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挑战》曾经玩过一个小游戏。

“男人帮”来到上海崇明中学,召集所有高三毕业班的同学们来到操场上参加跑步比赛。

但比赛规则与众不同:

大家在起跑线排成一线,然后,回答问题,每个问题如果你的答案是“是”,就可以往前走六步。

问题一:你的父母,都接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么?

问题二:你的父母,是否为你请过一对一的家教?

问题三:你的父母,是否让你培养过一门特长?

问题四:你的父母,是否曾经带你出国旅行?

问题五:你的父母,是否承诺你可以出国留学?

问题六:你的父母,是否视你为自己的骄傲?

六轮过去,不断有人往前走,也有人一直原地踏步,原本笔直的一条起跑线早就不复存在了。

然后,所有同学都以六轮问题之后自己所在的位置,冲着同一个终点奔跑。

...

...

回答前和回答后的起跑线变化

不用说,这个小游戏,其实就是对人生的一个小小隐喻——

只要世界上还有不公平在,那人生来就不是公平的。

有的人一辈子没出过远门,有的人小小年纪就经历过世界的广阔。

有的人考上大学了也得辍学,有的人考不上家里也能兜住底。

有的人光是三餐就够难筹的了,有的人既有时间也有财力培养爱好。

残酷么?

当然。

但因此而沉沦,不再往那个共同的起跑线奔去……

其它所有,都是世界对你的不公平。

只有沉沦,是你对自己的不公平。

...

有部纪录片,肉叔早就想推荐给所有人,但一直找不到机会。

为啥?

因为……

每隔7年,我们有机会见到到它一次。

而即将消失的那个2019年,很有可能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它——

人生七年

...

这是一套被美国、俄罗斯、日本、南非等等国家陆续翻拍的纪录片。

别看被不停翻拍、获奖无数、甚至被BBC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之一。

但1964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拍摄这套纪录片的初衷非常简单,他就是想在2000年新世纪到来时,回看这几十年来英国的变化。

他选了14位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7岁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来自上层社会。每隔7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这些孩子。

采访内容啊,简单至极——

倾听他们此时的梦想,聊一聊他们此时的生活。

没想到,这一做,就是56年。

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63岁……

艾普特几乎纪录了这群孩子的一生。

...

...

上:迈克尔·艾普特;下:《人生七年》的主角们

打开这套纪录片,“不公平”这三个字,当然是最先扎进你眼睛里的。

本来嘛,艾普特就是刻意从不同社会阶层找来的小孩子——

有来自上流社会的,约翰、安德鲁、查尔斯。

别看仨小孩只有7岁,说起话来条理清晰,彬彬有礼。

除了上学(当然是贵族私立学校)之外,人家还读书看报。

约翰说自己平时会看《泰晤士报》和《观察家报》。安德鲁更厉害,每星期除了周一,雷打不动地看《金融时报》。

为啥看《金融时报》,为啥周一不看?

“因为我有股票,我要看它的情况。周一报纸不登股市动态,所以我周一那天不看。”

...

...

从小读书看报,涉及金融市场(尽管不深,但人家起码从小开始了解),他们的人生跟他们设想的差不多:各自上了自己最想去的中学,最后在牛津大学法律系再次成功会师——

不用说了,过几年出来,小哥仨毕业了肯定又是金装律师、社会精英。

这是牛掰格拉斯的那拨人。来自底层的小孩子呢?

艾普特问福利院的小孩保罗,想不想去上大学?

保罗皱着眉问他:

“大学是什么意思?”

...

《人生七年》完美诠释了那条不平等的起跑线——

一切,都好像是顺理成章的“果然”。

平民家的三姐妹,果然会早早结婚,都没找到什么高薪工作;

像做马术骑师的平民小孩,果然没进入这项贵族运动,在伦敦开出租;

上流社会出身的约翰、安德鲁,果然成了大律师(查尔斯在28岁退出节目了,也是,人家哪有空搞这玩意儿啊……)

就像豆瓣高赞短评说的:

从一开始,等级就已被注定。(@雨宫萤)

...

一切都早已注定,人生就是来走个过场呗。

真的是这样?

当然不是。

就拿那个平民阶层出身的小孩托尼来说吧,你绝对猜不到,老天爷给他安排了多么跌宕起伏的一生——

猴子精一样古灵精怪的小孩,7岁的梦想是做马术骑师。14岁他真的去了训练场做学徒。21岁认清自己没有天赋,退出赛马行业。

...

仿佛要完蛋了。

哎,托尼就跟打不死的小强似的,不仅没完蛋,活得还特别好。

28岁时,托尼在伦敦开出租车,结婚生子,业余时间参加表演训练。35岁偶尔会带女儿们去马场,教她们骑马(托尼还买了两匹马)。42岁出轨,婚姻破裂。

...

仿佛又要完蛋了。

哎,人家小强托尼,不仅没完蛋,又特么第二春上了。

49岁,拿闲钱在西班牙开了个酒吧(你看人家还有钱海外置业呢),56岁酒吧倒闭,重新回伦敦开出租。61岁,咔,人家经过几十年的表演训练,登上大银幕,成了演员……

...

肉叔看完《人生七年》,感受其实挺简单——

如果人生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那就是:变数。

就像托尼的人生,你根本不知道生活在下一个七年,会给你一记甜蜜暴击,还是给你一通沉沦爆锤。

来自中产家庭的尼尔,父母都是教师。

教养、视野,该有的尼尔都有。

14岁,人家就知道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就是“在竞争中不断前进”。

小小年纪就有清晰的人生规划,想考牛津读大学什么的。

稳了,如果人生没有变数,尼尔将来铁铁是个青年才俊吧?

...

呵呵。

就在少年尼尔对着镜头侃侃而谈的区区7年之后,在他21岁时,节目组再回访他,所有人都没想到,尼尔活成了……

伦敦版三和大神+大英帝国流浪老哥。

不仅没考上牛津,只考上当地一所普通院校,而且只读了一年就辍学了。21岁时,在伦敦打零工。

住着福利机构提供的免费住所,靠社会救济金过活。

此后14年,尼尔几乎再没工作过,领着社会福利,在大英三岛到处流浪。

...

他对生活充满了迷茫,他不满社会的不公,却不知道要怎么改变它。居无定所,如丧家之犬,和父母的关系也破裂了,几乎没和他们有什么联系。

直到35岁,还是一个没有工作只能靠政府补贴的撸瑟。

...

他的人生彻底完蛋了?

还真没。

49岁时,你万万没想到,尼尔已经从政,还成了当地的候补议员……

正在伦敦挨家挨户地拜访,为了自己能够转正成为正式议员拉选票。

...

还记得,理所应当成功的精英三兄弟之一约翰么?

是,他理所应当的成功了。

但也……

49岁的约翰,成为皇家律师。

在英国,出庭律师从事律师业务10年以上成绩突出者,经本人申请,由大法官批准,才可由英国女皇授予“皇家律师”称号。

基本是最牛掰的那一小拨人尖子了。

但他反而羡慕曾经的流浪汉尼尔——

尼尔都候补议员了,约翰还没踏出去从政的那一脚。

...

好了,聊到这,肯定有聪明的朋友要猜了:

肉叔,我知道你要说啥了,起跑线领先的人,要成功很容易;起跑线落后的人,要成功尽管很难,但只要拼一下,没有什么不可能,对不?

不对。

这么说最多只对了一半。

肉叔猜,很多人看《人生七年》时,会像肉叔这样,总是忍不住去猜眼前的这位主角将来会有怎样的人生。

导演艾普特本人也是。

但他在经历56年的拍摄后,你知道他得出什么结论来么?

我一开始习惯于扮演上帝的角色,不带感情地预言他们的发展。

但几十年后,我发现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错误。

——迈克尔·艾普特

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

即便是对上流社会也是。

56岁那年,约翰才说出自己藏了几十年的秘密。

观众都以为我的一切是轻而易举的

但根本没有人知道,在我9岁那年,我父亲去世了

为了供我们读书,我妈妈不得不出去工作

为了减轻他的负担,我不得不努力读书

所以我才能拿到牛津的奖学金

...

那些变数、那些跌宕起伏的人生,全都不算什么,《人生七年》给肉叔真正的当头一棒,恰恰来自上流社会的约翰——

人都有一种可笑的的自我美化:我可太拼了,全世界只有我在拼吧!

有多可笑?

就像你结束加班,凌晨1点钟站在路边等车,刷朋友圈看有人晚上9点发了张办公桌的照片,配上文字:又是加班的一天。

你当然会笑出来啊:真当人家约翰就不加班啊?

约翰也是拼尽了全力,才能让你觉得他看起来毫不费力。

...

好了,也该回答那个问题了:

终点线,那条所有人都奔去的终点线,到底是什么?

在《63up》这一集中,我们终于看到了答案。

一点都不出乎意料:没有答案,至少没有标准答案。

中产阶级出身的布鲁斯。7岁时想去非洲做传教士“去教育那些未开化的人,使他们多多少少变得更好”,14岁时关心政治、反对种族歧视。21岁在牛津大学读书。

毕业后却跑到一所移民学校为底层人民子弟教书,35岁跑到孟加拉支教,40岁才回到伦敦结婚生子。

总结自己的一生,他觉得特别满足,布鲁斯教授一生都致力于底层教育:

我不希望他们认为,他们就是受(阶层)限制的

我希望他们知道,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

肉叔以前写《灌篮高手》时,说过一句话,其实不管是谁的生活,面目全都一样,就是个大毛线球——

由漫长的付出,短暂的收获,难逃的遗憾缠绕而成。

命中该有的也好,自己强求的也好,事物来来去去。

你最后发现,答案其实就像布鲁斯的“毛线球”,缠来绕去,你要赢得的不是那两个字“成功”,而是另外两个字:心安。

不知道大学是什么的福利院小孩保罗,最终在澳洲有了稳定的生活。

想当骑师的底层小孩托尼,有了6个孙辈,一大家子偶尔骑马,其乐融融。

精英律师约翰,终于放下自己的心结,笑着跟观众们的误会和解。

工人阶级出身的大傻妞苏珊,根本不在意啥“工人阶级”的标签,乐呵呵地冲镜头笑。

...

你看,没有人的终点,不是奔着“心安”这两个字去的。

最后,用《人生七年》的故事,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

终点有捷径。

当然不是说起跑线不同,而是当大家在63岁回首往事时的一个共同发现:

在福利院长大的少数族裔孤儿西蒙,开了一家儿童福利院,照顾着130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他说:

如果当初我在学校更用功,说不定现在会过的更好

如果你想成功,想过上好生活,你就得逼自己努力

...

7岁时不知道大学是啥玩意儿的保罗,要求自己的女儿上大学,因为他发现:

不管做什么工作,我都要劝他们读书

因为别人会拿走你这个,拿走你那个

只有知识,是别人夺不走的

...

托尼不需要再开出租车了,这个从小打架、跟着老爸学赌狗长大底层出身的人,对所有人说:

如果你出身富贵,你会得到更有吸引力的工作,更轻松的生活,也更容易成功

但那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努力

...

同样工人出身的杰基,42岁时离婚,独自抚养3个男孩。

得了关节炎,健康状况很差,不能出去工作,靠着婆婆的资助和低保抚养三个儿子。

49岁,生活困顿,对节目出现极大的抵触情绪,回想当初,她最想:

回到学校,重新接受教育。

56岁,杰基的儿子们都参加了工作,她也当上了奶奶,不再跟自己糟糕的过去较劲了,她只有一个要求:

我不希望她(杰基的孙女)目光短浅,因为我年轻时就是那样的。

...

《人生七年》63岁这一季,有一条短评,肉叔无比赞同:

大家的人生总是求仁得仁的,真正改变人生的方向大概是,内心渴望改变了。(@小鱼脆饼)

捷径。

捷径不是出身,不是环境,不是他人。就像刚刚肉叔列举的这些人在63岁时的感悟:

倒头来大概所有人都会发现,开启捷径的钥匙,自始至终都在自己手上拿着。

要开启它,绝不是抱怨,更不是沉沦,也不是忙里忙活着急下手。

而是,在做之前,你可能需要跟自己聊聊:

哎哥们儿,你真的,渴望吗?

我觉得你应该继续自己的生活,并从你做过的事情中吸取教训

但那是一生的事,唯一让我后悔的事情就是

在我来到生命的尽头时,我会为没尝试过什么而遗憾

我希望在我生命的最后

我没有这种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