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上甘岭》好看,好看在两个层面。
首先是有非常好的观感。
追到第五集,觉得很爽利,叙事好、节奏好、大场面铺陈好。
刘伟强确实以电影的节奏和影像风格来创作这部剧,尽量摒弃了不必要的“繁文缛节”,比如第一集没有任何铺垫就是双方交火、遭遇空袭。后面每一次转场剪辑都很紧,大部分的作战准备,基本都省略掉了,说打就直接开干,甚至作战计划还没说完,战争场面就压着字幕上来了。
刘伟强还尽量规避水词儿、减少煽情、省略不必要的文戏。这部剧看完前五集,除了王雷和黄轩饰演的秦基伟、段显峰交代人物前情和人物背景外,其他角色一概没有。同题材中常见的亲人离别、牺牲送骨灰回家乡、互通家书等煽情桥段一概没有。
很典型的一次处理,是第四集邱少云牺牲,如果放到其他作品里,大概率会专门给邱少云从告别家乡参军、到奔赴朝鲜前线来一整条人物线,然后大肆煽情一番,但这次《上甘岭》就一场戏,完了就完了。
大场面和细节的铺陈,《上甘岭》也相当到位。2.5亿制作成本,能拍成这样算很良心了。所有近景、特写的爆炸、射击都拍到位,特效妆也很带感。战争工事也很给力,第五集的战争触目惊心,联合国军300多门火炮持续袭击,一口气打出三十万发炮弹,花岗岩的山体都被削低了两米,我们的战士能抵御住这么强烈炮火攻击,是因为提前挖了四横八纵的地下坑道做好准备。
于是剧组就完整搭建了坑道,可以说,观众跟着镜头看到多少,剧组就准备了多少,一点也不含糊。
小的道具细节上也很到位,之前有一位网友给我们留言,称赞《上甘岭》道具真实、演员用心,说“军官的手枪终于配枪绳了,有实战意识!”
真实感还来自于其他小细节上的用心,比如潘斌龙饰演的胡满仓,用做菜比喻作战,接地气。还有副司令视察坑道时,问到了排烟和上厕所的细节、武器和粮食的储备等等。
当然,也有露怯的地方,从第一集开始,航拍俯瞰战场,所有的航弹爆炸都很虚,特效痕迹明显,这要宽容看待,毕竟《上甘岭》说到底是电视剧,不是电影。
其次,《上甘岭》有深层次的好看,让观众透过表象看本质。
电视剧讲清楚了战场上,战士们流血牺牲的意义。
《上甘岭》叙事上双线推进,一边是前方战场,一边是后方谈判,谈好了可以不用打,但只有打赢了,谈判桌上才有优势。尽管觉得冯绍峰在里面画素描有那么一丁点儿画蛇添足,但电视剧确实把这个道理讲明白了。
电视剧还讲清楚了“人是打胜仗的关键”。
联合国军两个小时射出的炮弹,可能就比十五军整个部队储备的炮弹还要多。他们有机械化部队、有坦克、有福特汽车、有飞机轮番空袭、侦查,但为什么最后胜利的是我们?这一点电视剧也讲明白了。我们的战士抢着上前线,美军的战士问“什么时候可以回家”;我们的将军关切战事、担心战士吃不下饭;美军的将军抽雪茄、喝咖啡,《上甘岭》的剪辑真好。
这其实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文章标题提出的疑问,为什么拍抗美援朝,总用香港导演?《长津湖》用了徐克和林超贤,这次《上甘岭》则是刘伟强。这部剧的品质充分说明了,香港导演,靠谱。
在这里插播一条时间跨度比较大的八卦。
刘伟强到底有多强?他这些年其实一直在被四处指派,承接各种艰巨任务。
想必很多人已经知道,不论是《长津湖》还是《上甘岭》,都属于重大历史革命题材,往往不是片方自发想拍,而是接到的任务。
徐克、刘伟强、林超贤、邱礼涛为代表的香港导演经过多年的历练,都是难得的电影人才,尽管随着市场变化、技术发展,内地电影创作在器材和技术上,已经完胜香港本土电影市场,但人的能力和经验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超越的。香港导演速度快、效率高、出品质量稳定,而且往往能拍出比投资预算更好的效果。
基于此,当需要拍一部《长津湖》时,就钦点了当时已经年近七旬的徐克。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拍摄中断。而接到拍摄任务的刘伟强,又因为赶着拍《中国医生》而不得不放弃这个项目,于是才组成了陈凯歌、徐克和林超贤的导演阵容。
那为何《长津湖》和《中国医生》都信任刘伟强?是因为刘伟强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调研采访、到筹备拍摄,直至《中国机长》以最短的时间最终上映,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加上《中国医生》,他一次次证明了自己的创作能力和出品水准。
该来的总会来,没拍成《长津湖》,这次拍了《上甘岭》,刘伟强又一次没让片方和观众失望,还没开始看的可以看看了,入坑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