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很尬,很多情节不成立。矛盾来得太肤浅,人物的情感转折突兀,性格深度几乎没有,稀薄的演技又撑不起空洞的剧本。

导演/编剧只是在想象一个像小大人的小孩,一个缺少母爱的恋爱脑,一个女强男弱的婚姻走出来的单亲妈妈,一个渣男,一个舔狗。

一个像小大人的小孩首先不得不说编剧的夹带私货:小孩最喜欢写作,作者借小孩的形象说了不少自己想说的话,虽然写作这条线埋在整个剧情的始终(几次作文作业),最后结局可以说是点明作者想表达的本意:类似追求自由,发现自我,人生有很多可能不要给自己设限。这个结构确实合理但是非常欠缺打磨,让人感觉这个架构就像是个学生习作,却能拍成一部商业化的电影?我想问作者你对这个结果满意吗?‘女孩应该怎么打鼓?’:作者是不是还暗自觉得自己这句话很妙?借一个孩子的口说出一个女性被‘结构性’规训的困境?事实上这句话很俗,很不‘切真’,明显剧情安排刻意而为之,她或许会问‘怎么打鼓’,‘女孩子可以打鼓吗’,但,‘女孩子应该怎么打鼓?’,正常小孩子不会这么说话,如果你有认真观察过的话。你有想表达的东西很好,但是能用点心吗?任何想法就这么不经加工赤裸裸地写进剧本?跟下来的那句话也很爹味:你怎么打鼓,女孩就怎么打鼓。像不像一句广告语。

2. 缺爱的恋爱脑:我承认生活中有恋爱脑,但是你把人物的动机解释地这么简单,说哭就哭,说笑就笑,恋爱脑到不可救药?一句‘母亲嘲笑月经漏在裤子上’就解释了这个人物的创伤来源?很明显这就是一个在书桌上空想的编剧会干出来的事。

3. 那个渣男:当他开口说那句:有些话还是早点说为好……的时候我就知道他要说什么了,如果说这个人的形象就这么实现存在于读者/观众的脑海里了,那还是你原创的形象吗?你只是不上心自己的作品罢了。

4. 单亲妈妈和舔狗。我差不多理解到作者想要说女性可以把男性当成工具,满足自己的性需求,只是追求‘课间十分钟’。这个没毛病,只是明显是想法优先的,剧情服务于想法搭建起来,生搬硬套,扯些’雄竞‘、’你读过几本上野千鹤子‘,可以把这种剧情当作一种荒诞戏来看,但是即使如此我依然质疑这里面多少成分是套路。

总结:不切真,戏剧给人一种实验性表达作者私人想法的不成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