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偶然一天,看到李沁一条动态,说自己扮演的巧珍将要和观众见面。一时又惊又喜,此后就默默期待着,总算在今年等到了改编自《人生》的电视剧《人生之路》。为了对电视剧有更深的理解,前段时间还重温了一遍原著。现在电视剧也到了大结局,姑且抒发一下所感所想。

电视剧并不只是小说的影像化,小说的内容大概只有10集左右,而全片30多集的篇幅就意味着增加了很多小说外的人物和情节,当然也有改编和删减。每次看到名著改编的影视剧,脑海中总会浮现六老师的至理名言: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如果一部激励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小说被改编的面目全非,即使作家早已离开人世,我想每一个有良知的读者都不会答应。好在,电视剧的主创还是有一定匠心的,从选角、置景、配乐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来,总制片人魏巍曾说:“我们在陕北都是实景搭建,窑洞是在当地实地勘察,找到合适的窑洞,从农民手里租下来,然后一点一点地改造。门窗、家具,甚至演员的服装,很多都是从当地农户家里收的旧货,为了追求真实的年代质感。”当然从剧中也能看到美丽的陕北风貌,80年代的县城,特别是马店小学,学校外风景如画,教室里破烂不堪,鲜明对比下仿佛说明了理想与现实只有一步之遥。然而,不足也是有的,出戏的飙车,夹生的方言,没有冬天的陕北,若干BUG的剧情等等。因此,即使在央视黄金档播出,即使取得收视率破2的佳绩,在观众的心目中还是很难将它归类为高品质国产剧。

编剧洪靖慧说《人生之路》是《人生》的“全传”,这也算是继承了路遥的遗志,毕竟小说的最后章节的标注就有所体现,以下是《早晨从中午开始》原文:

高加林虽然回了故乡的土地(当时是被迫的),但我并没有说他就应该永远在这土地上一辈子当农民。小说到是结束了,但高加林的人生道路并没有在小说结束时结束;而且我为此专门在最后一章标了“并非结局”几个字。

随着剧情的拓展,作品的内核也得到延伸和改变。小说主要表达的那个时代的局限,作者真诚地描绘了生活,力图真实地记录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发生了什么,并没有“异虚作假”,同时还率直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认识。而电视剧在此之上,由不断发展的生活出发,重点去解决记高加林们以后应该怎么办。主题曲《人生路遥》是电视剧思想内核的集中体现,我就摘取其中几句,稍作展开谈谈自己的理解。

被梦高高地抛起 现实摔我一身泥 学着脚踩着大地

梦想,如同手脚一般长在每一个主配角的身上,或远大或务实。特别是高加林的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一段逐梦之旅。三起三落令人揪心,高考本能实现去大城市的梦想,可是却被冒名顶替;就任教师唤醒教育梦想,不料遭遇意外处分;二叔回乡,进入体制,深得领导赏识,无奈心高气傲,攀龙附凤,决心斩断过去,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清净,灰溜溜回到高家村。一次次朝梦想前进,一次次被现实摔打,原因何在。电视剧中展现了人物的成长,前期的高加林,自卑自傲,小肚鸡肠,怨气重重,取得一点小成就沾沾自喜,而遇到挫败就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直到景老师开导,亲眼目睹无臂的栽树人,才放下怨念,脚踏实地,不再好高骛远,接受目前的一切。

...

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你越想挣脱就越是禁锢,而当你坦然面对后,不知不觉中就走上的人生的高地。

不过,原著中的人物成长还包括摆正了对待土地的态度,路遥的小说一直都有的“恋土情节”,即无论身在何处,还是要从出生成长的土地上汲取精神力量,可电视剧对于这一层却缺少展现,不免有点遗憾。

不管苦与乐都是我要的 比如爱过你

不管得或失都是我认的 比如错过你

爱情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另一大因素,在这一方面,电视剧基本尊重了原著,并无过多改写。其中巧珍的爱情态度最令人动容,不顾家人、世俗反对,勇敢的去追寻自己所爱,当对方提出分手后,也不纠缠,和平分手,各自安好。结婚后,尽心尽力做好妻子和母亲的本分,与加林和亚萍保持舒适、恰当的关系。马栓死后,自食其力,抚养女儿,在大城市安身立命,果真是一个金子般的女人。

除了巧珍之外,其他人的爱情之路也是充满坎坷,加林为追灵魂伴侣,饱受争议;马栓痴心专一,苦苦等待;亚萍得而不爱,爱而不得;双星兢兢业业,只为寄人篱下。

是苦是甜,爱过还是错过,都是无怨无悔的。因为他们对于感情,不是盲目的一时冲动,不是万念俱灰后的自我放逐,而是主动性的去追求,勇敢去爱。

全剧最让我感动的一幕就是加林找到巧珍要分手,巧珍听了一半就懂了。然后几句真情流露,眼泪瞬间下来,一句“加林哥,我走嘞”后,毅然决然回头,伴随着雷佳的歌声,背景消失在岩石后。这一次离别,不仅说明从此二人就是两个世界了,也是对自己青春时代里感情的告别。

...

...

都已是 最好的 笑和泪都值得

都已是 最好的 亲手选的生活

电视剧将民办教师被顶替改为上大学被顶替,这一改编强化了戏剧冲突下的人物命运感,同时让整个电视剧的故事更有悬疑性和紧张感,更有故事张力。作为全剧最大的矛盾,从前几集就开始,到大结局才解决,也着实吊足了观众胃口。作为观众,被正义感驱动,我一直期待看高加林如何查询真相,拿回属于自己的人生。毕竟,“正义战胜邪恶”从来都是影视剧中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剧中引出这样一个非同小可的矛盾,但在后续的进展中又逐渐的消解了。高双星高考顶替后,上大学一直顺顺利利,拯救农民工,留校工作,赢取白富美,过上开挂般的人生。而高加林则一路磕磕碰碰,兜兜转转,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一份工作,当加林拼命努力,最好的结果也只是成了双星的学生,可悲可叹。

...

随着剧情发展,时过境迁,真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加林能获得赔偿,双星肯定遭受处罚,但是这些年的人生呢?那些本可以避免遗憾和过错呢?因为回不去了,所以真相也就是一个真相,发生的已经无法改变了。

因此,我原以为这是电视剧对于高考顶替这一现实的虽然消极但很真实的反应,直到我看到“都已是,最好的”才改变了观点。电视剧提出一个更为宏大的命题,那就是: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命中注定的遗撼,而唯一能自慰的是,我们曾真诚而充满激情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竭尽全力地劳动过,并不计代价地将自己的血汗献给了不死的人类之树。(这是《平凡的世界》后记中路遥原话)

作为有上帝视角的观众当然对于正义战胜邪恶迫不及待,但是作为身在局中的当事人能有什么办法呢。在不知道真相的情况下,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坦然接受,勇于面对,高加林不是没有抱怨过,而结果呢,甚至毫无结果。接受并认同当下,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是对于生活最恰当的态度。

结论一目了然: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