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独特的政治与阶级议题
在观看了电影《阿诺拉》后,我对导演肖恩贝克做了一些简单的了解。他的电影一贯用来探讨生活在美国底层社会的现实。比如我曾看过他于2017年拍摄的《佛罗里达乐园》,贫民窟和迪士尼乐园一墙之隔,阶级的最高和最低也仅仅是一墙之隔。而这部电影则是基于阶级差异的,女主角阿诺拉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应召女,她一直寄希望于通过自己的职业实现阶级跃迁,却在短暂的奢华富贵后被打回原形。
在影片中,阿诺拉是电影名,也是女主角自己不承认的真名。她反复强调自己的名字是Ani,是一个极具英语色彩的名字,这就很好地体现了这部电影的阶级话题。包括影片开头和男主初遇时,她明明会说俄语却不愿意说俄语的细节。按理说用俄语沟通是客人的需求,而她作为应召女明明可以满足客人的这种需求却不愿意这样做,在我看来,她是在用说英语来增强自己属于美国的身份认同,从而使自己的身份更上一个层次。然而影片中的另一个细节——身为军火商儿子的男主却并不理解她这样的做法——为她的身份认同制造了冲突。可见,不同阶级的人是无法真正沟通的,这也注定了在电影的结尾两人甜蜜的生活终会变得破碎。
二、女性地位与婚姻观
《阿诺拉》作为一部以应召女为主角的电影,注定会让其因为将特殊且少数人从事的职业放在中心而引发讨论,也注定会使其在女性化提下被广泛提起。作为一名女性,我认为这部电影是美的,同时也是令人不适的。它的美丽之处在于毫不遮掩地将女性肉体的曼妙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巧妙运用各种蒙太奇手法与前景拍摄使得电影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感。如阿诺拉离家后参加男主为期一周的派对一片段,大量场景转换和紧凑的剪辑、拼接使得富家子弟花天酒地的混乱生活被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以及影片开头热闹的酒吧里广泛使用的深蓝色灯光,一直以来蓝色都被认为是忧郁的、悲伤的,却在电影中被用在如此热烈的场所,我认为这是一种视觉观感上十分强烈的对比,在看到这样一番欢乐景象的同时,我也为应召女这个职业感到一丝悲伤,对这种生活感到一点荒诞。
至于为什么我说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是有些不适的,在于影片中过多十分直白的对性爱场景的刻画,并且拍摄角度刁钻。我当然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对女主工作内容的细致描写,有助于观众更好地了解电影的主题是什么,是制片团队的别出心裁。同时,我也隐隐约约地觉得,这样的拍摄带给我一种男性上位的潜意识。每个角色,特别是作为女主角,应该有丰富的个人人格与独特的力量,而并非只能靠男性的需求来使自身的价值得到肯定。
于是说道这部电影中的婚姻观。男女主两人的婚姻在我看来是玛丽苏的,是荒谬的。《易经》中的恒卦提到“恒,亨,无咎,利贞”,腔调婚姻需要有恒久之心,双方需坚守责任与承诺。六爻通过描述不同情境的“恒”指出婚姻稳定需要以互相适应为基础。显然,前文中的分析也提到了,男女主无论是经济水平抑或阶级地位都是十分不对等的,二人的婚姻在我看来带有较多的传奇色彩,很难说其中一方是负责任的,因此这不会是一桩良性的婚事。但在我看来,这样的叙事也能够作为对当今流行的“快餐式恋爱”的一种讽刺。
三、《阿诺拉》与周易美学
首先,在查阅了《周易》相关资料后,我了解到其核心是阴阳的互动与转化。在《阿诺拉》中,主角阿诺拉与富商之子间的阶层差异、文化冲突,可视为一种“阴阳对立”——欲望与道德、自由与束缚、个体与社会规则的碰撞。同时随着剧情发展,两人的关系可能经历从冲突到调和的动态演变,暗合《周易》“否极泰来”的转化逻辑。动态平衡的美使“美”更有厚度,是“美在一中”很好的体现。
其次,《周易》强调“变易”为宇宙本质,事物的吉凶往往在动态中转化。阿诺拉因偶然卷入富豪家庭,人生轨迹发生剧变,这种命运的突转与《周易》中“爻变”引发的卦象转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我认为王老师让我们将《阿诺拉》与《周易》相结合来完成影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是对东西方文化共性的初步探索。《阿诺拉》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未必有意植入《周易》符号,但观众仍可从东方哲学视角赋予其深层解读。周易美学的核心,即变易、调和、动态平衡,与人性困境、社会冲突的普世主题天然契合,使电影在叙事张力中暗含了古典智慧的现代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