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喜欢文德斯的风格 抛弃了歇斯底里 而是把沉重用讲睡前故事的语气娓娓道来 因此轻缓、哀而不伤 男孩与妈妈走丢 路上遇到了不同的事物 在海边重新想起妈妈 然后…然后呢 爱丽丝不会知道故事有没有结局 也不懂男孩旅途中的见闻有没有意义 但她和讲故事的人知道 恐惧已经被驱散 她终于睡着了 而且更重要的不是男孩的故事 是她和他自己的故事 毕竟人生的相遇、离别、笑或不笑 只看照片是不懂的 照片不过帮我们记住终将远去的时间 过去的事已过去了 将来的事总会来 现在还是把头探出车窗外感受风拂过脸颊吧(两人都喜欢这样做 真是个很温柔的点呢) 从影片的开始到结束 还有那首歌作伴 述说着孤独也安抚着孤独
影片中出现种种个人和时代的angst:工作、金钱、亲密关系、现代化进程,满是绵羊的草地与工厂相接,广播和电视节目一样急功近利,人们随便做爱却无比疏离,飞机场罢工了,约翰福特逝去了,在如此冰冷的大地上常常会彷徨无措,不禁想起《哥林多前书》中的“我作孩子的时候,说话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长大成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我们如今彷彿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男主一开始的睡觉姿势很像婴儿在子宫中的姿势,后面终于在去游泳(大概有回归母体的隐喻在)的时候,放下大人的面孔和小女孩一起控诉这可悲可怖一切:怪物、坏人、蠢牛、神经病…焦虑终于有所释放
拍大头照那段最有温度 她笑了他没笑 但他看见了 他笑了她没笑 但她看见了 所以她和他都笑了 所以真诚还没被抛弃啊喂
ps 爱丽丝这个名字 我越来越喜欢了呢
爱丽丝城市漫游记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moonage daydream
似乎有一段时间没有被如此optimistic的作品打动,我一直非常喜爱或者说'worship'david bowie的音乐与现场表演,但对于他的经历思想种种几乎一无所知,'bowie'对我来说 ...
the heathers
看开头几乎是想弃掉的,不过到后面其实还是有点点意思,青少年思想世界空虚迷茫导致面临存在主义危机,以至于走向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以及学校(也是个“小社会”——影片中提到的有道理的说法)和社会对于学生“自杀”之反应充满的黑色幽默。面对 ...
Amarcord
被法西斯子弹击中前钟楼上的留声机放着国际歌疯子在树上嚷嚷“我需要一个女人”瞎子喊叫着“它像什么?”少年们在大雾和风声中抱着空气起舞我一下子背得建筑工人的诗很好笑也太不好笑世界存在于几个瞬间尘菌又飘起的时候或是雪被路灯照亮的时候你奇怪 ...
只是一点感受
对于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我一直倾向于感受而非解读,也不想显得虚伪和冒犯。他的语法是诗性而神秘的,有时给我一种恍在梦中之感,在这种时候,才得以聆听寂静,思索思索本身。也因为他的影片极其惊艳(好俗的词,但恰当)的镜头设计,即使内容晦涩也不 ...
圣血
精神病人如何走出童年的邪典童话。看开头的时候没想到会这么喜欢,朴实无华的镜头设计与调度,我带着看流水线电影的心情往下看,却着实被故事打动了圣血是母亲的信仰;是病象死前呕出的污物——对性的可怖印象;还是刻在胸前的鹰——父权压迫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