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6日,当时在苏联统治下的乌克兰境内普里皮亚季附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发生爆炸,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2019年,HBO拍摄了5集纪录片《切尔诺贝利》,再现了这一事件始末。

...

当年26日凌晨1点23分,附近的居民被爆炸声惊醒,隔窗看到不远处的火光,而核电站总控制室内,伴随着警报长鸣,值班人员们惊恐地看着仪表牌上爆表的温度值,徒劳地按压操作键,手脚发软,面色惨白。

...

故作淡定的工程师大声威胁值班人员去下面查看情况,值班的只好沿着管道走,一转眼,领头的那个人皮肤变得奇红,而从管道深处被救出来的人半张脸都没了,绝望的呼喊响彻其中。

...

核电站外,地面上到处都是炸落的碎石,一群年轻的消防员正拼命灭火,其中有人戴着手套抱起一块黑色砖头扔远,不多久,他的双手被腐蚀得血肉模糊,坐地上呻吟。被上司命令再靠近一点灭火的消防员望着可怕的火光和诡异的烟雾,迟疑着,最后还是冲了上去。

...

...

就在核电站附近的小镇上,居民们纷纷出来围观天边的火景,孩子们在飘散过来的烟尘中嬉笑玩耍,仿佛那是节日的美丽烟火。

...

核电站领导完全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以为只是普通的爆炸,他们聚集在办公室里彻夜开会,先是互相指责,确定了背锅者名单。随后大喊口号,互相安慰和保证,得出了“情况已经得到了控制,没必要慌张”的结论。

...

但是,前去查看反应堆的研究员,只是接触了升腾起来的烟雾,一转头立刻变得脸皮血红。

...

这一天清晨,普里皮亚季镇学校照常开课,校园里学生们三三两两进入教室,谁也没注意到一只鸟儿突然高空坠落,空气里弥漫着腐烂、死亡和变异的气息。

...

以上是纪录片《切尔诺贝利》第一集呈现的大致内容,之后的四集讲述的是人们面对前所未有的灾难,如何应对以及所作的牺牲。

虽然是美国人拍摄苏联时代的纪录片,但《切尔诺贝利》的态度是相对客观的。它如实还原了当时的惨烈景象,它展现的是一个人为灾难的运行轨迹和造成的永久性伤害,也表现了人们顽强的生命力和可贵的真情,它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切尔诺贝利反应堆的堆芯爆炸每小时产生的核辐射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两倍,它污染空气、水和食物,所到之处,森林寸草不生,生灵涂炭,人类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字面意思),身体免疫系统瘫痪,在极度痛苦中死去。那些被感染者的尸体,被放置在锌皮棺材里,四周铁焊密封,再用水泥浇筑,隔离在地下,仿佛灵魂永不得出。

...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毫无防备,卷入其中,这时候消息是最宝贵的资源。如果管理者不那么看重利益,不那么在乎动听的说话方式,不对专家抱有偏见,那么在爆炸之后他们会尽快组织撤离;如果居民知道核爆的危害,他们也不会闲庭信步地上街任由辐射;如果一线工作者被告知自保的方法,他们也不会在前仆后继的路上一个个倒下。可恨的是有时候灾难可以避免。

可贵的是切尔诺贝利事故中的那些英雄,勇于担责的官员,寻求真相的科学家,还有那些参与其中的普通人。

为了降低堆芯的内部温度,三个工人趟过满是毒水的管道打开阀门放水,为了不让堆芯溶化后流入地下水;四百个煤炭工人被征召到核电站底下挖隧道,后来他们之中的一百多人都没有活过40岁;有近60万人到切尔诺贝利处理善后工作,包括劝说村民搬迁,枪杀被辐射的动物等,他们像蝼蚁一样,酗酒酗烟,自知时日无多。正是这些人的付出,才抑制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给更多同胞创造了生存的可能。

除了这些群像,《切尔诺贝利》里的几组人物关系也令观众动容。消防员妻子死守着面目全非的丈夫久久不愿离去,却给腹中的胎儿招来了厄运,伯恩斯主席和列加索夫教授的共同体感觉无疑是官员和专家的理想合作模式,列加索夫与乌拉娜两个物理学家之间的惺惺相惜是对科学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和良知的赞赏。

...

...

...

作为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核心人物,列加索夫教授代表着真相。纪录片中,他在审判法庭上勇敢地说出了导致这次事故的起因,除了工程师的操作失误,还有苏联政府贪图便宜购买的制造原料。这为他招来了囚禁之祸,1988年4月26日,也就是切尔诺贝利爆炸案后整两年,列加索夫下楼倒垃圾的时候躲过密探的监视,将披露真相的录音带藏在隐蔽处,回屋后便上吊自尽。而现实中,列加索夫并没有机会在法向世界宣告真相,他悄然自杀,留下一盘录音带。那些慷慨陈词,对他贡献的肯定,行为的阐释,都是后人附加的。

...

纪录片《切尔诺贝利》以大量的史实为基础,片尾放出了人物原型和具体数据,虽然前面5集的内容足够震撼,但看到照片还是会又一次被击中。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