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提醒:是学术垃圾的搬运)

1 导言

《春江水暖》是顾晓刚执导的吴语剧情电影,讲述杭州市富阳区江畔一家三代人面对生活考验时做出的一系列抉择,展现大家族里的亲情和利益之争。2019年5月,影片在戛纳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周闭幕式首映,次年1月初在法国上映,被影评人称为“2019年度最好的导演处女作”。

故事所在的富阳区是个矛盾的空间。富阳沉淀着多年的历史,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拥有江南独特的柔情温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站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为配合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开展,富阳不断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春江水暖》正发生在这一社会转型的进程中,传统儒家精神与物质发展导致的异化构成影片的冲突,流露深刻的社会思考与人文情怀。

2 个体的异化

在《圣经》中,人跪拜在人造的偶像之下,听从差遣,从而丧失了自我。偶像成为独立于人的存在,控制奴役着人。这就是异化的本质,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体自身的矛盾运动产生出主体的对立面,而客体的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凌驾于主体之上。《春江水暖》中个体异化的悲剧性可以用费尔巴哈的观点概括,即“永恒的主体丧失”。

2.1 劳动异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劳动异化”的观点。在他看来,人的劳动及其产品变成一种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压迫人,以致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消失殆尽,因而丧失自由的类本质。《春江水暖》中几乎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劳动,其中,四兄弟占据主要篇幅,也是劳动异化的集中体现。

四兄弟职业各异,共同构成城市的整体面貌。老大是饭店老板,代表市井江湖;老二是渔民,象征诗和远方;老三是赌徒,暗示城市的地下;老四是建筑工人,彰显城市的时代性。三大产业共存,表现富阳在历史发展新节点上的多元与混乱;老三的身份给城市带来一丝阴暗,由此构建一个完整、立体的富阳区。

虽然处事不同领域的工作,但四兄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老大从事餐饮服务,门外的疲惫是真,屋内的笑脸是假,冒着身体劳损的风险提酒穿梭于包间中,最终能量耗尽,醉倒在厕所。富春江是城市化程度最低的区域,江上的生活本应如王士祯笔下“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般悠哉快意,到老二这却变成为后代攒钱买房的艰辛。老三和兄弟们谈论的内容只有金钱,涉险赌博的直接原因也是儿子高额的医疗费。在劳动实践中,他们丧失了自由,从而丧志了自由选择的能力和更丰富的生命可能性,个体精神世界变得空虚。人物的职业是城市不同领域的缩影,因此,个体的异化能够以小见大地反映城市的异化。

专业化、工具性、理性的社会中,个体忘记真实本我的存在,在劳动时反而变成工具,被物质所奴役。对比之下,老四虽然在赡养老母时没有承担多大的责任,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随心所欲,顽童般终日乐呵呵,却恰恰反映他是全片中异化程度最低的个体,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和自我意识。正因如此,老母在四个儿子中最喜欢老四,并打算把房子留给他。老母是影片的核心人物,她的态度传递影片的价值观,即对返璞归真的追崇,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私心杂念所困扰。

2.2 科技异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积极吸收马克思异化批判,其中,马尔库塞进一步综合阐述技术理性对人类的异化影响。这样的人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春江水暖》中人物或多或少有被技术理性控制的倾向,这是科学技术和虚假需求的共谋。

2.2.1 科学技术

科技对人的控制可以通过电视、电影、手机、自媒体等无孔不入地介入个体的生活,使人们在无形之中接受着意识形态的奴役。

老二在售楼部看房时,沙盘后的大屏幕上在播放十九大的特别报道,群众的笑脸不断闪过,一派幸福安康;老三被捕前藏在房东家看电视,新闻报道中群众对富阳的未来充满期许。在媒体中,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面貌;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非暴力的新型控制方式,假借技术的进步,使群众在可见的“满足”与赏赐的“幸福”中被蒙蔽。片中人物生活的窘迫,特别是报道后紧跟老二买房的艰辛和老三参赌的迫不得已,为这些“繁荣”添上几许讽刺意味。在蒙蔽中,个体满足于现实,不再想变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不想追求自由,慢慢地变成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

2.2.2 虚假需求

科技的发展营造虚假的满足,使个体模仿社会及他人,从而制造虚假的需求。《春江水暖》中除了四个中年兄弟外,还塑造了四个当代年轻人形象,他们生活环境、经济水平各异,却都被“买房”问题所困扰。

在社会中,五花八门的宣传不断唤醒人们对“房屋”的需求,产生消费的欲望。阳阳的婚房是面子社会的产物,当房子被拆时,老二象征精神世界的情书被埋在废墟下,过去的美好时光不复存。顾喜和江一追求生活的意义,但自身的理想主义不被世俗社会接纳,江一的小说作为他思想的载体,在房和车的衬托下显得黯淡。露露在买房大势中把工资作为梦想,对生活的理解变得单一化,达到目标后却身居高位无法懈怠,不复快乐。对物质的极度推崇形成病态社会,不断把人变成顺从现实的“单向度的人”。

在马尔库塞的理论中,个体所做的决定被宣传大流所影响,失去其自身独立思考性。但值得庆幸的是,《春江水暖》中的年轻人们没有沉溺于虚假的需求中,阳阳深知高消费给家庭的压力,顾喜和江一反抗家庭,露露意识到过去的错误。和老一辈相比,他们身上折射出年轻人的觉醒意识,不再放任自我在物欲社会中随波逐流,正如马尔库塞把对单向度社会的挽救放在“自我决定”的层面上,唯有反抗才见希望。

3 儒家精神的制衡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个体不可避免地发生异化。但是,《春江水暖》中的冲突并非不可调和。导演没有展示尖锐的对立,而是在儒家精神的包容性下构建共存的空间,铺上一层中国传统式的人情底色。

3.1 价值主义:仁

与工具理性相反,儒家的价值主义把“仁”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认为理性从属于德性,强烈地表现出对善的追求。这恰恰是现代文明人所缺失的。在《春江水暖》大家庭的背景下,“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起到重要的维系作用。最初,老母的病打破家族表面和谐的景象,老大没有时间,老二没有空间,老三没有金钱,老四没有能力,四人陷入以“孝”为核心的困境中;老三独自出走,老大和老二为赡养问题进行物质上的交易,兄弟间的“悌”受到考验。但儒家的伦理最终战胜工具理性,老三回来后把老母从养老院中接出,贴身照顾,实现伦理上的救赎,兄弟四人重归于好。《春江水暖》中儒家的价值主义将人文精神和人道原则置于高位,有助于抑制工具理性的肆意膨胀。

3.2 生命主义:天人合一

儒家价值观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具有明显的生命主义的特点,这和西方文化所信奉的科学主义价值观相对立。

科学主义导致人与自然的抽象化,而生命主义追求精神相通的境界。像老四在相亲时流露的对江中鱼虾变少的惋惜,现代文明和科技不可避免地突破天人间的原始平衡,但影片中自然山水更高意义上是顾家人的精神庇护所,每个人都在其间游走,暂时忘记烦恼。老三面对天价医疗费的崩溃,老二对无法赡养老母的愧疚,顾喜对母亲安排相亲的无奈,这些严肃问题的情感疏解大多发生在树林中或江边散步、钓鱼时。儒家的生命哲学既不放纵物质欲望,又不压抑情感要求,而取其中道,达到《孟子》中“尽心知性以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的境界,保持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

又诸如多线叙事、散点章回体、画卷般的长镜头等特征,《春江水暖》在美学方面的努力就是达到山水绘画的主题,即宇宙感,时间与空间的无限。人物生活在山水之中,实现天人合一、修心养性,以对抗异化带来的精神空洞。

4 结论

《春江水暖》发生在富阳区社会转型的时期,个体发生异化,被物质所奴役,忘记真实本我的存在,失去想象、追求自由的能力。但是,影片中的异化并不彻底,矛盾也不尖锐,因为家庭关系中的“仁”连接情感,战胜工具理性;自然山水的“天人合一”将个体置身于广袤的宇宙中,填补异化带来的精神空虚。儒家精神能有效地制衡异化的负面影响,为像《春江水暖》中顾家儿女一样被卷入社会转型的中低阶层百姓添上人情温暖。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陈亮,李攀.《春江水暖》:废墟寓言的在地性表达[J].电影文学,2021(06):133-136.

[3] 陈韶娟. 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对科技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

[4] 顾晓刚,苏七七.《春江水暖》:浸润传统美学的“时代人像风物志”——顾晓刚访谈[J].电影艺术,2020(05):98-103.

[5] 梁超伟.马尔库塞与哈贝马斯异化理论比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6,18(04):60-63.

[6] 徐梦依.论赫伯特·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J].今古文创,2021(16):61-62.

[7] 晏福宝. 异化与复归:人的异化与教育救赎[D].湖南师范大学,2015.

学术垃圾搬运完毕

感谢看到这里的您 (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