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的“二十二大明星”,指的是1962年,由中国电影的泰斗级人物、著名编剧、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牵头,经周恩来提议并钦定的22位电影演员。他们的照片悬挂于各大影院休息厅的显要位置。

而从这22个名字,也能管窥出17年(1949-1966)中国电影的基本面貌。既有旧时代的遗风,又有新时代的朝气。
先说旧时代,上海电影制片厂入选的七位演员,均是横跨新旧中国的影坛的翘楚。仅民国时期的话剧四大名旦就占三位,即白杨、张瑞芳和秦怡。赵丹更是旧时代的当红小生,他在新中国的表演,其实更好。还有孙道临、上官云珠、王丹凤早早就是风头极健的名角。

北京电影制片厂严格地来说,真正从旧时代里走出来的便只有谢添一人,于洋、陈强已在建国前开始了电影表演创作,他们出演的电影,已完全接受共产党领导,属十足的根红苗正。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入选的演员,他们的艺术青春全都绽放在红旗之下。最年轻的是刚刚出演过三部电影的祝希娟,她成为22大之时,正处于她的第二个本命年。

在这里,仅表演而言,我也就自己目力所及,稍稍排个序。男演员第一名是谢添,他也能稳坐中国电影史上演技排行榜上的头把交椅。他擅演反派,但无半点脸谱化可言。
他的表演是高度精准的,但又能传神之余演出失神之韵来。这是极为难得甚至神奇的,由他主演的《林家铺子》是中国电影表演的最高峰,所有微表情都照顾到了,却又让人浑然不觉。

第二名是赵丹,他的表演从京剧的功架里吸引了极为宝贵的营养,饱满而舒阔。他不甚标准的普通话,不仅韵味十足,而且还入骨入心。他的表演大开大合却又神采飞扬。
他个人演技的顶点是《武训传》,卑微洗刷不去的慈悲,苦难吞没不了的善意,以及满怀希望后最为朴素的绝望。都在赵丹的手眼身法里,如盐入水,又如水如海,饮一口便满心苦涩。

第三名是崔嵬,他的第一部电影是《宋景诗》,他在演这部电影时,时任中南文化局局长。而他甫一亮相,便以磅礴才情将铁骨铮铮的农民起义将领演绎得可亲可信。1956年,崔嵬从文化局辞职,来到北影厂工作,一心扑在心爱的电影行业。

赵丹曾说过,演员当中他最佩服崔嵬,不去做官,全心演戏导戏。老舍曾赞过崔嵬,不管他演什么戏,他总是他,而他又恰好是他所扮演的人物,很少看出他作戏的痕迹。他是那么地从容不迫,亲切可爱,把他放在一个故事里,他就自自然然地成为了剧中人。老舍说得真好,我就不多说了。补充一点,据闻崔嵬还是22大明星中官方排序的第一名。

女演员头把是张瑞芳,只要你看过她演的《李双双》,就会心服口服。眼角眉梢全是戏,但又是实在不过的生活本身。她仿佛自带泥土和山野之气,就这么热烈爽朗向你吹拂过来。
她面对不争气的丈夫时,先是气,后是哭,再接着便是破涕而笑。一个接着一个的跳转,灵活而飞扬,但这些不经大脑精密运转的情绪反应,却让我们明白并喜爱这个敞亮而欢快的农妇角色。也就是说,张瑞芳演出了下意识的传神。

第二位是于蓝,她与第三代导演中的翘楚水华的紧密合作,更使她的电影之路步入辉煌。她扮演的革命者并不停留在怒目圆睁和铿锵有力,而是更多地展现家常感,是宽厚的母亲,是和蔼的大姐,这与她坚定的革命意志并未产生违和感,相反倒带给我们一种如沐春风般的沉静大气。

她本人也坦言,她更愿意扮演普通的劳动者。她个人最为满意的表演是电影《龙须沟》中的程娘子,而她的儿子壮最欣赏母亲的是《林家铺子》中的张嫂。她演日常极好,舒展妥贴,能照顾到规定情境,又有叙事任务之外的流水感。

第三名想来想去,还是留给上官云珠吧,因她最好或最完整的表演都在旧中国。她在新中国演配角居多。她辞世前的两部作品,均给我留下极深极美的印象。分别是《早春二月》和《舞台姐妹》。她在那两部戏里,台词极少。只用那弱弱的眼神打量那个越来越坚硬的世界。

同时她也用余光反射自己的余生。尤其是《舞台姐妹》,她坐在梳妆台前,不置一词,却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流水无意,落花无情。她在告别舞台,也在告别人间。

前三名之后,我就不往下列了,省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毕竟文无第一,艺同样无第一。无论怎么排,怎么列,都会让人欢喜让人忧。我也只是,也只能做到一家之言。
这也难怪,22大明星出来之后,有人就认为位列其中的有几位是不够格的,还会说其中有些遗珠。例如,中国电影表演大家石挥、金山,以及四大名旦之首舒绣文就不在其列,也包括我个人极为钟爱的演员魏鹤龄。还有十七年最为耀眼的小生形象,能文能武的冯喆,包括人气极高的郭振清,他演的双枪李向阳是几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他还是第一届春晚的主持。



还有人认为反派演员只有陈强一个,是不是单了些。可以加上李纬,又或者是陈述、项堃。怎么说呢,每个人心中都会有那个共和国时期的22大明星,这也可看出,17年的中国电影,自有它浑朴中的繁荣,才会有这么多能往人心营中驻扎的面孔。

我个人的看法,这份名单有它经得住考验的恰当和周全。兼顾新旧两个时代,老中青皆有,既有炉火纯青的表演楷模,也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新秀。如金迪、祝希娟。同时还囊括进人气最高的,极具偶像意味的青年演员,王心刚和王晓棠。


从这份名单里,我们还能感受到那个辞旧迎新的年代所特有的朝气。正是从这些生动的面孔上,活跃的身体里,得到了可作为纪念的保留。他们的存在,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实现了电影、时代与人完美结合,亦是优良的映照。看到他们,你不光能看到一个不曾远去的时代,你还能看到他们的表演之光,正与电影之美、人情之好在互换光亮。

特别想提及的是,在这22大明星里,共有九位演员演而优则导。他们分别是赵丹、孙道临、谢添、崔嵬、于蓝、于洋、李亚林、张圆、王晓棠。
成就最高的是崔嵬,北影四大帅之一(另三位是水华、成荫和凌子风),他执导的影片《小兵张嘎》,是中国最好的儿童电影之一。他们不仅仅是明星,还是电影人。

余生也晚,22大明星里,我采访过的有秦怡、于蓝、于洋、谢芳、庞学勤、陈强、葛存壮、田华、王晓棠。
我为此而庆幸。我要说的是,他们本人时常比他们在银幕上还要更可爱,还要更动人。你只有是一个有意思的人,才能去创造一个有意思的人物。


这其中,于蓝、庞学勤、陈强、葛存壮已仙去。在此,我衷心向那些去往天国的人们祈以冥福,而健在的人们能够延年。
感谢你们。

作者| 赛人;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