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期待了一个春节档的《红毯先生》最终在流媒体上映后,马不停蹄的看了下,但效果却乏善可陈,近日在搜索电影时正好看到了《红毯先生》的原作《方形》,于是便找来一看。初看电影时还不曾看导演便是鲁本.奥斯特伦德,但电影一开始便给我一种《悲情三角》的感觉,类似的社会背景,简洁的构图,恰到好处的阶级差距的展示和其荒诞的讽刺性,恰和其《悲情三角》如出一辙。而后作也同样获得了不少奖项,看起来鲁本导演似乎找到了一种自己的电影风格。
既然相似其实也可以放到一起统一看看,《方形》是以精英阶级讽刺社会和艺术,《悲情三角》则是以演员为轴讽刺了娱乐圈,相比较而言《悲情三角》似乎更加聚焦,虽然两者最后都上升到了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讨论上,但相比较而言,《方形》似乎更加尖锐,《悲情三角》以反乌托邦电影为模板在此基础上将人类的社会化和阶级化解构,而《方形》似乎并不想关注这种阶级化形成的原因,它更加赤裸的展示了阶级固化后的结果,人群之间的冷漠,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以及人性的虚伪。这似乎是《方形》所更加关注的重点。
在《方形》中的荒诞要更高一层,电影的讽刺和幽默从标题和最常声明的台词就已然流露出来"在这个方形中,我们同责同权。"可电影中的方形的标志却是以俯视视角拍摄的方形,相较于正方形更像是梯形,而正方形的对等在梯形中也不复存在,同样也预示着同权同责也并不存在,而电影在各个层面又一次在强化这个主题和映像。两者的讽刺到达高点的时候其实都是一场饭局,《悲情三角》中游艇上荒诞晚餐的戏码和《方形》的艺术家打闹聚会,在《悲情三角》中晚餐仅仅作为讽刺上层社会的工具。不但揭示了阶层的差异,同时似乎也在讽刺艺术本质在上流社会的眼中是什么样的存在,而人群的冷漠也作为晚餐的一个环节被清晰的揭露在观众的面前。
从各种程度上,《方形》和《悲情三角》都很是相似,但《方形》好就好在更加贴近现实,而《悲情三角》更加戏剧化,更加非现实,那些真正在街上流浪的人,那些居无定所的人,正是《方形》要好于《悲情三角》的地方。
于我而言,鲁本的电影幽默,精准,讽刺感十足,但它就像是理工科学生讲出的笑话,有一种冷静的幽默感充斥其中。但也缺乏了一丝情感,电影的一切似乎都是完成笑话的工具,这是我唯一感觉有所欠缺的地方,个人评价:8.75分,从各种意义上要好于《悲情三角》,冷漠的人群,固化的社会,猩猩一般的艺术家,看似"同权同责"的方形,在电影中也只不过是一个梯形,所以让人思考什么是平等?什么是公平?
"同权同责"的方形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从前光景
今期有些浮躁,对于闷片的接受程度也略有下降,所以便找来了一部不那么闷,但也不那么商业的电影看上一看。电影开场便是莫奈的睡莲,随后引入了商业拍摄和与博物馆的艺术氛围形成了一种反差,并让模特提出画作颜色和衣服颜色不搭,希望改变画作颜色这 ...
人生即旷野
距戛纳电影节已经近4个月,近期《风林火山》的上映又让我想起了之前获得评审团大奖的《接近终点》,苦于国内缺乏资源,一直未能一睹其风采,今日正巧在b站寻片,恰逢其会,便开打一睹为快。电影开场便是一个像是搬家一般的场景,随着人们搭建的细节 ...
写在假日的结尾
本篇写在国庆假日的尾巴上,从假日到工作状态还是需要一些手段来转换一下这种状态,于是就选择了前几日在流媒体上映的《长安的荔枝》作为假日状态切换的第一部电影。大鹏导演的《长安的荔枝》应该算得上是暑期最具有话题的电影之一,虽然因为题材原因 ...
幻想亦或是现实
前两周因过于忙碌,所以暂停了观片计划,果然人在过于忙碌和疲惫的状态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只想安稳的躺着,本周算是阶段性的事物告一段落,终于有心情安稳下来欣赏一部电影,在电影选题上纠结了很久,但最终因为下周即将启程去日本,所以便在日 ...
最精彩的竟然是"下集预告"
开场一段紧急的弦乐将电影拉开序幕,电影明显想把话剧和电影形式结合起来,从赵丽颖登场开始就展现了本片试图进军女权话题的意图,确实电影的主演基本都是女性,从话剧编辑赵丽颖,监狱老大杨幂到杀人凶手章子怡,主要角色基本都是女性角色,而女性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