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矛盾的疲软续作
前段时间看完《小丑2》,心里始终是意难平。本来想写一段长影评的但是一直没动的了笔,现在看到豆瓣评分从一开始的5.9涨到6.2,实在是有点忍不住。
首先声明,以下整篇文章并没有过多探讨关于作品内核的东西,因为《小丑2》从视听到内容都比前作要单薄不少,而主题也无非是一点就明的“所有人都只关注小丑却没人管管亚瑟”这样的东西。因此,戏外主创的意图就这样被衬托出来了。当内容不值得关注的时候,其引发的效果往往格外瞩目。影视创作也属于社会现象的一部分,既然如此我忍不住在想影视创作其实应当具有所谓的“道德属性”。因此,接下来的内容便是关于本片所引发的“影片嘲讽观众”的现象探讨。
一部电影,在讨好观众和糊弄观众之间选择了教训观众,一直在想导演和男主也是够可以的,到底是多么反社会人格,才会把这部片子拍成这样。真是戏里戏外践行了片中那“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思想内核。不过好在,虽然本片说教味十足,但是视听以及表演部分依旧不俗(说是不俗但是远不如前作)。
口碑两极分化其实是可以预见的,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部非常“拧巴”的电影,戏里与戏外都相当矛盾。
在戏里,本片可谓是把前作所建构的一切全部都推倒重来。依稀记得《小丑1》的内容里,借助于出色的视听表现和主演的演技,底层个体与上层阶级间的那种尖锐且无法调和的社会矛盾几乎被完美的展现,到这里为止,“小丑”这个角色的形象就已经被完成了,而结尾那段暴乱中被众人簇拥的画面更是对于人物弧光的完美展现。也就是说,《小丑1》这部电影本身已经是一部结构闭环的完整电影了。同时就像之前也提到的,底层与上层之间的社会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因此一切的理论也好,探讨也好其实应该在joker被推上神坛的那一刻立即终止。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阶级冲突的解决方法要么是《大都会》那样的空想电影,虚构出一个上下层级之间的“调和者”,但是过去的几十年实践中我们意识到这是不可能的(而且这么拍起来一点也不爽,这很不“小丑”)。或者还有一种方法,那是一般情况下只能存在于虚构作品中的方法,是一个与现实题材很难搭上边的方法,一个说出来可能过不了审的方法,那就是——流血革命(其实《出租车司机》尝试过这一点但是落点偏小)。了解DC作品或是影视作品的观众应当意识到这其实是更加不可能的做法,这过不了审,而且这是哥谭,又不是鹅城,小丑也不属于张牧之那样的人物形象,因此这样的做法也不可能。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小丑1》其实是一部情节结构闭环并且完全不具有任何延展性的电影,那么为什么还要再去拍这部《小丑2》呢?这就来到了第二个矛盾点。
在戏外,主创团队包括凤凰叔自己其实应当也面临一个矛盾,那就是他们意识到了前作其实是一部相当独立的电影(自己拍的要是意识不到那就是更大的问题了),但是自己又要为这样一部延展性约等于没有的作品绞尽脑汁拍续作赚钱。这样的矛盾用通俗的语言来形容就是“站着,还想把钱挣了”。于是就这样思来想去之后,凤凰叔做了一个梦,谁也不知道他具体梦到了什么,但总之就是把一个原定 为百老汇音乐剧的剧本改成了一部正儿八经的好莱坞歌舞片。其实这也不要紧,但是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改的?如果做不到主题的延展,那就干脆换一个主题,做不到故事的延展,那就直接放弃故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整部电影人物内心戏居多,几乎没有故事本身的有效信息)。最最关键的是,如果做不到满足粉丝,那就嘲讽粉丝。世界电影史发展了一百多年,我们可以看到续集超越前作的电影(如《蝙蝠侠:黑暗骑士》),我们可以看到抨击冷漠大众嘲讽愚昧无知者的电影(如《楚门的世界》《芝加哥》),但是,我个人,还从来没有看到过任何一部电影,在不做到超越前作的同时,用嘲讽观众的方式来达到所谓“抨击冷漠大众”这一目的的电影。这里我们就看到这部电影的又一个矛盾点,在于他们既想要观众买票,又放不下自己内心里的那点所谓的高级审美,享受着前作观众的经济支持同时背刺观众。
退一步说,其实这部并不是完全没有拍好的方法,就像很多评论说的,其实joker这个角色的核心是蝙蝠侠。影片里应该做的是引出蝙蝠侠,再以小丑的视角拍一部反英雄题材。这样做,不一定有好评,但是大概率能挣到钱。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的故事无法满足凤凰叔那无与伦比的艺术追求,电影完全没有这么发展。
再退一步说,要想展现自己的艺术追求,要想嘲讽观众,其实完全可以重新再起一部电影,就拍一个内心渴望爱的边缘人装疯失败被刺死的故事,哪怕想要嘲讽观众,那就从一开始就摆明目的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这样做,不一定有好评,但是一定挣不到钱。
lorre对《小丑2》做了一期视频分析,而在视频结尾引用了这样一段话——“如果《小丑1》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失意,备受欺压,精神错乱的城市病人,那它也许会有1.5亿美金的全球票房而不是10亿。而观众之所以捧场,只是因为那个病人,是小丑。”凤凰叔觉得小丑只是一个皮套,观众应该收回对于皮套的关注,而去关注真正的人,也就是皮套下面悲惨的亚瑟;但是这明显太过傲慢了,其实亚瑟才是小丑的皮套,小丑众多皮套中间的一个,观众是为了看小丑而来,所以才会对第一部中的亚瑟那么关注,因为观众知道,在那个悲惨压抑的皮套下有一个将会掀桌的小丑;在第二部中脱离了小丑的亚瑟,那就真正变成了一皮套,换个名字,作为文艺片上映,或许会是一个真正的角色,但矛盾就在于,这样做挣不到钱。
最后的最后,贴一段其它用户对于这部电影所引发现象的评价:“看到小丑2的短评里居高临下对大众审美作不屑和俯视态的joker不免发笑,他们一边指责‘庸俗’的大众只倾慕拜倒于一个刻板的符号,一面又洋洋自得享受于另一种众人皆醉的精英认同之中。这个糟糕的时代,连电影都变得‘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