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能够受到腾讯新闻 的邀请,提前观看《革命者》。事先早有预料会是一部佳作,但是最终的观看反馈远超预期。
首先比较令我惊喜的是剧情。因为对近代史比较了解,也看过许多献礼片和历史片,所以在我来看,如何把这段为大众所熟知的故事讲出新意非常重要。但是影片出奇制胜,从八个人与李大钊的交流切入,形式新奇。影片并没有使用纯线性的方式展开描述,而是采用插叙和倒叙。这种手法不是独创,这种意识流的创作方式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其中伍尔芙的代表作《Mrs.Dalloway》在搬上大银幕的时候,就采用这种手法通过一天的时间展现主人公的一生。这种手法在主旋律电影、甚至在我国电影中也不算多。我给予高度评价的原因是影片通过如此剪辑保持了观众的情绪上的持续共情。一般线性传记片在拍摄时往往出现部分情节枯燥无聊的现象,但是《革命者》恰恰避免了这种问题,导致我坐在电影院几乎从头哭到尾……
而在人物刻画上又各有特点,借用光影对比、冷暖色差,用寥寥镜头便把每个人的性格展现出来:如张学良的一句话体现他的软弱,通过唱戏的节奏对比展现蒋中正阴暗的内心,教员一口辣椒展现伟人最生活化的一面;而对那些虚构的人物,如庆子、阿晨等,也通过展现他们的底层生活的一瞥让人物既不会浮于表面,又可以代表不同民众的一定特点。这也使人物刻画不会成为衬托主角的牺牲品,反而具有独立性。另一方面,他们围绕李大钊展开故事,成功塑造了李大钊的个人形象,又不会过于脱离李大钊其人。(这里真的感觉也像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都有不可靠叙述者的感觉……)。
在演员演出上,本影片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出戏。现在许多电影在选人上忽略这点,不管拍伟人还是小人物,都要有统一在一个片子中的感觉。有些人在同一部电影中的感觉是纯割裂的,让观众完全无法融入电影……所以不出戏真的很重要,为了达到这一点,看得出片方也是下了大功夫,在人物造型上形似神似都做到了。(这里比如教员那颗痣的时间问题;少帅其实并没有历史上传的那么美男子,教科书上那张是他最好看的一张图;中正那时候长得有点圆润;还有陈仲甫发际线真的很高……)
另外演员们也努力做到贴合角色,演绎出彩。我没想到的还是李易峰扮演的教员,我们通常在献礼片中会忽视伟人所处的年代和其本身的年纪,容易把未来的一些特点套到过去的角色上。但是李易峰恰到好处地演出了那个时代教员的蓬勃和朝气,而且真的很神似。以及最重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员最大的特点是他对中国革命的坚持与积极,李大钊在这部影片里说:“我知道你有钱也不会去外国的,因为你想在中国的土地上找到解决的办法。”这番话道尽教员最质朴的特点,也是两人的共鸣之处。李大钊是他的老师,他们的关系就像是一段传承,守常先生牺牲了,那时候我党虽然处于低谷,但是革命的火种并没有熄灭,接过接力棒的教员又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有了今天的中国。写到这里突然深感本片好一部浪漫主义史诗!
观影后总制片梁静说的一段话挺让我感动的,她说有记者问她为什么一直在出品主旋律电影。她说这种片子在国外其实非常常见,叫做主流电影。这让我想起来吴京在接受采访时说美国人也天天拍主流电影,我们就不能拍吗?我觉得就是要拍,而且要拍好,往好里拍。主旋律电影为什么就一定要与商业割裂,为什么就不能成为所谓“主流”呢?很多导演把拍主旋律电影当作任务,片子里搞笑是搞笑,宣传是宣传,形成了说教式的割裂,让片子变得四不像,最后反倒要怪任务。要我说,《革命者》中最“说教”的一段也是用心拍的,那段教员的台词与残酷的现实合在一起,让人们加强了对理想信念追求的信任感。希望以后能更多看到这也的主旋律,这样的革命浪漫主义。
关于影片的内核,许多观众也反复分析了李大钊的全方位形象,这里我不多说了,只提张颂文老师在映后谈到的伟大人格在生活之中。李大钊为什么面对死亡无畏?因为他认为他做的这一切都是应该做的、都是应该牺牲的。正如我们驰援武汉的医生、正如与歹徒殊死搏斗的警察们,他们难道不怕死吗?但是他们都认为治病/维护治安是应该做的,所以他们不怕。正如此,伟大人格就在人民中。这部片子我还想讲的是一个最普遍的意象——人民。无论是农民、劳工、知识分子甚至是乞丐,都组成了当时的那个国家。伟大的历史人物来自于人民,他们做出了非常伟大的贡献,但是一个人是不可能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只有群众可以。即使是伟大如李大钊,在面对残酷的军阀时也不能拯救被杀害的学生。他只能说:“我们不能光有主义,我们还要有枪。”而每一件事最后能办成,靠的都是人民团结在一起的力量。影片在没有淡化人民的意象,没有刻意神化历史人物。反而展现了各阶层的精神面貌,给了大家最直观的展示。另一方面,李大钊愿意去了解人民,走到人民生活中去,所以他赢得了民心。这也是我们党百年来最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为什么能够胜利,因为我们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为我们是民心所向!
写至此处发现已是七一,那么就将此文献给我亲爱的党和祖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