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狗13》:漫漫长路,带着镣铐舞出人生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在中国式教育下,一个孩子成长的青春片。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女主人公李玩也逐渐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

电影于2013年拍摄完成,却被禁五年,在2018年终于上映,呈现在观众面前。
曹保平导演的这部电影和他其余的作品截然不同,并不像之前上映的《烈火灼心》,《追凶者也》那样悬疑烧脑。更多的是,细致入微地刻画一个孩子在成长中的挣扎与迷惘,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成长过程。
镜头下,这是一个孩子在无声地摸索着,默默接受着一个叫“大人的世界”。这狗13的成长,让不少的人或多或少找到了自己成长中的影子。
一支青春悸动的孤独探戈

青春就好像在教室里乱飞的蝙蝠,跌跌撞撞,迷茫无措。正值青春的李玩还没有看清成人世界的模样,却被迫快速成长起来,学习成人世界的规则。超出自身承受力的这份成熟让李玩措手不及。
李玩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父亲娶了另一个女人。在成长的路上,不可缺少的是父母的关爱,而李玩恰恰缺少这份关爱。她假装不关心周围的人,假装冷漠。
而她的冷漠刺伤了别人,同时也刺伤了自己,她的脸上有着不属于她这个年纪的沉重。李玩在责怪,责怪当初爸爸妈妈离婚,责怪爸爸又娶了另一个女人。
这样的家庭关系在李玩的内心造成了很大的不安。这份不安让她非常矛盾,她既渴望父亲的关爱,但又排斥父亲对她的爱。看见小狗时,那样欢喜,但得知是父亲送的,立马说不要了。
李玩在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她的不满,希望能够引起大人的注意,去挽回属于她的一个完整的家,这种幼稚的方式显得那样无力,让我们看着心疼。
表姐的朋友高放在李玩脆弱的时候想去吻她,但是李玩说:“我不想这样的。”高放说:“我以为你需要安慰。”李玩说:“我是需要安慰,但不是这样。”是啊,她需要的仅仅是家人给的安全感罢了。
“一杯牛奶”祭成长

后来李玩接受了父亲送的小狗,给这条小狗取名叫爱因斯坦,而恰恰在爱因斯坦身上,李玩找到了共鸣。
爱因斯坦在夜里一直吼叫,直到被李玩拥在怀里才安静下来,而李玩何尝不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她的任性哭闹,也只是希望她的家可以给她安全感而已。
爱因斯坦让李玩有了归属感,所以爱因斯坦走丢后,她的不安又被激发出来,她慌了阵脚,不知怎样接受这样的事实。

而大人们给不了李玩一点耐心,她所处的环境时刻提醒她,她需要快速成长,容不得半点任性,在“爱的暴力”下,李玩开始学会长大。
成长到底是什么?就和李玩喝牛奶一样,即便不喜欢,即便喝下去那一瞬间多么痛苦,也喝了。

后来,李玩发现,晚上听到的鸟叫声是一个精神病发出来的。李玩明白了,原来大人的世界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
李玩“成长”了,她的不哭不闹换来了一家的和睦融融。只是,这份成熟太快。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都在孤独彷徨中成长起来了?慢慢发现,渐渐成为曾经讨厌的模样?
成年人也一直走在成长的路上

李玩的父亲是中国家长的缩影,在孩子面前拉不下面子,总是找各种借口去掩饰自己的错误。不能将孩子和自己放在同一个平等的位置上,以朋友的身份进行沟通和交流。
习惯性地哄小孩子。比如影片中李玩同父异母的弟弟在很多时候无理取闹,甚至打自己的奶奶,可是父亲却忽视小孩子错误的行为,说:“小孩子,哄哄就好了。”
“哄”成为了大人安抚小孩最有效的工具,让小孩从小对事情的对错都抱着模糊不清的概念。
但父亲的这个角色也是矛盾的。当爱因斯坦死了之后,父亲内心觉得自责愧疚,想再找个一模一样的给李玩,而此时的李玩变得“乖巧温顺”,不再像以前一样哭闹,只是平静地对父亲说:“不用了,谢谢。”
此时的父亲暗暗擦去了流下的泪水,看着不哭不闹的李玩,他的内心充满自责和心疼。作为大人,他们有太多来自生活的无可奈何,生活和工作的压力留给成年人“喘息”的机会很少。
作为父亲有很多不足,需要改进和努力。生活与工作的压力让他没有很多时间去陪伴,而在这其中又有多少无奈和酸楚呢?
带着镣铐也要舞动出鲜活的生命

李玩喜欢物理,却因为英语比较差,被迫报了英语班,但是她从未放弃物理,最终获得了物理奖。李玩一直坚持着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我想,也许曹保平导演想告诉我们,成长让我们失去了很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坚持自己喜欢的东西,说不定有意想不到的的收获。就像李玩,她失去了爱因斯坦,但她依旧坚持热爱物理,最后也拿了奖证明了自己。迫于生活,我们也许不能完完全全做自己,但还是要努力争取,毕竟人生只有一次。
想看更多书评影评?公主号:淡语漫谈,目前是在校大学生,欢迎来找我们聊。刚刚起步,可以一起交流鸭
— END —