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不止不休》于威尼斯电影节展出,最先看到这部电影的观众几乎给出了一致好评,也让这部电影备受期待。3年后,《不止不休》得以在全国公映,男二号张颂文此时已因《狂飙》的热播有了点流量意味。但电影并没有带来爆炸式舆论热潮,这似乎成为影片的另一重注脚。
 ...
... ...
... ...
... ...
... ...
...以下是《影探》和王晶导演的部分对话——
影探:影片在筹备的过程中有遇到挺难过去的坎儿吗?王晶:实话实说没有。因为我本身包括我之前跟贾导一起工作的经历,我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角色,筹备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反而难的是你发现不了问题是什么,你也没法解决。当然,筹备的过程中,细小的东西有很多。比如说服乙肝战友们参与到电影中来。比如如何还原2003年北京,现在的北京能不能找到这样的拍摄空间。还有最开始,我们就觉得这应该是发生在冬天的故事,不管是我还是余力为(摄影指导),从故事层面还是从影像风格上来说,都认为应该是北京的冬天而不是北京的夏天。当我错过了第一个冬天以后,我就要再等一年。每个人性格不一样,我喜欢这种等待的感觉,电影里面很多精彩的瞬间,其实都是等来的。
 ...
... ...
... ...
... ...
... ...
... ...
... ...
... ...
...王晶:会看,每个平台我都看。
 好莱坞电影里面经常会有一个情节,蛰伏多年的戏剧导演,终于把凝结自己毕生心血的作品搬上百老汇的舞台,然后他一夜失眠,第二天早晨站着焦急等待报纸送来,从《纽约时报》上焦急地找对他的评价。
 电影也一样,它被创作完成,被观众看到,在这个交流的过程里面,也是需要反馈的声音的。但是戏剧看到了,有些建议啊,可以进行二次调整。但是对于电影而言,拍摄完了,剪完了,混音完成,拷贝完成了的话,无法再做调整。所以对电影而言,创作时很难收到普遍性的反馈,而收到反馈之后,你也不能做什么。
作为创作者而言,尤其是作为一个还挺愿意收到反馈的创作者而言,可能是一个比较煎熬的过程。
 ...
...影探:你觉得目前豆瓣评分对你来说客观公正吗?
王晶:我来看就是主观了,评分本来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
影探:有没有反馈让你觉得委屈或愤怒?
 王晶:没什么委屈的,也不会觉得愤怒。
我觉得如果你是一个关注当下的创作者,这样的说法可能是给自己脸上贴金(笑),还想当然地认为收到所有的反馈都是如你所愿,那为什么要关注当下,当下它就是复杂的。既然做这样的电影,就要接受反馈的复杂。
影探:那有没有反馈让你觉得被理解了?
 王晶:当然有,从威尼斯面向观众到今天为止一直都有。
昨天有一位微博网友给我留言,他说我二刷这部电影,发现你在电影里面藏了一些东西。他说韩东跟黄江在最后围绕撤稿发生争吵时,黄江说我看到你之前关于工厂污染的报道。是不是就是因为这篇报道,韩东才被迫离开。
 大家挺有意思,有些东西藏不住,大家也能看到。文/甜茶首发于公众号影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