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一号,《幽灵公主》 登陆国内院线。

《幽灵公主》实在是一份绝佳的文化样本: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日本本土创作中的那些共情与共性。幽灵公主中的「怨灵与邪魔」、「自然神与泛灵」、「异世界的入口」等等概念,都是非常好的切入口,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日本故事中人们与大自然如何共处、现实与异界的界限又是何等模糊,这都是一些很有趣的母题。

...

借此契机,我和 deepseek 展开了一些有趣的文化交流,所以我想将其记录下来。

注意:以下部分内容涉及 AI,仅作为概念导览。1 邪魔化

在《幽灵公主》的影片开头,野猪横冲直撞像是被邪物附身一般,大家都将其称为,如果是第一次接触日本文化中这个概念的观众应该会觉得有点困惑,因为影片中并没有对此作过多的解释,仿佛它是一个人尽皆知的设定,实际上,在日本的文化中这确实是一个常见意象。

我上一次看到类似的意象,是在贵志佑介的小说《来自新世界》中,在这本书中有两个设定:「恶鬼」和「业魔」。造成变成业魔的原因是潜意识无法控制导致的咒力外泄,而攻击抑制和愧死机构的同时失效则会导致新人类变成「恶鬼」(详细的设定和细节可以去看《来自新世界》原著,神作!非常推荐);而不论是何种结果,它们都是由于或外力或内心的力量同此环境此生物不再协调而导致走火入魔。

日本自古认为强烈的负面情绪(尤其是含恨而死)会使生灵转化为「祟り神」(作祟之神),需通过祭祀安抚。看到这里,是不是会瞬间想起清水崇著名的恐怖片《咒怨》?—— 咒怨中的女人伽椰子、小孩大雄以及那只黑猫,都是在男人的虐杀下含怨而死的,所以他们死后化为了「咒怨」,对每一个进入房子里的人作祟;也正如《幽灵公主》中野猪神乙事主的邪魔化,这也正是对工业文明伤害自然的「怨念」的具象化。

...
《咒怨》片头的背景解释

这是日本神道教的「怨灵(おんりょう)信仰」,其实佛教也是一样,在佛教传入后,「生灵执念成魔」的叙事与日本本土怨灵信仰相结合,形成了「怨霊→物の怪」的转化路径,这些概念在《源氏物语》、《平家物语》等经典中都有相关的文学性描写。

《幽灵公主》的日文名是「もののけ姫」,「もののけ」最贴切原意的其实是「怨灵」,但是翻译翻出「幽」这个字也是很绝妙的,我这里先按下不表,但是有些翻译将其译为「魔法公主」那就完全丢失原有的文化语境了。

最后,这种「受伤生灵黑化」的意象,本质也是日本对「现代化创伤」的隐喻性表达 —— 从明治时期的工业污染到核爆后的辐射恐惧,比如《哥斯拉》的诞生:从科技伤害自然到引发怨念反噬的叙事在不断重复。

...
与中国「成精」传统的对比2 自然与泛灵信仰2.1 自然信仰

「环保」是宫崎骏动漫中常见的议题,比如《天空之城》中失落的飞土、又比如《幽灵公主》中如此直白的人与自然议题的展现。事实上「自然」相关的母题广泛存在于日本的各大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中。同时,《幽灵公主》中的树灵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它狰狞恐怖却古灵精怪;在 23 年底我亲身探访京都的神社的时候,也感受到了很多日本本土对于神明与泛灵的信仰与敬畏,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迷人的文化话题。

...
与西方自然观的对比2.2 泛灵形象

我觉得日本对于泛灵的形象构建是很有特色的:它们往往难以捉摸,甚至有些恐怖,但是它们却又不会以残暴凶恶的方式对待人类;在《幽灵公主》中的自然之神,它的形象是一只表情捉摸不透的麋鹿,却又在瞬间吸收了乙事主的性命,在被射杀后变得如此狰狞可怕,但其实它不过是想要找回自己的头颅。日本泛灵的形象和中国的神明形象的区别其实较大,导致我在认知上产生了一种陌生感 —— 甚至恐惧感,大概也正是这种不在场距离感以及文化异质感,才让那么多日本恐怖片在我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吧。

...
《幽灵公主》山兽神 vs. 中国“麒麟”3 异世界的入口

上文中我们提到过修验道认为「深山是他界面(异界)的入口」这个看法,其实这也是日本表达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在我的印象中,我已经看到非常多的主流影视中显性地出现这样的意象:《千与千寻》中隧道的入口连通着汤屋的世界、《梦》中的隧道连接着生死的空间、《怪物》里的管道后是两个小孩的精神净土等等,在《幽灵公主》中的体现便是男主被指路翻过田野森林抵达的大山 —— 而大山中便有着森林神。

这其实是日本文化中一个极其核心的空间隐喻 ——「异界入口」(异界への扉),这种意象绝非偶然的文学设定,而是深深植根于日本人对世界认知的底层逻辑。

如果去过日本旅游,那肯定知道分布在日本大大小小的「鸟居」。在神道教中,神社的「鸟居」本质上是「现世」与「神域」的物理分界线。穿过鸟居即意味着进入「常世(とこよ)」(永恒之神域)。实际上,「异界」的入口不仅局限于「鸟居」,但是大多都是自然之物:

长期无人居住的空间会被认为积聚「人魂の残留」(记忆的沉淀),成为「现世の隙间」(现实的隔断):《咒怨》的凶宅,它并非单纯闹鬼,而是「时间停滞的异界泡」
水域(井、沼泽、海岸线)被视为「あの世の水面」(那个世界的水面):如《午夜凶铃》的古井,贞子爬出的井实为「黄泉戸契(よみどに)」(冥间)的通道
日本民间信仰中,狭窄通道象征「母胎再生」:如黑泽明《梦》中战死者列队走出的隧道
核时代的「不可视异界」:放射性污染的无形性,完美契合传统幽界「见えないが確実に存在する」(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的特质

...
日本「异界」中国「阴阳界」概念的对比4 尾声

从一部电影,得以窥见以往许多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共性,慢慢延伸挖掘下去,就能够发现群体的生活与心理共性,也即他们的文化,这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最近刚好也看了河合隼雄的《民间传说与日本人的心灵》一书,收获良多;顿时感觉文化感知就像是在拼图,当拼好一整块后量变引起质变,你突然就能把很多逻辑和现象都给串联起来,这时候收获的快乐和价值感是很大的,希望接下来我也能更多地去探寻那些埋藏在不同作品中的财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