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二星影评
手动@巾城
你在2017年看了这部影片之后,打了两星并发布了一篇内容为对其浅薄失望的长评,这并没有什么问题,每个人在豆瓣都有按自己的观看体验给作品评论的自由。
只是我觉得你对这部影片的许多见解是脱离时代的误读,也是对伟大的喜剧大师、人道主义斗士:卓别林的一种误解。
所以我想在此针对你的感触作出一些回应,并希望你以及跟你一样有类似感触的人,如果看到这篇回复,在经过审慎的思考之后,能给这部伟大的作品一个更合理的评价。
首先,如果不考虑背景知识的话,站在现在的视角回看历史,你的见解好像问题不大。
但是sorry,1940年当时能见到的现实和你现在在历史书上往回看见到翻到的历史并不一样。
你觉得卓别林批判的太过浅显避重就轻,没有你看过的那些二战后的片子比如1993年的可以自由查阅各类当时已经被接禁的资料而拍出来的巨作《辛德勒的名单》那么血淋淋那么真实深刻。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在影片开拍的时候,并不是卓别林避重就轻,别说你提出来的“寻常的小报纸编辑”,就算是真正的军政界人物乃至盟国高层也没有掌握到纳粹具体的暴行,更不会了解到各种集中营里惨绝人寰的恐怖屠杀的真实情况。
在这里我贴一段从卓别林晚年亲笔撰写的自传里截取的文字:
“如果当时我已经知道德国集中营里恐怖的真实情况,我是不会拍《大独裁者》的,也不会和杀人狂纳粹分子开玩笑。当时我决定要嘲笑他们的纯正血统论这一无稽之谈。我再也没有想到,在原始社会之外,竟然会发生那样的暴行!”
此外,二战结束后,卓别林先生也多次气愤地在公开场合表示,如果知道纳粹在集中营犯下过如此多罄竹难书的罪行,他绝不会拍这么一部影片来仅仅是嘲讽希特勒。
再者,你的影评中将“永远里最危险的区域一定距离的绅士”“,说着困苦中的人们爱听的话,却转头顾影自怜于自己贴了标签的身姿。”这种判断加在卓别林先生身上,我认为也是有失公允的。
也许在你的想象中,德意志第三帝国作为一个举世皆知的反人类反社会的残暴形象是一直被全人类唾弃被全世界抵制的。超级大国美国、苏联、英国乃至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权都是他的敌人,所以卓别林作为一个小人物,拍点不痛不痒的电影只是锦上添花、紧跟时势,在不危险的地方说着困苦中的人们爱听的话,那就错了。
《大独裁者》开拍于1939年,正是希特勒意气正盛,纳粹势力如日中天的时期。
即使这部影片所嘲讽所批判的,在穷凶极恶的纳粹倒台七十多年后的二十一世纪的你眼中看来轻描淡写。但在当时的电影界,也已经是绝无仅有的勇气了。
跟这部在美国还和德国保持友好关系的1939年开拍的伟大影片相比,同时代甚至晚些年,大多数大银幕对纳粹的讽刺作品更加显得软弱无力。
比如著名的德裔导演恩斯特•刘别谦,在美英都已经与法西斯全面开战的1942年推出的黑色喜剧片《生死攸关》中,甚至一直避免提到“犹太人“这个词。
卓别林则完全不予遮掩。在《大独裁者》的犹太人社区场景中,很突出的是,所有的窗户上都被纳粹冲锋队用油漆刷上大写字母"Jew”(犹太人)。这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对比。
真正的情况是,这部片子甫一开拍,就面对一个在世界上咄咄逼人的残暴帝国的怒火。
当时美国尚是中立国,纳粹通过外交手段给卓别林施压,在被占领的欧洲非洲地区封杀这部影片。
希特勒甚至在国际上重金悬赏卓别林的脑袋。
美国外交部和英国办事处也警告卓别林,这部他倾尽身家来拍的——以希特勒为丑角的——影片,极有可能被禁止在英国美国国内上映。
他是在拿他的全部身家在进行这场对纳粹头子希特勒的嘲讽。
不仅如此,美国国内的纳粹分子同样在不遗余力地破坏这部影片的拍摄过程,想以之阻止它的诞生。
他们写无数封耸人听闻的恐吓信,声称要在放映的时候往影院里投放毒气以报复。以至于在影片预映前,卓别林不得不把码头装卸工人工会会长请到家里,说自己拍了一部反纳粹的笑片,遭到了纳粹分子的恫吓。请他们工会在影片初映时,来二三十位码头工人维持秩序。
卓别林影片中小胡子大皮鞋的charlot虽然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个胆怯的丑角,但是在现实中,你绝没有理由质疑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卓别林先生的勇气。
卓别林先生从二十世纪一十年代后期开始就开始放弃了单纯的以逗乐观众为目的的喜剧,转而在作品里歌颂人道主义和表达对社会现象和政治制度的批判和反思,呼吁人们关注社会正义和人权等重要问题。
他最富盛名的作品,诸如《城市之光》,《淘金记》、《大马戏团》、《寻子遇仙记》、《摩登时代》莫不昭显着他鲜明的人道主义立场和对社会不平等不公正的反对,对底层民众、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支持。
在二战中期,欧洲战场战况十分胶着,苏联军队和人民损失惨重。但由于出于意识形态领域削弱苏联的考虑,同盟军虽有大量军队闲置,却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
在这种情况下,卓别林在坐满了军政界要员的大会上替苏联大使发言。在他之前发表的几篇演讲都措辞小心谨慎、模棱两可。只承认“俄国人是我们的同盟者”,却只字不提他们正浴血奋战,正前仆后继。
卓别林勇敢地捅破了这层窗户纸,站出来用他的影响力、用他义愤填膺的演讲严正呼吁同盟国应制止反共宣传,开辟第二战场。由此深入地卷入了政治漩涡。
在他的时代,一切巨星都在他面前黯然失色。由于他伟大的跨越语言隔阂的充满生命力和人道主义光辉的默片,卓别林是影响力远远超过前人,也远远超过后人的真真正正的全球范围内的超级巨星。
作为一个影响力极其巨大的公众人物,在当时恐共反共的资本主义世界,冒着被认为是共产主义者的风险如此发声,是极度需要勇气的。
他在二战后的麦卡锡主义浪潮下被指控为共产主义者,最后更被美国限制入境,被迫于晚年离开了这片他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土地。
这很大一部分与他在内心的人道主义理想影响下,勇敢地为人道主义事业斗争有关。
是以,卓别林绝不是你所认为的只会紧跟时事,在不危险的地方顺着人们心意说话的那种人。
这部作品也绝不是出于这样的初衷而拍摄出来的影片。在我心中,在二战时期的同盟国为之交口称赞的军政界高层——如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周总理等人心中,在八十年来全世界广大的影迷心中,这部影片都是一部在大众缄默的环境里站出来勇敢的揭露法西斯、反法西斯的人道主义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