以前她的参与只是一个旁观者,或者凑凑热闹而已。这不仅仅是说她不懂法,而是受到了艾瑞克的长期的蛊惑,在意识层面已积重难返。堪味的是,天真的她,居然若无其事地对警察说,我对你们讲了他们所有的事情,你们会让我回家过圣诞节吗,我爸爸妈妈还在等着我。这时,我们看不到那位警察的脸,也听不到他的回应,只有刹那地一片黑色。电影就这样结束了。这种沉默之下的震撼力,难道还要多余的话吗。

2018.3.31

(转于公微《经典光影手册》2021-3-26原文标题:“擒来的“色诱抢劫”)

敬请关注公微《经典光影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