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放人坐的很满。
这部电影同时结合了“原生家庭”和“抑郁症”两个东亚社会疾病,我相信太多人都对里面的几个情节有共鸣了。恨铁不成钢的父母,并没有连接感的同学,一个小心翼翼不敢惹父母不高兴的自我,和一个有一点灵气、却从不被看见、或者不被真正重视的自我。
看到影评里很多人不喜欢关于男主和父亲和解的桥段,我观影时丝毫没有觉得不适,或者说我意识到,我关注的已经不是这个电影文本,我已经被带回了那个我的幼小的眼睛所看到的、经历的自己的故事。我很善于在人群中辨别同类,我见过那种有一种幽默和逃避气质兼具的人,见过平时看起来非常阳光,却实际上周围有一层厚厚的难以透过的铠甲的人。我很乐于与他们成为朋友,他们小心、善良、不多占用别人的时间,也不会要求别人自我袒露,两个人像有默契的知道彼此的过去而不询问。人与人呐,本来就不该有太多太多的交往吧。和人聊到深处,常常觉得抽离,他们是如何可以这么充满善意的、开放的活着的,难道这样不累吗?
我害怕那些真正带着阳光的人,哪怕非常想要想他们靠近,甚至已经站在了他们身边,我也深深的畏惧着他们。自我和过去相互咬噬,过去塑造了那个真实而阴暗的我,我也发现自己走不出过去的阴影,我只好创造了一个阳光的自我的面具,去代替我生活。但我知道,我一直没有ready。我不知道不知道那些不被允许说出口的话语、被用“听话”规训后的自我该被放置到哪里,不知道有谁是可以倾诉的对象、哪些东西说出来是被欢迎的……我进入了一个由多重的自我对话的世界,那里没有人被真正的原谅。
回到电影中,我依然不喜欢和父亲对话的桥段,整件事情就像一件无妄之灾,但实际上是每个人的沉默和暴力造成了年少的消失。对个人而言,再去向父母祈求他们承认过去是徒劳的,对于这种自我针对自我的攻击,只有自救、自爱,然后才能爱人。救赎之道,就在其中。(看到郑老师时候还是很感动的的,甚至产生了想去当老师的想法。现在自然不会这么觉得了)
也有影评说,这部片子并没有拍出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就像在拍一个弟弟视角中的想象的抑郁症患者。这样的批评还是有道理的,但我其实喜欢这部片子也不是关于抑郁症而是关于东亚家庭,所以fine by m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