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看《爸妈不在家》已经将近一个月了,总想写下点什么,却一直都迟迟无从下手。

家庭电影是我喜欢的一类,日本的小津安二郎和是枝裕和,台湾的李安,都是耳熟能详的极好的电影导演。而新加坡能排得上号的,陈哲艺该妥妥地算是一个。

《爸妈不在家》是陈哲艺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这位1984年出生的电影导演凭着自己的处女作,在戛纳电影节上扛回了金摄影机奖,更在华语本土的台北金马奖上大放异彩,斩获四项大奖和两项提名。

...

用细腻的手法完成一部投射童年记忆的故事作品,丝毫没有新手导演的生涩,《爸妈不在家》的殊荣是实至名归的。

“他的起步很高,未来可能面临挑战。”或许陈哲艺对华人家庭关系的细致刻画很合李安的口味,他的才华得到了李安极高的赞誉,他也被人称为“李安式表达”的延续。

...

《爸妈不在家》的故事讲述的新加坡一个普通中产家庭的生活日常。丈夫阿德是玻璃厂销售,妻子惠玲是物流公司文员,他们有个十分调皮捣蛋的儿子家乐,标准的学校老师的厌恶对象,影片一开始便先声夺人地谎称老师体罚自己。

朝九晚六常常加班的双职工父母,孩子的照顾是个最大的难题,这似乎是亚洲家庭的通情。在新加坡,菲律宾女佣是极大的需求所在。

...

两年前我去了新加坡,这个多族文化交融于一地的国家,给我带来了极其不好的体验。不在于多族文化的碰撞,而在于本地居民对中国游客表现出的排斥。无论是印度人、菲律宾人,还是操着英语或粤语的华人,外里透出的都是从头至尾的不友好。

电影里的家庭和社会,十分真实地展现着多民族文化和语言在这个熔炉中的交织。听不懂的菲律宾语,夹杂着英语的中文,不像续作《热带雨》中强烈感受到的是中华文化在这个国度华人群体的没落,《爸妈不在家》更聚焦于家庭主题下父母缺位和菲佣补位间的情感冲突。

...

作为全知视角下的观众,我们是亲眼看着家乐感情的天平是怎样一步步地倾向菲佣泰莉的。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家乐对泰莉的依赖之情日益加深,也能够感受到母亲慧玲对这样无法控制局面内心的嫉妒和无可奈何。

即便她能够动用主人的威严对菲佣大呼小叫,但依然拉不回儿子在泰莉身上不断添加的感情砝码,陪伴时间的长短是感情深浅的决定因素,她深知此理却身不由己。

...

因为害怕失业而通过加班来守住脆弱不堪的工作,时间的牺牲并不会就能带来好的结果,而永远失去的是孩子迅速成长的宝贵的陪伴。

新加坡的这个中产家庭,是众多传统华人家庭的缩影,即便是外出打工的菲佣泰莉,又何尝不是为了生活离开了蹒跚学步的孩子而来照顾他人的家庭。

失去与获得,牺牲与守护,这看似一部父母子女的沟通教育主题下,深藏着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

泰莉的离去,伴随着慧玲女儿的降生,影片的结局似乎又是充满阳光的。也许缺位的父母会再次回归这个家庭,纵然经济形势并不见好转,但在没有菲佣照顾的家庭下,阿德和慧玲也许都会赋予更多的时间在儿女的陪护上。

生活的日常也许就如这故事一样,家里的女佣来了又走,妈妈生了小孩,爸爸没了工作,孩子留在了学校却要被体罚。在这一场场失而复得和得而又失的经历下,没有好或者是坏,毕竟得和失,本就是这世间哲理的一体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