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没人能同时拥有青春以及对青春的感受,从电影的角度讲,我也鲜有看到能有人同时拥有童年和对童年的描绘能力。那些喜欢拍童年往事的作者往往是冲着自己当时的遗憾去的,这就常常让这些没有童年的人拍出来的童年带有一种说教味,其中的主人公也并不符合一个孩子应有的状态。
看《漫漫长日》之前我也始终抱有这种担忧,但是没想到它却完完全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导演过于让自己在创作过程中退形成幼童,以至于忘记了作为一部有着严肃表达的电影还应该有更多影像上、技法上的设计,一场冒险结束了,除了直到现在依然和朱同一样有着天马行空的联想能力的观众以外,恐怕所有人都很茫然,不知所谓。
影片的前十五分钟我真的非常喜欢,几度被其打动,欢笑之余甚至被激起了几分伤感,惊诧于导演对于一个三年级男生的日常幻想居然有着如此强大的捕捉力。
考砸了的试卷装进书包,扭捏了一晚上不敢拿给家长签字,第二天早晨进校门前才突然开始焦虑,于是盯着垃圾桶出神,脑中飞速地成型一个试卷被偷走的故事,但现实中手已经不受控制地将卷子塞进了垃圾桶。
课上被严厉的老师因为作业问题点起来,正要接受批评时老师忽然被敲门声带走,于是幻想门外这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人”能直接将老师彻底带走。
以朱同的视角展示的怪兽和牛老师的打斗戏已经提前入围了我的2024年度十佳电影场面之一,我已经长久以来没有见到因为精准地契合我自己曾经切身的所思所想而彻底将我折服的电影场面了。
小时候喜欢把幻想中形象和画面画下来,但是总碍于画技拙劣,不能完全将脑海中的效果完全呈现。后来爱上电影后又想有朝一日将他们都拍下来,最后认清现实后,又决定博览各种影像,找到其他作者是否也有和自己同样的奇思妙想,在《朱同》这里算是成功集邮了。
最重要的是这场戏的视角,是朱同站在座位上盯着走廊的窗户发呆的视角。看似窗外发射激光和雷电的怪兽与上下翻飞的牛老师才是超能力拥有者,但是其实在此刻释放超能力的是具有着无限想象力的自由的朱同。这些奇幻的画面只有以朱同的视角被呈现出来才形成表达,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仅他自己可见的个人高光时刻。
但此后的每场戏几乎可以说是每况愈下,离开教室之后的朱同身上发生的事件逐渐脱离了大部分小镇做题家们所认识的童年校园生活,也就逐渐不能对影片的核心概念“童年幻想”起到支撑力,对于核心表达“被规训的小镇做题家”的补足作用也很弱。
幻想火箭升空这场戏是一个转折点,本来这场戏止于电视塔飞走就很好了,但是导演过于着急地要提前昭告观众自己的主旨所在,于是又给了一个朱同被写有“自强”和“未来”的教学楼困住的反打。这一笔瞬间就破功了,这是影片至此第一次脱离朱同视角,开始用很爹味的语气“点化”观众:看懂了没?
其实这样的笔法根本没有必要,这部电影最好的写法是始终就局限在朱同视角,并且就用他将每件其实很残酷的事情奇幻化、可爱化的方式拍摄,怪兽大战牛老师,把女学霸的花种在围墙外这样的设计应该出现在每个关键情节里。在此基础上,只要每一起事件对于朱同的“超能力”的盘剥程度逐步升级,而朱同视角里的“奇珍异兽”逐渐敌不过现实事件越界的残酷,最后成为在“时代召唤”下无脑假笑的一只被驯化的兔,影片的表达就会非常顺滑且精彩地完成。
但导演却在第一幕之后写了很多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戏,例如被小混混勒索,写检讨时带出的诸多“光辉历史”,这些戏在不构成任何切中主题的表达的同时,也没有任何类型满足,毫无观赏性且拖慢节奏。
其余一些支线故事很有趣,但是欠缺深入的勾勒,浅尝辄止的描绘让配角们对朱同这个超能力者的冲击力严重不足。例如我最喜欢的朱娜这个角色,其实她的人设是很精彩的,也绝对是导演敏锐度的体现。
表面是斯文的学霸,但是其实因为父母长辈的职业属性,在地下游戏厅长大的她有窥私癖,趁体育课时翻看每个同学的物品。而且向朱同揭露同学作文抄袭那场戏,还体现出她并非传统中内卷出的学霸,而是靠课外阅读和对文学的热爱获得了极高的学习天赋。是那种上学时班里看起来总是在玩,但考起试来成绩却十分优异的神秘酷同学。
这个角色承担的对于朱同超能力的破坏应该是,让朱同认识到了自己对于生活和学习有限的认知外,还有以他的年纪和阅历无法参透的“黑暗面”。无论是朱娜和自己家庭相处的方式,还是对待学习的方式,都是靠朱同的超能力无法企及的,但残酷的是,朱同自己残破的原生家庭和垫底的学习成绩却急需拯救,这是一个幻想和现实的边界被划破的临界点。
但实际上导演给朱娜安排的重场戏却是教朱同用在手心写“好”字的方式抚慰心情。这场戏如果拍得好,再结合后来她又教给朱同同桌同样的方式的戏看,其实会有非常多的解读空间。
这是一场类似于黑色电影中“蛇蝎美女”(仅用于指代角色类型)对男主角布道,魅惑其误入歧途的戏。朱娜自己掌握着更好的学习与生活技巧,对于“行走江湖”更有一套,但是却让朱同用拿“好”字规训自己的方式抵抗困难。
朱同以为朱娜分给自己一个下午就代表着彼此之间真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朱娜也是将自己压箱底的心里话告诉了他。但是其实她对每个木讷、腼腆、迷茫的孩子都是施以同样的骗术。
可惜片中对于这个情节的展示力度十分欠缺,男主角的信服以及对于朱娜的钦佩都不够强烈,致使这次重要的“误入歧途”无法在观众脑海中越陈越香。
在桥底看“好”字在空中绽放成烟花的戏反而需要用桥洞的有限视角来展示,观众此时不需要跟随朱同一起观赏那宛如Windows纸牌般的特效。因为此时才需要克制的表达“仅朱同可见”,来提醒观众这是一场自由意志的沉沦的关键时刻。
除此之外,像秘密基地里因为原生家庭的恶劣,而不得不向外生长,自己在废弃教室里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童年生存空间的男孩,也欠缺了一些更犀利和现实的笔触。
他是在认清现实的不可抗后选择了不反抗,永远用龟缩、叠甲的方式应对苦痛,导演亲自出演了这个角色的家暴父亲,可见其确实有重要表达在此。但是这个角色的出现要想对朱同的超能力产生瓦解作用,需要展示这种退缩最后的指向,这个男孩的超能力是怎样被剥夺的,被剥夺后他看似苦中作乐的生活又含着多少无奈。
包括像“天眼”领导、作秀校长这些角色,他们其实是真正对一个孩子的超能力起着最核心的破坏力的人,但对他们非常刻板和单薄的描写,完全不形成压迫感。这些“恶人”对孩子们从小灌输的大举报思维、维护集体荣誉(虚荣)、湮灭学生个人隐私和自由的观念才是对童年的最狠毒的玷污。
以我个人为例,我对于学校这个环境最初的祛魅来自于一年级时班主任的一句话。当时班里拉帮结派的风气很严重,班主任便在一次班会上郑重其事地宣布道:“这些人如果就喜欢走背离集体的羊肠小道,那我就帮他们把光明正道给……”。我原以为她接下来会说“……打通,帮他们做个好孩子。”
没想到她咬牙切齿地说出了“堵死!”
当时的我颇为震惊,我没想到一年的孩子在老师眼里就已经失去了改过自新的可能性,也失去了获得一个改正机会的可能性。从此“学校”和“老师”这两个概念便朝着不可挽回的方向堕向了深渊。
这部电影其实应该在对教职人员的塑造上有更多这样的笔法,那些习惯了成人世界法则的老师们,一句随口的无心插柳,或是为了某个时刻自己爽快的real talk可能会成为某个孩子童年的最后一刻。但是本片完全没有。不过倒是帮金世佳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角色类型——死装且油腻的小学英语老师。
从影片一半时出现的“广播操代表团”这个暗线其实本来也是非常好的设计,被一个吊儿郎当的混日子的体育老师选中,代表学校参加广播操比赛,成为机械、步调统一的衡水大队的一份子,却让不知事件“险恶”的朱同兴奋了一整天。周遭的人事物对于他超能力的侵袭愈加深重,最终被骗上贼船的他走进广播操的队伍,彻底被完全驯化,是一个非常好的情节升华设计。
但由于影片后半段情节设置的无力,导致这个反差感极强,吊人胃口的最终反转没有释放应有的能量。
朱同在被两道杠拦截时,效仿张本煜使用了“超能力”打倒了对方,跑去参加窦老师的训练。这是一个反类型电影中常有的设计,主角拼尽全力、热血沸腾地解决了危机,却发现这般努力最终换取的却是自己的灭亡,可惜因为前后的对比不够明显,第二幕中温吞的、单薄的事件没有很好地始终推进着主题的深入,以至于朱同最后忽然地被集体主义夺舍,无法带来本应有的惊悚感和悲凉感。
此处本应是一个匹敌《禁闭岛》最后一幕被切除了脑叶的小李傻呵呵地晒太阳的镜头,可惜无论是在表达上选择了保守,还是在形式上选择了妥协于类型,都让结尾的力度被狠狠削弱了。
最离谱的是这部电影居然还有一个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过审才加的类似于犯罪片“字幕判刑”的旁白,讲朱同在试读期满后就离开了这所学校,貌似要传递给观众在这里的冒险都是过眼云烟,暂时失去的超能力又在后来继续拥有了意涵。
不过无论是戏内这段旁白与电影的割裂,还是戏外可以窥见的对于童年拥有者无数遗憾和不忿的导演,都可见“超能力”还是在“时代的召唤”中失掉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本片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硬伤是它的剪辑节奏,不仅是拖慢剧情的,还是破坏类型元素的,“骗小卖部老板签字”这场戏被剪进了预告片,我看预告时感到很有趣,但其实正片这场戏在预告内容的基础上还多出了数倍的台词量,可是有效信息量其实都在预告剪进去的那些对白里。
无用的、尴尬的、冗余的对白不仅消解喜剧性,还让人观感疲劳。影片中还有许多类似情况的段落,例如城管扫荡、被领导在楼道围堵、被篮球砸到等等,都可以用更简练的剪辑思路达成很好的喜剧效果。
所以下次王导再拍片可以让这部预告的剪辑师来剪正片吗,感觉他真的比你自己更懂你写的梗欸,否则拖着豆浆的朱同真的就要演观众席里的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