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词,形容33岁的单身生活。
你会想到什么?
自由or混乱,骄傲or羞愧,还是,疯了。
她说,是“Fleabag”。
Fleabag,既可理解为“肮脏邋遢的动物”,也指代“你现在的生活”。
嗯,Sir又想提《伦敦生活2》。
这剧刚出第一集,Sir就迫不及待安利。
越往下看,越发现它不简单。
——简直是今年“丧剧之王”。
但就像“黑到深处自然粉”,丧到深处,你反而咂摸出一股恍然大悟的燃。
欲望被释放了,悲伤被宣泄了,痛苦,也不知不觉被排出。
这才是成年的人生啊。
难怪连娜塔莉·波特曼都主动点赞。
《伦敦生活2》
Fleabag Season 2
《伦敦生活》的文章很多,Sir先从一个点切入。
台词。
不夸张地说,《伦敦生活》的台词,值得每个观众抄两遍。
——国产编剧们,更应该抄十遍。
都知道姜文是个对每句台词精雕细琢的导演,对台词,他的理解是:
台词不是仅仅为了叙事,或者说我们的台词从来都不是叙事的……我们的台词,是在角色自己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表露他们内心最深处、最犄角旮旯的情感的一种手段。
《伦敦生活》对台词的理解,就是天才级别的。
比如。
让你表现角色心虚、慌乱,你会怎么做。
过去国产剧的做法是,说话结巴。
这是心虚的表现吗?
是。
但这不是大部分成年人心虚的表现。
成年人心虚的表现是,内心再怎么兵荒马乱,还是要让别人相信自己一切OK。
这时,你会重复地,自言自语地强调一句话。
“挺好,很好,非常好。”像每天早上推销员们自产自嗨口号。
《伦敦生活》第二季第一集。
在第二季第一集,女主父亲问,“咖啡生意还好吧?”
△ 字幕来源:美剧天堂
她第一遍说的是:“Yes,it is,It really is”(是啊,挺好)
第二次:It actually is。(是真的啊)
第三次:it is。(真的好啊)
同一个意思,但词汇越来越少。
因为词汇多了,难免暴露真实内心。
面子就是这样撑住的。
第一季也是如此。
女主咖啡店要快破产的时候,面对姐姐的关切,她内心想法:我说不出口,我说不出口,我说不出口。
来来去去就一句:
非常好,嗯,挺好的。
交流就是这样堵住的。
说远点,在女主菲比参与编剧的《杀死伊芙》,也有这种“复读机”式台词。
伊芙在问到跟老公的感情时。
她这样说:
He's really well
He's really nice
He's really well
我们都知道——
越是强调“really”(真实的),这个“really”就越不可信。
果然,《杀死伊芙》,伊芙跟老公的感情出现了裂痕。
说白了,小孩子表达情绪是放肆,而成年人,是克制。
克制既是知道“发脾气”无补于事,也是对自尊最后的保护。
第一季结尾,男友彻底跟女主fleabag分手。
女主一没闹,二没哭。
她先是呆滞,呆滞过后,又挤出一个微笑。
第二季里,fleabag对情感自我阉割得更甚。
就算难过得眼泪在眼眶打转,她还是不哭。
一点点地把悲伤咽下去。
又一次地,在脸上挤出微笑。
这笑,让Sir想起了《喜剧之王》,周星驰想要一个盒饭,饭却被“剧务”吴孟达摔在地上。
后者不依不饶:
我就是喂狗,也不会给你(还唱起了你是一滩屎)。
背身离去的周星驰,也是笑。
多年后,我们才理解这“笑”的含义。
难过吗?难过。
伤心吗?肯定伤心。
但。
算了。
算了也不意味这事过去,“算了”是因为,你“不想算”,又能怎样。
在菲比·沃勒接受记者“72条快速问答”时,有一个问题是——
如何描述你的写作过程。
她答了三个词:恐慌,恐慌,希望。
创作是在恐慌中寻求希望。
(成年人)爱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允许Sir再一次引用姜文老师的话:
我觉得爱情这个东西一时半会谈不透,这事儿也确实挺难谈的,什么是爱情,我觉得这不是“人”所能回答的,是人和神之间的事情。
无独有偶。
《伦敦2》里,fleabag就找到了她的希望,她的真爱——
当你找到你爱的那个人
就像找到了希望
他,是一个神父(安德鲁·斯科特 饰)。
菲比·沃勒是怎么写真爱?
过去国产剧的做法是:时空突然凝滞,人来人往,你眼里只有他。
这是一个影视化处理。
但这处理,太童话。
成年人的爱情萌芽于什么?
秘密。
《伦敦》里,fleabag有一个习惯,在与别人聊天的间隙她常常会突然跳出来,用旁观者的视角与观众吐槽
这小秘密,fleabag的朋友,前男友,乃至父亲,姐姐都没有人在意。
神父发现了。
他抓到(capture)了她。
你刚才怎么了
他是那么久以来,第一个“看见”fleabag的人。
就像这条被顶得最高的豆瓣短评:
神父发现她神游的踪迹,在这人世间有人懂你简直就要哭出来了
这种微妙的细节描述,不比那些山无陵天地合的誓言真实许多?
是它不懂影视语言?
一个更妙的细节。
当fleabag跟神父在教堂里闲聊,谈论自己是无神论者时。
挂在她身后上帝的画像,突然掉下来。
上帝显灵?
往下看。
当fleabag跟神父在祷告室难以克制,互相激吻时,挂在教堂的上帝画像,又一次掉了下来。
BGM《垂怜经》戛然而止。
这一次,是神父心里的信仰,动摇了。
没有太多笔墨,却将爱情焚身以火的样子,表现得风声鹤唳。
你说它高不高招。
一个优秀的创作者,往往珍视笔墨,也因为珍视笔墨,所以吝嗇笔墨。
着力点,又回到前面提到的两个字,“克制”。
她与神父的分手,只用了两句话。
——我爱你。
——会淡的。
“会淡的”。
三个字,绵延不绝。
爱情会淡,对这份感情的疯狂,也会淡。
伤痛会淡,等到伤痛真的黯淡,他(她),也就真正被遗忘。
最后,神父要离开时,边流泪边说,“我也爱你”。
这已经不是告白,是告别了。
好吧。
我们又又又看到fleabag那个熟悉的笑容。
她摇头是什么意思。
是希望再一次幻灭的不理解?
还是人生终究是幻灭的不在乎?
《伦敦生活》不想说。
在采访菲比·沃勒时,她提到了“逃避”。
她没有寻找任何东西,实际上她是在逃避
Sir以为,逃避,正是《伦敦生活》的题眼,也是成年生活的变奏。
20岁天真,30岁愤怒,但上了30岁的人,多多少少,都学会逃避。
它表现于一种彬彬有礼的拒绝,一种风平浪静的奔溃。
因为30岁+成年人的身份,往往复杂。
他既是上级,也是下属。既是孩子,又是父母。既拥有此生以来最大的自由,也承受着从未遭遇的责任。
这体现在戏剧,就是一种欲迎还拒,悲喜交加的暧昧。
Sir越来越觉得,一流好剧,它的气质应该是暧昧。
什么批判啊,赞颂啊,善良啊,邪恶啊,这些情绪固然强烈,但也因为强烈,失去了生命该有的宽广,最终,走向僵化和虚假。
但暧昧不是。
暧昧是把根扎进这个潮湿而复杂的世界,在黑与白,错与对,算计和权衡中,赋予人性被验证的空间。
今天,我们为什么对国产都市爱情嗤之以鼻。
就因为在“谈情说爱”时,他们要不带着迂腐的刻板,要不带着做作的天真。
比如,讲珍珠。
你知道珍珠是怎么形成的吗?珍珠贝在海底进食的时候,蚌壳会打开。这个时候会有一些外来物,比如说沙砾,会跑进去,这时候珍珠贝受到了刺激,会分泌珍珠质,包围着那些沙砾,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珍珠。所以,如果珍珠会说话的话,应该是哭着长大的吧……
比如,讲气球。
你知道有关于气球,有另外一个说法,不管飞得多高飞得多远,只要线在你手里,它就会永远在你身边。
还有这种居高临下的毒鸡汤。
△ 《恋爱先生》
这种浪费表演浪费时间的车轱辘话。
女主:道歉!
男主:赔钱!
女主:赔钱!
男主:道歉!
女主:道不道歉!
男主:赔不赔钱!
女主:赔不赔钱!
男主:道不道歉!
这是戏剧,还是街头大妈拌嘴。
这是感悟,还是QQ空间签名。
不客气地说,仅仅谈请说爱,仅仅台词,《伦敦生活》就秒杀之。
我们都渴望爱,到头来却发现爱带我们走向地狱。所以难怪我们不想独自经历。
别人告诉我爱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人生来的目的就是为爱找到合适的归属。他们总说:“感觉对了”,“感觉对了就好办”。
但我对此困惑不已。
分辨这感觉对不对,非常需要勇气。
所以爱,不是弱者能做的事。
——来自豆瓣网友@易瓶子珏 整理。
Sir有一个粗暴但也实在的划分。
下流的成人剧欺骗未成年。
中流的成人剧服务成年人。
而上流的成人剧,是让成年人困惑,羞愧,坐立不安,又(在某时某刻)释然。
它们主题,无不是我们长大后如何逃避真实,以及逃避真实后无可躲避的负罪感。
这让Sir想起《伦敦生活2》一个耐人寻味的设定。
在参加母亲葬礼的前晚,fleabag反而睡得尤其安稳。
一觉醒来,容光焕发。
于是,葬礼上,来宾除了安慰她,也不失时机地赞美,“你今天真的很好看。”
悲痛还真是令你别具风情
fleabag其实想让自己因为母亲的离去,表现得憔悴悲伤。
她也的确悲伤。
但纵然此情此境,她的悲伤,还是不被感同身受。
《伦敦生活》系列可贵正在于此。
它坦率并抵达了这种成人世界的复杂。
这种复杂就像抛弃也无碍尊重他。
这种复杂就像爱也忍不住伤害他。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